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勝利
在中國的東部和南部,有著遼闊的海疆和漫長的海岸線。自古以來,人們都在思索如何突破水域限制,探索大洋彼岸的神秘世界。從上古時期的獨木舟到漢唐時期的木板船,再到宋元、明清時期的各式帆船,水上交通日益暢通,人們開始將貿易目的地拓展至海外,溝通中外的海上絲綢之路應運而生。然而變幻莫測的海面風浪以及復雜難辨的水域情況,使每一次海上航行都顯得驚心動魄,生死未卜。隨著近年水下考古工作的持續展開,一艘艘沉沒海底的古代商船陸續重出水面,琳瑯滿目的珍奇珠寶令世人震驚,同時也為人們探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證據。
哈徹尋寶
水下遺產屢遭劫掠
英國人邁克爾·哈徹是一位職業尋寶人,曾打撈出“二戰”時期的軍艦和古代沉船80多艘。1984年,哈徹在中國南海發現一艘古代沉船,從中打撈出清代康熙年間的青花瓷15萬件,以及總重約45千克的金錠。這些文物在荷蘭嘉士德拍賣行拍賣,成交額達2000多萬美元。1999年,哈徹發現泰星號清代大型沉船。這是一艘從廈門開往爪哇的巨型帆船,行駛至中沙群島時,不幸觸礁沉沒。泰星號出水中國清代德化青白瓷和牙白瓷100多萬件。然而,為了提高價格,哈徹竟然下令敲碎其中60多萬件相對普通的瓷器,將剩余36.5萬件精品運往德國拍賣,最終總成交額高達3000多萬美元。
哈徹打撈中國古代沉船的事件,引起巨大轟動,更堅定了中國大力發展水下考古的決心和緊迫感。只有建立自己的水下考古事業,迅速掌握中國海域的水下文物分布,才能及時阻止更多的海底文物流失海外,更好地保護中國古代文化遺存。
沉睡800年
寶船重出水面
四面環海的海陵島位于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端,曾被評為“中國最美十大海島之一”。陽江的漁民世代以打漁為生,然而數百年來有一塊水域卻幾乎成為捕漁禁區,只要在那里撒網,漁網就會被劃破,水下似乎埋藏著巨大的秘密。28年前,秘密終于被揭開,這里的水面之下橫亙著一艘800多年前的南宋古船。
1987年,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荷蘭圖書館和航海圖書館查到一條名為“YHRHYNSBURG”的東印度公司古沉船,資料顯示該船長42米,裝載白銀6箱、細錠385.5噸。當年8月,中英雙方進行聯合海上調查,但傳說中的寶船并未現身。然而工作人員意外發現了另外一艘古代沉船,當時打撈出瓷器、銅器、錫器、鍍金器等共247件。這就是國內發現的第一艘沉船遺址——南海一號。
同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立水下考古學研究中心,南海一號成為中國水下考古隊關注的第一個發掘項目。但由于該水域風浪較大,水下能見度極差,南海一號的打撈發掘工作進展緩慢。直到2001年,水下考古受到空前重視,國家文物局成立了專門的南海一號水下考古隊。此后,工作人員進行了數次水下探摸和試掘工作,全面掌握了沉船的規模、堆積和保存情況,同時打撈出大量精美瓷器,進一步肯定了南海一號的巨大價值。2007年,南海一號被整體打撈出海,移駐于海陵島上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之中。
文物產地
揭秘古船行蹤
截至2014年年底,南海一號共出水金、銅、鐵、瓷等各類器物近7千件、古代銅錢近2萬件,估計整船文物數量有6萬至8萬件。船上文物以瓷器為主,包括產自浙江龍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鎮等南宋幾大名窯的瓷器,品種超過30種,其中不乏精美絕倫的珍品。這艘船滿載中國貨物,無疑是一艘從中國運載商品出口國外的遠航貨運商船。南海I號的船頭指向西南240度,表明其目的地很可能是新加坡、印度等東南亞國家或中東地區。結合船載貨物及南宋航運歷史來看,其出發地很可能是當時享譽世界的東方大港泉州或廣州。
流彩異寶
揭示主人身份
南海一號運載大宗的外銷瓷器,昭示著其主人非凡的財富和實力,那么這是一位什么樣的商人呢?雖然他的名字還不為人所知,但船上出水的一系列遺物,已經透露出與其身份有關的蛛絲馬跡。南海一號曾出水一條長1.8米的阿拉伯風格鎏金腰帶,另有一枚比大拇指還粗、直徑比碗口還大的鎏金手鐲,表明其主人身材高大壯碩。此后,船上陸續出水金器122件,包括項鏈、臂釧、戒指、胸佩、耳環、頁片等。不少金器造型精美,做工精細,且帶有濃郁的異域風格。此外,船上還發現兩具眼鏡蛇骨。根據這些異域珍玩推測,南海一號的主人可能是一位來自印度的富商,也可能是深受東南亞異域文化影響的中國商人。
福船?廣船?師出何處
雖然南海一號仍保存在鐵箱之中,通過一系列前期工作,學者對其造型、結構已經有了大體了解。這是一艘南宋時期的商船,船體長24.5米、寬9.8米,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船只。
自唐宋以來,中國古代的造船技術日益純熟,但各沿海港口所造船只的結構、性能有所不同,有所謂廣船、福船、沙船、鳥船四大船型。南海一號發現于廣東陽江海域,兼有廣船、福船的一些特征,其建造地一度引起熱議。
廣船是建造于廣東地區的古代著名船型,它源起于春秋戰國時期,唐宋時期技術發展趨于成熟。它的特點是:首先,選材上乘,主梁、橫梁一般采用鐵犁木等東南亞珍貴木材,船身堅固耐用。其次,船體結構頭尖體長,上寬下窄,線形瘦尖底,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遠洋航行的廣船長度可達30多米,寬10米左右。第三,廣船多使用多孔舵,這種舵面積大,舵向好,舵孔的菱形設計可以減小阻力,方便操縱。第四,廣船的水密隔艙既可用來存放貨物,又可分隔艙位,阻止和延緩艙位進水,提高船只的安全性能。
福船主要是指福建、浙江一帶建造的尖底海船,多采用松木或杉木建造。閩浙地區造船歷史悠久,尤其三國以后,這里的海事活動日益頻繁,積累了豐富的造船經驗。南宋開始,中國經濟文化重心南移,泉州逐漸超越廣州成為中國最大的港口城市,造船技術也日益精湛。直到明清時期,許多遠洋船只均為福建建造。
據研究,南海一號的造船木材主要是松木和杉木,且其造型更符合相對飽滿的福船特征。從已經暴露的船體表面來看,船舷部分由多重木板緊密疊合而成,這也是南宋福船的結構特點之一。另外,從船載貨物來看,南海一號上的貨物多為來自江西、福建、浙江等地的瓷器,這與福船建造地的推測保持一致。然而,南海一號卻發現了廣船特有的水密隔艙,這或許是南宋時期人們對福船結構的一種改善。
水下遺珍與海上絲綢之路
南海一號南宋商船已經出水了數以萬計的水下遺珍,后續的發掘工作仍在繼續,肯定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的驚喜和震撼,然而它的意義和價值卻遠不止于文物本身。以南海一號的發現、發掘為契機,中國水下考古事業從無到有,從依賴外援到獨立探索,業已取得巨大的成績,發掘水平也已躋身世界前列。迄今,我們已經發現的宋代沉船有廣東南海一號、福建白礁一號、西沙群島華光礁一號;元代沉船有遼寧三道崗、福建大練島、西沙群島石嶼二號;明代沉船有山東鴨島一號、福建九梁一號、廣東南澳一號;清代沉船有福建冬古灣、碗礁一號、莆田北日巖三號、浙江小白礁一號,等等。
水下考古關注的不僅是文物,還關注文物存在的方式及其來龍去脈,以及其背后復雜繽紛的古代航海、貿易、造船、制瓷乃至中外文明交流、融匯的悠久歷史。隨著一艘艘沉船重出水面,一系列文物再現人間,一條溝通東西方、連接海內外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日益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另外,我們不僅積累了寶貴的發掘和保護經驗,而且培養了一批專門的水下考古學研究人員。所有這一切,就是水下考古帶給我們的財富和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