中國游客又火了——先是將日本一觀光小漁村搶購一空,再被東京某澡堂以“文化差異”為由“禁止中國游客”;另有俄羅斯媒體稱中國游客在俄“年花費超10億美元”。
泡面潑空姐、泰國白廟不文明如廁、盧浮宮前水池泡腳……凡此種種,無論確有其事還是造假影射,貼在中國游客身上“有錢任性、無知無畏”的標簽該如何撕掉?
買好、買真、買光,這是種態度
畢亞楠(樂商日本株式會社華裔職員)
世界對中國游客的態度被概括為“皺著眉頭迎財神”。中國游客今天出現的問題,和上世紀70年代經濟騰飛后走出國門的日本人如出一轍,是文明程度未與購買力同步提高的結果。
至于中國游客為何熱衷境外掃貨,想來不過兩個原因,一是當地貨便宜,物美價廉的東西,對誰來說都是多多益善;二是質量過關,尤其是食品的安全指數高。
比如,由于近幾年中國母嬰產品安全問題不時出現,國民對部分國產母嬰產品失去信心,開始轉向購買海外產品。強大的華人尿不濕“采購團”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形成的。
留學生、家庭主婦、業余代購甚至專業采購團隊“掃蕩”日本母嬰超市貨架,這讓日本的商家和本土消費者很“為難”。
中國游客強大的消費力量對日本意味著更多的商業機會和就業機會。比如,日本小林制藥公司部分產品被中國網絡媒體推介為“去日本必買常備藥”后,公司第二季度銷售額同比增長5倍多。
事實上,中國人財富的觸角伸得很遠,中國游客走出國門,搶購的不單是奢侈品,搶空日本小漁村,顯示的是國人對好貨、真貨的旺盛需求和強大購買力,這是種態度。
中國國內輿論與其跟風聲討“蟲群過境”“把臉丟到了國外”,不如反思一下中國財富為何堅定地要讓觸角漂洋過海,去日本買只馬桶蓋?
我們一直在談內需不振,消費品安全性差、質量不高,是不是也影響了內需的拉動呢?功夫在詩外,先做出打動人心的產品來吧!屆時中國游客絕對不介意把購物消費能力留在國內,來一場說走就走的休閑游,“蟲群”的標簽自然脫落。
中國游客需要包容和時間
穆罕默德·阿里(埃及南部旅游城市盧克索導游)
兩年前,有中國游客在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刻下“到此一游”的字樣。我在社交網站看到了對這種不文明行為的負面評價和反思,中國本國媒體和公眾的議論比國外還要多得多、熱烈得多,這說明中國人其實很在乎自己在外國人眼中的形象。
我認為這是很好的,說明中國人不回避問題,不諱疾忌醫,但好像也不用太夸張。我覺得讓中國孩子學會對文化的尊重和自律,反思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但“人肉搜索”會對當事人造成過分傷害。
只要給中國游客時間,他們會變得更聰明、更討人喜歡,并對各種旅行規則及各國約定俗成的文化、習俗慢慢熟悉起來。相信我,中國游客絕不是“最招人討厭的”,他們只是還缺乏海外旅游的經驗而已。
世界經濟需要中國游客來提振。過去4年,埃及經歷了兩次重大政權更迭,政局不穩、社會動蕩使旅游業遭受重創。如今很多歐美國家的游客認為埃及是個危險國度,但來埃及的中國人依然不少,中國游客的數量對埃及旅游業復蘇很重要。
我覺得很多國家對“中國”或“中國人”還是抱著傲慢與偏見的。既然中國崛起正對世界政治經濟產生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世界就不應該以偏概全,把“中國游客”一刀切,甚至丑化中國形象。
與此同時,中國人走出國門時不應把國內的行為規則或生活習慣不加區別地帶到海外,而應更加克制、冷靜、理性,盡量“入鄉隨俗”;但也不應該過度渲染“中國小孩隨地便溺”“中國大媽盧浮宮前泡腳”等小概率事件。作為游客接待國,我們應以更理智、平和、包容的心態對待與中國的文化和習俗差異。
世界看中國,
并不僅在國境線以外
劉遠舉(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倡導健康文明的旅游方式,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質,樹立中國游客的良好形象,這些倡議都沒有錯。不過,把中國人的形象歸結于海外游客的行為,甚至把個人行為拔高到國家形象層面,我認為不合理。
這種以國家立場為出發點的訴求重點,不在于這些缺乏素質的行為本身,而在于這些行為發生在“境外”。正如中國的一句俗話所說,家丑不可外揚,當一件事情與外國人聯系起來的時候,我們就變得特別敏感起來。
基于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媒體告誡國人:“這不是一個人的羞恥。別忘了,出去時,你就是中國。”世界對中國的印象,并非僅僅由幾個中國游客而產生,而是源于歷史的、當下的、政治的、經濟的綜合印象。不能簡單地把國家歸于個體,甚至歸于幾個海外游客。
更何況,隨著時代與技術的發展,今天的世界,已經小到為一個地球村,中國人在國內與國外的行為,甚至可以說并無影響力上的差別。世界看中國,并不僅僅在國境線之外。外灘的睡衣、馬路上的痰跡,不是早已被外媒反復報道了嗎?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游客的行為,之所以能在某種程度上代表所謂中國人形象,是因為這些行為是大多數中國人的典型行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中國人在國內是怎么樣做的,已經塑造起了中國人形象的基本面。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一個英國人在長城上撒尿,就不會被歸結為英國人的整體形象,英國人在世界上的形象仍然是所謂“英國紳士”。
齊敏(海南某國際旅行社出境部負責人)
中國開放公民出境旅游時間短,但人數呈爆發性增長,剛踏上旅途去看世界的龐大增量,需要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
中國游客被貼上“有錢就任性”“無知就無畏”的標簽,原因有三:
一是與西方游客的旅游休閑取向不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中國人生活節奏過快,從而習慣于講究時間成本,忽略了精神享受;
其次,中國傳統社會歷來最重視熟人倫理關系而輕視公共空間,這使得很多中國游客缺乏“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的邊界感,公德意識不高;
再次,對國內商品缺乏信任,國外買的商品也許是中國制造的,但外貿出口的也比國內買的質量更靠譜,這確是不爭的事實。
海外旅游讓不文明現象顯性化,如果通過顯性化和“把人丟到國外”的聲討,這個問題能被全民重視,反過來讓國內民眾的文明素質有所提高,那也是出境旅游的一大貢獻。
文明出境旅游不應止于將個人行為和國家形象關聯,改變應從娃娃抓起,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開始。
消除旅途中的不文明不能指望“頭疼醫頭”。文明旅游就是國民綜合素質在旅途中的反映,要充分發揮教育的功能,從小學甚至幼兒園教育開始,為文明做人奠定良好基礎。
還可以考慮仿照國外經驗,將不文明旅游行為與征信系統掛鉤,此舉能對被記錄游客的生活產生較大影響,因此也能對不文明行為起到更嚴厲的威懾和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