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翠紅,孫麗娟,李晶晶
(1.濰坊市寒亭氣象局,山東濰坊 261100;2.臨朐縣氣象局,山東臨朐 262600)
寒亭區位于山東半島中部、渤海萊州灣南岸,地處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區,雨量集中,雨熱同期。氣象災害是該區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暴雨、雷電(雷擊)、干旱、大風、冰雹、大霧、高溫、低溫、暴雪、寒潮等氣象災害時有發生,由氣象原因引發的氣象次生災害也較為嚴重,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經濟建設、農業生產、水資源、生態環境和公共衛生安全等有嚴重的影響,每年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造成的損失占自然災害損失的70%以上。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極端天氣頻發,造成的氣象災害增多,氣象災害的影響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筆者在此對寒亭區近55年(1960~2014年)的主要氣象災害年際變化進行了分析,以期為寒亭區的氣象防災減災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資料來自濰坊國家基本氣象站的氣象觀測資料,包括1960~2014年當地的高溫日數、暴雨日數、雷暴日數、大霧日數、大風和冰雹日數。高溫日數是指該地區一年內日最高氣溫≥35℃以上的天數[1];暴雨日數是指該地區一年內日降水量≥50 mm的天數;大風日數是指該地區一年內出現8級以上(≥17 m/s)大風的天數;雷暴日數是指該地區一年中有雷電放電的天數,一天中只要聽到1次以上的雷聲就算一個雷暴日[2-3]。采用統計分析方法對近55年來寒亭區主要氣象災害變化特征進行分析。
2.1 高溫 由圖1可知,近55年來寒亭區高溫日數隨著年代的增加總體呈緩慢增加趨勢,傾向率為0.13 d/10a。平均每年出現高溫8 d,年際變化較大,其中1997年出現23 d高溫。歷史極端最高氣溫為41.4℃,出現在2009年6月25日。
2.2 暴雨 寒亭區年降水量為565.0 mm,降水多集中在6~9月,尤以7~8月降水量最多。從1960~2014年寒亭區暴雨日數年際變化趨勢(圖2)來看,近55年暴雨日數呈緩慢下降趨勢,年日雨量≥50 mm的暴雨平均每年出現1.6次,最多的年份有6次,出現在1973年;全區日降水量最大值188.8 mm,出現在1974年8月13日。
2.3 大風 由圖3可見,近55年來寒亭區年平均大風日為18.6 d,出現大風最多的年份為1983年,為80 d。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極大風速為36.2 m/s,出現在1978年7月9日。偏北、西南大風主要出現在冬春季節,具有范圍廣、時間長等特點;雷雨大風以夏季為主,范圍小、時間短、強度大、破壞嚴重;臺風大風以夏秋季節為主,每年有2~3個臺風不同程度影響。
2.4 雷電 近55年來寒亭區年平均雷暴日為24.5 d,屬多雷區。寒亭一年中除1和12月外均有雷暴天氣發生,6~9月為雷電多發時期,占總雷暴日數的80%。年際變化較大,其中1977年雷暴日數多達36 d(圖4)。近55年來雷暴日數≥20 d的年份有41個,占總數的75%。寒亭區雷暴初日最早出現在2010年2月28日,雷暴終日最晚出現在1963年11月25日。近年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發展,寒亭區雷擊事件頻發,雷擊事件不但使人民財產受到損失,也使生命安全受到威脅,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
2.5 大霧 寒亭區以輻射霧為主,平流霧和混合霧也經常出現,霧的空間分布非常不均勻。據1960~2014年氣象資料統計,共出現大霧944 d,大霧日數最多的一年為1983年(80 d)。從年變化來看,近55年寒亭區大霧日數平均為17.2 d,呈緩慢上升的趨勢(圖5)。大霧主要對大氣環境和能見度產生影響,嚴重影響了人類健康和社會生活秩序。
2.6 冰雹 寒亭區屬局地冰雹多發地區,降雹年際間上下波動不穩定,年冰雹日數為0~3 d,平均1 d。集中出現在4~10月,尤以6月最多,占44.6%。寒亭區冰雹天氣最早出現在2月(2010年2月28日),最晚出現在11月。寒亭區冰雹主要出現在12:00~21:00,尤其是午后至傍晚。
寒亭區是個氣象災害頻發的地區,高溫天氣有增長的趨勢,傾向率為0.13 d/10a;暴雨日數的年際變化雖然呈緩慢下降的趨勢,但無論是來勢猛、時間短、強度大的強對流性暴雨還是持續降雨過程導致的暴雨,雨量均過于集中,往往容易引發洪澇和地質災害;寒亭區年平均大風日為18.6 d,大風造成的災害主要是由強風壓引起的[3-4],大風的影響主要是農業、林業、建筑物、人、畜等;寒亭區年平均雷暴日為24.5 d,屬多雷區,一年中除1和12月外,均有雷暴天氣發生,年際變化較大;大霧天氣呈緩慢上升的趨勢,一年四季均會發生,隨著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大霧天氣對人民生活的影響和危害越來越受到重視;寒亭區屬局地冰雹天氣多發地區,年際間上下波動不穩定,冰雹天氣的發生可能會造成農作物、建筑物甚至是人員的傷害。
[1]羅漢民,吳詩敦,譚克光.氣候學[M].北京:氣象出版社,1980:71 -72.
[2]張海軍,劉明芝.本溪滿族自治縣近55年雷暴日數特征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1):183 -184.
[3]于成獻,李振清,魏傳雨,等.1951-2011年泰安極端天氣統計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2(21):263-264.
[4]周海,尚可政,王世功,等.日喀則近53年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氣象科技,2011,39(2):165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