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金
(西南科技大學農學院,四川綿陽 621010)
發展現代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和趨勢,2007年和2012年中央兩度發出1號文件發展現代農業。許多學者對如向發展和經營現代農業進行了理論探索和總結,并進行了試驗和實踐。但是,在管理層面上,系統歸納總結現代農業生產管理和經營管理仍少見報道。筆者擬從生產、經營與管理三個方面對現代農業發展進行歸納,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一般認為,經營是引導一個組織趨向某一既定目標的活動,含有籌劃、謀劃、計劃、規劃、組織、治理、管理等含義,經營一個企業的經濟活動包括生產活動、商業活動、財務活動、人事活動、安全活動和管理活動。按此,現代農業經營包括了現代農業生產和管理。但實踐中,生產偏重于如何生產符合要求的產品,經營偏重于如何將這些產品變成商品以獲取最大利潤;經營側重動態性謀劃發展,而管理側重正常合理地運轉。實際上,無論是在生產中還是經營中均離不開管理。因此,現代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在圖1中,現代農業生產應堅持生態化、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和規模化,現代農業經營應堅持市場化、企業化、產業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在現代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中應堅持科學化和信息化。
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是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和安全。現代農業應該堅持“5化”生產,即生態化、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和規模化。生態化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標準化是農產品優質安全的保障,專業化是提高資源效率的關鍵,集約化是保證農業高產的措施,規模化是提高農業效益的方式。
2.1 生態化 現代農業的基礎是生產生態化。現代農業生產生態化,就是在農業生產中做到:資源節約可持續,環境友好無污染,土壤肥力不下降,循環利用廢物少。
2.1.1 資源節約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藍色農業,節水農業;減少建設占用耕地,建設占用耕地的耕層土壤剝離再利用;合理開發利用非耕地資源;科學規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減少浪費,提高利用效率。
2.1.2 環境友好無污染。嚴格工業排放標準,防治大江大河污染,杜絕污染水源灌溉農田。整治鄉村工業污染,避免鄉村工業廢水、廢渣、廢氣進入農田,加快治理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科學處理畜禽糞便,減少農田養殖污染。推廣配方施肥、測土施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減少化肥污染。加強病蟲雜草的物理(如太陽能殺蟲燈)、生物(如微生物農藥、以蟲治蟲、雞鴨治蟲)和農藝防治,開發和利用低毒高效無殘留農藥,提高化學農藥的防治效率,減少化學農藥污染。加強農用殘膜回收和集中處理,發展和推廣可降解地膜。因地制宜地發展自然農業和有機農業。
2.1.3 土壤肥力不下降。①減少農田非目標產品輸出。實行秸稈、糠殼、餅渣等就地腐熟成有機肥還田,或粉碎還田。②肥料有機化。國家應支持研究鄉村有機肥就地堆制生產方法,制定有機肥堆制規范,資助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自己堆制生產和使用有機肥。畜禽糞便應全部制作有機肥或通過沼氣肥施入農田。③實行間套輪作制度。建立適合不同生態區域的作物間作、套作和輪作模式,在過渡耕種地區實行耕地隔年休閑制度,在合理利用資源的同時,提高土壤的自我恢復能力。④推廣作物-綠肥復種輪作,減少化肥使用。
2.1.4 循環利用廢物少。發展循環農業,發展植物—動物—微生物多級利用物質和能量的生產鏈,支持和資助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企業農場發展沼氣池,形成以沼氣池為中心的循環農業。
2.2 標準化 現代農業的標志是生產標準化。現代農業進行標準化生產指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要以市場為導向,建立健全規范化的工藝流程和衡量標準。一般以國家標準為基礎,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相配套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系列標準,還包括為農業服務的化工、水利、環保等標準。如果是外貿農產品,農業生產還應堅持國際標準或被出口國標準。
根據百度資料,農業標準化的內容有:
2.2.1 農業基礎標準。如在農業生產技術中所涉及的名詞、術語、符號、定義、計量、包裝、運輸、貯存、分析測試標準等。
2.2.2 種子種苗標準。如分級標準、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包裝、運輸、貯存、標志及檢驗方法等。
2.2.3 產品標準。主要包括農林牧漁等產品品種、規格。質量分級、試驗方法、包裝、運輸、貯存、農機具標準、農資標準以及農業用分析測試儀器標準等。
2.2.4 方法標準。包括選育、栽培、飼養等技術操作規程、規范、試驗設計、病蟲害測報、農藥使用、動植物檢疫等方法或條例。
2.2.5 環境保護標準。例如灌溉水質、水土保持、農藥安全使用、綠化等方面的標準。
2.2.6 衛生標準。主要包括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及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殘留允許量的標準。
2.2.7 農業工程和工程構件標準。如塑料大棚、種子庫、沼氣池、牧場、畜禽圈舍、魚塘、溫室等。
2.2.8 管理標準。如標準分級管理辦法、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辦法及各種審定辦法等。
現代農業生產標準化,就是根據國家、農業部、環保部和地方標準,要求產地無害化、生產規范化、產品規格化、食品綠色化。產地無害化包括以下幾個層次的標準:農產品生產基本環境質量標準,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有機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生產規范化主要包括無公害、綠色、有機不同層次的技術規范。產品規格化主要是按大小、形狀、質量、包裝等分級,適應不同層次消費者需求。食品綠色化主要是符合食用農產品優質和安全的標準體系,同時建立溯源系統。
2.3 專業化
2.3.1 專業化的意義。現代農業的效率在于生產專業化。專業化生產是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和標志,是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特色經營的基礎。根據百度資料,專業化生產的意義主要表現在:有利于發揮各地區、各農業生產單位在自然資源和經濟資源方面所擁有的優勢;有利于采用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農業技術;有利于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熟練程度和技術水平;有利于節約投資和提高投資效益;有利于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降低農產品成本,改善產品質量,增加經濟收入。
2.3.2 專業化生產的表現。①區域專業化。一個生態區域主要種植和養殖產量高、品質好的1種或少數幾種作物或動物,如美國的玉米帶、小麥帶、棉花帶,以及牛養殖區、豬養殖區。一個國家、一個省、一個縣都應有主要作物和主要畜禽分布區域。②農場專業化。我國農墾農場、涉農企業農場、家庭農場都應該進行專業化生產。③專業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專業化。每個專業大戶、每個專業合作社,應該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做大做強,在產量、品質上充分發揮專業優勢。
2.4 集約化 現代農業的產量在于生產集約化。農業生產集約化就是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資金、物質、能量、勞動和技術來增加農業品產量的農業生產方式,簡單地說就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的農業生產方式,一般稱為集約農業。集約化生產的目的,是從單位面積的土地上獲得更多的農產品,不斷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
傳統農業的集約生產主要表現在勞動集約,屬于勞動密集型農業。現代農業的集約生產是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物質和能量密集型的產物。具體表現在:①農田改造與建設。培肥地力,開展沃土工程,中低產田改造,基本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②農業科技投入。研究、推廣、采用現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的投入。③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利灌溉工程、機耕道路、溫室、大棚、現代化養殖場等。④現代農業裝備。農業精準化、農業機械化,農業水利化、農業智能化等裝備的投入。
2.5 規模化 現代農業的效益在于生產規模化。農業生產適度規模化,可以提高農機、倉儲等固定資產的利用效率,降低固定資產成本;可以減少田埂面積,增加耕地面積;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降低勞力、土地和資源成本;可以促進現代農業技術的示范推廣,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增產增收中的作用。因此,規模化生產是一種降低生產成本來提高農業效益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適度規模,到底多大規模為適度,這既要考慮生產經營主體的生產能力,還要考慮自然生態條件和對環境的影響。例如,我國北方和南方、平原和丘陵山區,不同地方的適度規模就應不同,我國現階段,重點扶持相當于當地戶均承包面積10~15倍的生產規模。再如重慶某縣養肉牛,企業農場一般不超過1.5萬頭,多了疾病難控制,糞便難處理;家庭農場一般20~50頭的效益比較好。
我國農業規模化生產的組織形式主要有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企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部門頒布了現階段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的規模要求。①專業大戶是種植一季主要作物面積在2 hm2以上的農戶。②家庭農場是從事糧食作物承包期在5年以上的土地經營面積達3.33 hm2(一年兩熟制地區)或6.67 hm2(一年一熟制地區)以上;蔬菜種植3.33 hm2以上,果園面積 6.67 hm2以上,茶園面積 3.33 hm2以上,食用菌生產30萬袋以上,生豬出欄500頭以上,水產養殖6.67 hm2以上,牛100頭,羊300只,家禽類10 000只以上,以及特種養殖參照以上標準的70%計算的大型農戶。③企業農場一般是一些農業產業化企業自己經營的農場。目前,許多涉農企業為了保證企業原料供應,保證企業品種需要和質量要求,尤其是生產高檔無污染農產品,紛紛進軍農業生產,開辦農場。其生產規模多大于家庭農場。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規模一般大于家庭農場。
農業規模化生產的發展,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業專業化和規模化的發展,促進了農業服務社會化的發展。例如四川安縣龍騰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2013年通過“半托”、“全托”、“單項委托”等模式,承包土地173.33 hm2,同農戶簽訂合同完全農機服務1 000余畝,單項農機服務200 hm2。
3.1 市場化 現代農業的特征是市場化經營。現代農業是市場化農業,農業產品絕大部分只有通過市場交換才能實現使用價值。因此現代農業經營首先應該是市場化經營。農業市場化是指農業資源配置方式以市場配置為主,讓價值規律在農業的產供銷等環節發揮基礎性作用的過程。①農業經營者必須具備市場觀念,按市場規律進行農業經營活動。②政府各項農業政策要有利于農業經營者的市場化經營。③政府應為農業經營者創造有利于市場經營的各種硬件環境。④政府應加強市場監督管理。⑤政府相關部門應做好農業經營者市場化經營的配套服務工作。
3.2 企業化 現代農業的運行是企業化經營。農業企業是指從事農、林、牧、副、漁業等生產經營活動,具有較高的商品率,實行自主經營、獨立經濟核算,具有法人資格的盈利性的經濟組織。
企業化經營是農業經營者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經營管理。經營者自主經營、獨立核算,以盈利為根本目的,生產是為了銷售,經營是為獲得利潤。經營者主體內部實行企業化管理,政府對農業經營者管理應遵循價值規律,采用經濟手段通過市場加以調控。
3.3 產業化 現代農業的目標是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經營者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形成生產(種養)、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體系。農業產業化經營使第一產業(農業生產)、第二產業(加工)和第三產業(銷售)有機地結合起來。農業產品因加工而升值,因銷售而獲取更多的利潤。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現代農業經營發展的的主要形式,也是現代農業的目標。
3.4 特色化 現代農業的價值在于特色化經營。特色農業就是利用當地獨特的優勢農業資源和現代科學技術,開發、生產和經營具有品質優、價值高、市場競爭力強、綠色或無公害特點的特殊農業類型。特色農業一定要突出特色,可以突出歷史特色,發展傳統產品;可以突出環境特色,發展綠色產品;可以突出物種資源特色,發展珍、野、稀、名、特產品;可以突出氣候特色,發展土特產品;可以突出草原特色,發展草牧產品;可以突出民族特色,發展民族產品。我國提出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是特色農業的擴大和發展;進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有利于保護各地的特色農產品。
特色化經營就是每個農業經營主體在產品上有特色,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在產品種類或質量上與眾不同;在商品規格上有特色,適應特定層次消費者的需要,在市場定位上與眾不同;在經營模式上有特色,充分體現消費者的參與性和自主性,在生產經營服務上與眾不同。總之,現代農業的特色化經營,不僅體現在經營產品的特色上,在經營理念、經營模式、服務方式等各方面均要體現自身特色。
2.5 品牌化 現代農業的發展依靠品牌化經營。品牌包括品牌名稱和品牌標志:品牌名稱是品牌中可以用語言表述的部分,如“伊利”牛奶;品牌標志是品牌中可以被認出、易于記憶和識別的圖案、符號或特殊顏色。品牌具有企業專有性和企業產品標識性的特征,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對企業來說,品牌有助于樹立企業形象,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對消費者來說品牌有助于選購商品,維護消費者利益。品牌是一個企業的招牌,是聲譽、信任度和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品牌營銷觀念是一種在經營中重視品牌建設、樹立企業聲譽和形象的市場觀念。
現代農業品牌化經營,就是農業經營主體既要重視注意企業和產品商標的建設與維護,又要重視企業和產品信譽的建設與維護,爭取從產品無名到產品有名、從產品有名到地區知名、從地區知名到省內著名、從省內著名到國內馳名。目前,全國、省、市、縣都非常重視培育和發展品牌農業,每年或每幾年評選或命名一批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示范單位(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和當地的特色農產品,認定知名、著名、馳名農產品商標,這些活動有利于促進我國農業品牌化經營的發展。
4.1 現代農業的核心是科學化 現代農業生產需要現代農業技術來推進,如新型農資技術、新型農藝技術、新型養殖技術、農用高新技術等,推動現代農業生產不斷跨越新臺階。現代農業經營需要科學經營模式來發展,如產業化經營、家庭農場式經營、企業農場式經營、農民合作經營、股份合作經營等,推動我國農業經營方式不斷轉型升級。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中的一切管理活動,都需要科學思維和科學的管理方法來完成。
4.2 現代農業的紐帶是信息化 信息技術可以用于現代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各個環節,如設施農業的自動化管理、農業生產的可視化監測、農業機械操作的精準導航、農業生產的衛星遙感監測、農業生產專家系統、農產品追蹤查詢、農產品網絡營銷、農業經營智能化管理等等。信息化是一條紐帶,將市場信息、經營決策、生產管理緊密聯系在一起,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的最大潛能。
[1]錢東偉.現代農業經營管理[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2]鄢毅平.現代農業經營與管理[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3]朱京燕.現代農業經營管理操作實務[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1.
[4]蔣和平,辛嶺.建設中國現代農業的思路與實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5]鄧蓉.現代農業與循環經濟[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