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曉芳
摘要: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在人們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的同時,人們對精神食糧的要求和需求也越來越高。作為一種重要的民族藝術形式,冀東地區音樂戲曲經過長期的沉淀和繁衍,逐漸形成一種成熟的音樂文化現象。本文主要針對冀東地區音樂戲曲藝術發展現狀進行分析闡述,對發展背后的原因及具體影響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音樂戲曲 ?現狀 ?冀東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使得大力發展和推動公共文化建設成為當前精神文明建設和促進文化繁榮的重要目標和手段。在以社區為基本單位的城市化管理制度下,社區音樂文化成為豐富城市居民精神世界的主要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社區音樂文化是在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誕生的一種新生事物,作為一種新的音樂文化現象,有必要對其特點以及普遍性規律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使其更好的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音樂戲曲,或稱戲曲音樂,是戲曲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區分不同劇種的重要標志。音樂戲曲包括歌唱和器樂伴奏兩部分,與戲曲藝術中的各種表現手段存在緊密的聯系,同時為戲劇表演提供了良好的服務。中國音樂戲曲在內涵和外延、形式和內容、風格和色彩等各個方面,都體現了中國民族音樂的最高水準,是世界民族藝術中的一種比較獨特的藝術現象。冀東地區地方音樂戲曲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經過長期不斷的進化、繁衍和沉淀,冀東地區地方音樂戲曲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音樂文化現象,其發展過程和社會發展過程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在此基礎上,冀東地區地方音樂戲曲有效的和社區文化相結合,成為推動冀東地區城市化進程中精神文明建設和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要素。
一、冀東地區音樂戲曲發展現狀分析
冀東地區位于河北省東部區域,主要包括唐山、秦皇島兩市以及周邊所屬區域。在民間藝術形式方面,經過長期的沉淀和積累,冀東地區已經形成以皮影、大鼓和評劇三種主流藝術形式為核心的多種民間藝術品種,皮影、大鼓和評劇更被譽為“冀東三枝花”。
以唐山地區為例,通過對唐山地區社區文化生活的走訪和調查分析表明,具有傳統音樂文化特征且歷史比較悠久的秧歌、皮影、大鼓和評劇等地方音樂戲曲目前仍然受到基層廣大人民群眾的青睞和歡迎。如2006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的“俏夕陽”節目,便是由唐山基層社區選送的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冀東音樂戲曲藝術,是冀東地區社區音樂戲曲的典型代表之一。
目前在冀東地區比較流行的地方音樂戲曲形式主要包括樂亭大鼓、評劇和皮影等等。其中,樂亭大鼓主要誕生于清乾隆年間,其創始人溫榮和馮福昌在民間曲調的基礎上,用鐵板代替木板敲擊伴奏,并將這種藝術形式在冀東地區、京津以及東北地區廣為推廣,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文化底蘊,并于2006年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劇藝術是我國北方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主要起源于清末河北灤縣一帶流傳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在此基礎上,通過吸收河北梆子、京劇等藝術營養,逐漸形成了一種比較成熟的戲曲劇種;比較著名的評劇劇目如《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等等在冀東民間有很大的影響力,同時也出現了如小白玉霜、新鳳霞等著名評劇演員,和樂亭大鼓一樣,2006年,評劇也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唐山皮影,又稱“影子戲”或者“燈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同時也是一種綜合了精美的雕刻、靈巧的操縱技巧和抒情唱腔的綜合藝術形態。唐山皮影最早發源于灤州,在樂亭比較盛行,因此又稱為灤州影或樂亭皮影。經過長期的發展,唐山皮影不僅在華北、東北地區有著廣泛的影響,也備受國外同行和觀眾的喜愛。
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歷史沉淀,目前音樂戲曲已經成為冀東地區社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說明了地域性社會傳統文化的發展對地區音樂戲曲具有重要的孕育作用和影響。特定地區內在的文化基因是影響音樂戲曲演變的重要因素。
二、冀東音樂戲曲與地方經濟相互關系分析
以唐山地區為例,近幾年唐山的經濟發展迅速,已經成為冀東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伴隨著快速增長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唐山地區的社區文化事業也取得了顯著的發展,這和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是分不開的,只有在豐富的物質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尋求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幾年來,唐山運河唐人街、灤州古城民俗街、南湖生態公園以及老唐山風情小鎮等極富地區特色景點的建設為唐山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提供了便利。除此之外,社會的和諧和穩定也為社區文化事業和民族藝術的繁榮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冀東地區音樂戲曲藝術的不斷繁榮對于促進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地區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如旅游業、娛樂業、動漫產業等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冀東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以灤州古城民俗街景點為例,景區內采用明清仿古建筑風格,在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的同時,也為緊鄰社區提供了良好的休閑娛樂場所,地方音樂戲曲在此環境中能夠大大改善了社區居民生活質量,借助傳統音樂文化帶動當地旅游、娛樂產業的發展和進步,對提升社區群眾文化藝術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形成“以人為本”的社區文化氛圍。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需要確立社區群眾有自主選擇和自我發展的意識,在開展社區文化活動時以滿足社區群眾文化需求為根本出發點,從而完成對社區群眾的整體塑造過程,實現“以人為本”的全面健康發展。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4年度河北省文化藝術科研項目成果,項目編號:HBWY2014-Y-G006。
參考文獻:
[1]于戈文,陳明陽.冀東地方音樂戲曲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的創新與發展[J].人民論壇,2012,(14).
[2]劉思思.戲曲中的音樂——評《亦腔亦史:音樂在戲曲繼替變革中的作用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0).
[3]黎輝輝.流行音樂中戲曲元素運用的思索[J].黃河之聲,2014,(02).
[4]高紅梅.淺談戲曲音樂劇與戲曲現代戲改革[J].當代戲劇,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