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廬山東林寺是漢傳佛教凈土宗音樂的發祥地。東林寺自東晉386年始建以來,佛教凈宗音樂歷經了不同的發展時期,主要有東晉至南北朝時的借鑒期,隋唐至宋時的漢化期,元明清三代的延續期,民國以來至今的穩定期。本文以這四個歷史分期為線索考察廬山東林寺佛教音樂的源流關系及其發展經絡。東林寺佛教音樂的發展流變與西域僧尼的弘法譯經,道安法師制定的戒規,慧遠法師的唱導制度,以及和民間音樂都具有密切的關系。
關鍵詞:廬山東林寺 ?凈土宗音樂 ?源流關系
江西省廬山東林寺是漢傳佛教凈土宗的發祥地,東林寺廬山西北麓,毗鄰長江南岸,北倚分水嶺及上方塔,西北有香谷,東南有烏龍潭。東林寺座落于西林寺以東,故名東林寺,其始建于東晉太元九年(384年,公元386年建成),至今已有1600余年的歷史。其也是東晉時期南方佛教中心。東晉元興元年(402)七月,遠公集慧永、慧持、道生、劉遺民、宗炳、雷次宗等一百二十三人,于東林寺般若臺無量壽佛像前建齋立誓,精修念佛三昧,以期往生西方。
廬山東林寺共有建筑面積20000余平方米,其中大雄寶殿建筑面積560余平方米,占地800余平方米,總體高度21米。大雄寶殿內供三尊大佛,即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羅漢堂內供金羅漢五百尊。現今廬山東林寺的法師主要有五名,即傳印大和尚(北京市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大安法師(東林寺住持,俗名魏磊,原對外經貿大學教授,中國佛學院客座教授),本通法師(東林寺首座),道元法師(東林寺監院)和覺海法師(東林寺副寺),常年住有各地僧人百余。
廬山東林寺自東晉386年始建以來歷經風雨滄桑,依然香火不斷,給全國的信眾提供了絕佳的念佛場地,其對于發揚漢傳佛教凈土宗具有重大意義,遠公①的由入三昧——見佛——往生的這種佛學思想與實踐為凈土宗在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下面將以東晉至南北朝時期,隋唐至宋時期,元、明、清時期,民國至今四個歷史分期重點介紹和考察廬山東林寺的佛教音樂流變。
一、借鑒期——東晉至南北朝時期
東晉時期自凈土宗音樂在廬山東林寺創始以來,歷經東晉和南北朝以來,佛教凈土宗音樂在東林寺獲得了較大的發展,為佛教凈土宗音樂在江西乃至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就有初創意義,尤其是為凈土宗音樂在唐宋時期的漢化(有學者稱華化)和借鑒、吸收中國古代思想和文化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一)大量佛教寺廟的建立為佛教音樂在江西的傳播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早在公元188年安息國(今伊朗一帶)太子安世高來白馬寺傳教就經潯陽到豫章,建立了江西最早的寺院——“東寺”,隨后在晉武帝時期相繼建立了“圓覺寺”、“菩提寺”、“市林寺”(今南昌繩金塔寺)等寺廟。在百余年內,江西境內七個縣市區建有佛教寺廟42所,僅廬山一地就占據一半的數量,慧遠法師一人就創建寺廟達16所之多。當時,僅江西一地江西有記載的寺廟就多達82所,東晉時,這里已晨鐘暮鼓四起,梵唄之音滿城,并形成了廬山這個佛教中心。②
自東晉以來,隨著江西佛教寺廟建設的增加,佛教的興起,僧眾數量也逐漸增多。道安大師依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佛教在中國發展的戒規,道安大師所指定的僧侶規范對江西寺院的影響很大,也是廬山東林寺僧侶的重要管理規范,也為慧遠大師唱念佛經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由于大量佛教寺廟在江西的建立和慧遠大師唱念佛經制度的建立為佛教凈土宗音樂在江西的傳播和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基于道安大師講經、唱誦等規范和慧遠法師的唱念佛經制度的建立,佛事也相繼建立了一系列具有中華本土文化特征的儀式和儀軌制度,凈土宗音樂就是依附于佛教法事儀式、儀軌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可以說佛教法事中的儀式、儀軌是凈土宗音樂傳播和發展的的重要外顯載體。
(二)西域僧人來寺弘法譯經和慧遠的唱念佛經制度對東林寺凈土宗音樂產生了重要影響
據《高僧傳》所記,慧遠法事曾邀請西域僧人翻譯《十誦律》③等佛經文獻,這使得漢傳佛教的戒律得以確立和傳播,也達到了以音樂為載體去弘揚佛法的道路。東晉慧遠時期,西域沙門曇摩流支也善于律藏,有梵文體本《十誦律》,廬山慧遠法師邀請他和羅什繼續翻譯《十誦律》,而后他與羅什翻譯此律文為58卷。在我國,《十誦律》能夠得以完整翻譯和傳播首要歸咎于慧遠法師之功勞。佛教經文《十誦律》等律藏的翻譯使得佛教信眾更加熟悉梵唄在佛教法事中的重要作用,也必將梵音教授給廬山東林寺僧尼。西域僧人被邀請到廬山東林寺弘法譯經是佛教凈土宗音樂在東林寺的初創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隨著慧遠法師唱念佛經制度的建立,佛事也相繼建立了系列具有中華本土文化特征的儀式、儀軌制度,凈土宗音樂就是借助于佛教中的法事儀式、儀軌制度逐步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法事的儀式、儀軌是凈土宗音樂傳播和發展的的重要載體。廬山東林寺佛教凈土宗音樂的發展就是借助佛教法事儀式、儀軌這個重要載體傳播和發展的典型代表。
二、漢化期——隋唐至宋時期
佛教在江西的傳播和發展也同中國佛教歷史所論述的發展脈路相一致,即到隋唐為全盛或鼎盛時期。公元581年至589年,隋文帝楊堅統一南北建立隋朝,其推崇佛教提倡凈土思想信仰,并以佛法化民,后隋煬帝楊廣也為維護其統治,揚善懲惡,也與隋文帝一樣推崇佛教。④隋朝兩代帝王對佛教的推崇,是的佛教在中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江西也不例外,贛地隨次掀起建寺高潮。隨著建寺高潮在贛的興起,佛教在江西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大力發展,到唐朝以后,佛教中的各宗派法門競相崛起,凈土宗也是在此時期也是由善導⑤正式創立并弘揚。隨后經法照大師創立的五會念佛法和少康等僧尼的所念佛曲可以初步判明大量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已經融入佛教凈土宗音樂。
隋唐由于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大量西域方面的佛教音樂也開始傳入我國,并在我國扎根、延續并發展。隋唐和唐朝由于大量佛教寺廟的建設,使得佛教從宮廷走向了普通老百姓,佛教在中國民間得以大量普及,佛教音樂也得以大力發展和普及,佛教的普及也使得佛教法事的儀式、儀軌得以急劇增多,這是需要相當數量的樂曲來填充,這時具有中國本土化特征的佛曲得以誕生,其在西域佛樂的基礎上大量吸收中國民族民間音調,大批量的梵曲、樂伎、歌伎等在佛教音樂的漢化過程中得以產生和發展,這使得當時的佛樂具有典型的中華文化特征。隋唐至唐朝時佛教音樂吸收中華本土文化(包括本土音樂)的關鍵時期,并在此時期得以廣泛傳播和發展。
至宋代,佛教在中國也非常盛行,尤其是器樂音樂的演奏,在佛樂中也廣泛采用這一形式。佛教音樂的器樂曲,其曲調與中國傳統樂曲和曲牌有較密切的聯系,如《印山偈》《菩提偈》《觀音偈》等,其中有“側吟”、“平吟”、“自來吟”中就配有“臨江仙”的音調。⑥
廬山東林寺佛教凈土宗音樂在隋唐、唐至宋時期的發展離不開佛教在中國民間的廣泛普及和發展,凈土宗音樂是在西域佛樂的基礎上大量吸收中華傳統民族民間音樂,從而具有典型的中華文化特征,并在江西乃至全國扎根、傳播和發展,這段時期也是東林寺佛教凈土宗音樂的漢化期。
三、延續期——元、明、清時期
佛教在中國歷經元、明、清三朝總體趨于穩定,也是其在中國的延續發展期。佛教在此時期的發展曾經歷明朝的文字獄和清朝后期的戰亂,使得佛教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但總體發展趨勢仍在延續。
元朝諸皇帝也基本將佛教作為主要宗教信仰,至明時期,朱元璋開始整頓佛教寺院規模,并劃定從事民間佛教法事的級別,并為佛事定制儀軌,對佛教的學習、傳播和發展界定了較嚴格的界限,從這時期開始,也是佛教音樂開始被定義為“儀軌音樂”或“佛事音樂”。至清朝,凈土宗開始與禪宗相互融合,凈土宗和禪宗在清朝盛極一時,其它各宗派都有傳承和發展。
清朝末年,廬山東林寺已基本喪失了隋唐至唐宋時期以來南方佛教中心道場的核心地位,全國著名的佛教寺院里也已沒有廬山東林寺的蹤跡,但佛教凈土宗音樂仍在民間傳播和發展。北方的佛教器樂音樂,南方的佛教唱腔音樂,尤其是贊偈和祝誕等唱腔種類,如寧波天寧寺的“水陸腔”和常州天寧寺的唱腔。清時期由于清政府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中國與其它各國的文化交流日趨減少。佛教的發展也開始進入衰微期和延續期(相較于隋唐至盛唐時期的佛教文化)。佛教音樂在隋唐、唐、宋時期幾代發展的基礎上,也深刻烙印了中國的地域音樂特征,南方佛教音樂主要在于唱腔,北方佛教音樂在于器樂音樂(包括打擊音樂),廬山東林寺佛教音樂也不例外,其主要在于唱腔音樂,屬于典型的南方佛教音樂派別,音樂清麗委婉,這是與江南民間音樂深度交流與融合的結果。
四、穩定期——民國至今
從民國至今,佛教曾經歷兩次的大劫難,一次是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日本倭寇發動的侵華戰爭,一次是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這兩次廬山東林寺基本被燒毀,是的廬山東林寺幾乎瀕于消亡的境地。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印光法師⑦所提倡的凈土法門也是為佛陀出世的本懷,其也要致力于社會救濟,使得民國至今期間僧俗開始興起結社念佛的氛圍,這使得廬山東林寺又逐漸恢復了原貌,佛教凈土宗梵唄之音又開始重新的廬山東林寺響起。廬山東林寺佛教凈土宗音樂的傳承完全依靠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傳承,其至今并無樂譜流傳。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90年代以來,隨著專家學者對東林寺佛教凈土宗音樂的關注和研究,使得東林寺佛教凈土宗音樂得以以文本和數字化的形式獲得整理和保存,這也為東林寺佛教凈土宗音樂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貢獻。
廬山東林寺佛教凈土宗音樂自東晉時期慧遠大師創建以來其歷經了東晉至南北朝的借鑒期,隋唐至宋的漢化期,元明清三代的延續期,民國至今的穩定期四個主要時期,而音樂作為重要的外顯載體其對于凈土宗的傳播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東林寺凈土宗音樂其在保持基本內涵不變的前提下大量吸收了民間音樂素材。從此不難看出廬山東林寺佛教凈土宗音樂的傳承脈路清晰,其傳承和發展是延續和穩定的。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4江西省藝術規劃課題《廬山東林寺佛教音樂考察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YG2014084。
注釋:
①東晉元興元年(402)七月,遠公集慧永、慧持、道生、劉遺民、宗炳、雷次宗等一百二十三人,于東林寺般若臺無量壽佛像前建齋立誓,精修念佛三昧,以期往生西方,其所依據的經典是《無量壽經》與《般舟三昧經》。
②韓溥:《江西佛教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5年,第12-13頁。
③佛教戒律書,又稱《薩婆多部十誦律》,后秦弗若多羅和鳩摩羅什等譯,61傳,相傳律文有80誦,大迦葉傳承以后至第五師優波掘始刪為十誦。
④韓溥:《江西佛教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5年,第57頁。
⑤善導(公元613年-618年),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唐朝專弘凈土法門的高僧,被尊為凈土宗第二代祖師。唐太宗時期貞觀15年(公元641年),赴山西玄中寺拜道綽為師,后到長安光明寺傳凈土法門,倡導專心念佛,正式創立凈土宗。
⑥卓拉:《凈土梵音——廬山東林寺佛教音樂考察與研究》,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⑦印光法師(1862年-1940年),我國現代凈土宗高僧,蓮宗第十三祖。陜西鴿陽人,俗姓趙,名圣量,字印光,別號常慚愧僧。26歲赴凈土道場紅螺山資福寺念佛,自號“繼廬山行者”以明志。師一生操守弘毅,學行俱優,感化甚廣,被譽為民國以來第一尊宿,著有《印光大師文鈔》和《印光大師》全集行世。
參考文獻:
[1]韓溥.江西佛教史[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5.
[2]卓拉.凈土梵音——廬山東林寺佛教音樂考察與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3]龍朝明.東林佛號的節奏、音調分析和表現意義研究[J].江西科技學院學報,2014,(03).
[4]鄒燕凌.中國漢傳佛教梵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