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吉先,丁國祥,何建國,王書勤,韓桂琴
(1.江蘇省泰興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泰興 225433;2.江蘇省泰興市農業干部學校,江蘇泰興 225400;3.江蘇省泰興市河失鎮農業服務中心,江蘇泰興 225471)
噻呋酰胺是新型的噻唑酰胺類殺菌劑,系琥珀酸酯脫氫酶抑制劑,由于含氟,其在生化反應過程中競爭力很強,一旦與底物或酶結合就不易恢復,具有強內吸傳導性和持效性[1]。噻呋酰胺對擔子菌綱真菌引起的病害如紋枯病[2-3]、立枯病等有特效。花生白娟病病原有性態屬于擔子菌亞門真菌,自然條件下很少產生,在生活史中主要靠無性世代產生2種截然不同的營養菌絲和菌核。為明確噻呋酰胺對花生白娟病的田間控制效果,筆者采用小區試驗設計研究了240 g/L噻呋酰胺懸浮劑對花生白娟病的防治效果,以期為噻呋酰胺制劑開發與推廣提供借鑒。
1.1 材料
1.1.1 試驗藥劑。供試藥劑:240 g/L噻呋酰胺懸浮劑(富美實康滿得),由江蘇富美實泰州分公司提供。對照藥劑: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25%粉銹靈可濕性粉劑。
1.1.2 供試作物。花生品種為“泰花2號”、“泰花5號”,由江蘇省泰興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并提供。
1.2 試驗設計 共設6個處理,即FK1:用富美實康滿得150 ml/hm2對水750 kg/hm2噴霧;FK2:用富美實康滿得300 ml/hm2對水750 kg/hm2噴霧;FK3:用富美實康滿得450 ml/hm2對水750 kg/hm2噴霧;FK4(CK1):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2 250 g/hm2對水750 kg/hm2噴霧;FK5(CK):不用藥;FK6(CK2):用25%粉銹靈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對水750 kg/hm2噴霧。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為33.35 ~66.67 m2。
1.3 試驗方法 試驗設在江蘇省泰興市河失鎮趙杜村西趙3組往年發病較重、多年重茬的趙桂女、黃建國和黃金星三農戶緊鄰的花生地,沙土,種植面積分別為 733.70、466.90、867.10 m2,前茬小麥,5月29~31日收獲,6月1~3日拖拉機旋耕,6月2~5日施45%復合肥300~450 kg/hm2、尿素150 kg/hm2后人工豎向起垅,垅寬為72 cm,高為12 cm,垅面寬為45~48 cm。6月3~6日統一用高巧450 ml/hm2+衛福750 ml/hm2+水4 500 ml/hm2拌種仁后晾干即播,每垅播2行,穴距為20 cm,每穴2粒、3粒相間播種。播后3 d內用96%異丙甲草胺乳油1 500 ml/hm2對水750 kg/hm2噴霧化除,隨即進行地膜覆蓋。6月10~15日出苗并人工破膜放苗。6月30日至7月2日開花,7月3日(花生開花期)統一橫向劃區后按方案要求進行第1次噴藥,7月19日(花生下針期)進行第2次噴藥,對植株及葉面均勻噴施。小區長5.60 m,小區間隔30 cm。趙桂女、黃建國和黃金星三戶的各小區寬分別為11、7和13垅,病害調查統一選定為各戶最中間2垅,共4行。6月27日、7月23日、8月17日人工拔除田間雜草,7月13~15日株高為33~35 cm時用花生超生寶900 g/hm2對水750 kg/hm2噴霧化控,7月25日、8月9日分別用樂斯本乳油1 200 ml/hm2和阿維菌素噴霧防治斜紋夜蛾。9月10~15日每戶收獲最中間3垅曬干計產,小區計產面積為12.10 m2。三戶田間管理水平均為中等偏上。
1.4 調查方法 花針期、結莢期調查白娟病株率、死苗率;收獲期調查小區產量。調查方法與標準參照國家花生區域試驗實施辦法。
防治效果=(空白區對照病死苗數-藥劑處理區病死苗數)/空白對照區病死苗數×100%
2.1 病株率 花生開花后于7月3日按方案要求噴藥,7月9日進行防治效果調查。由表1可知,康滿得三處理FK1、FK2、FK3三重復6垅白娟病病株數分別為13、10、8株,病株率分別為 1.61%、1.24% 和 0.99%,兩常規對照 FK4、FK6病株數分別為12和8株,病株率分別1.49%和0.99%,空白對照區病株數為16株,病株率為1.98%。康滿得三處理的防治效果分別為18.58%、37.37%和49.90%,兩常規對照防治效果分別為24.84%和49.90%。
因天氣干旱,第2次用藥時間為7月19日,用藥后天氣仍然干旱,白娟病發生較緩慢。8月8日進行第2次田間調查,結果顯示(表2):康滿得三處理 FK1、FK2、FK3三重復6垅白娟病病株數分別為15、11、9株,病株率分別為1.86%、1.36%和1.12%,兩常規對照FK4、FK6病株數分別為15和8株,病株率分別為1.86%和0.99%,空白對照區病株數為24株,病株率為2.98%。康滿得三處理的防治效果分別為37.58%、54.23%和62.55%,兩常規對照防治效果分別為37.58%和 66.71%。

表1 康滿得開花期噴施對白娟病病株影響調查(7月9日)

表2 康滿得第2次噴施對白娟病的防效調查
8月9~16日持續高溫干旱,8月17~18日局部短時間陣雨,8月19日午后進行第3次病情調查。結果顯示(表2),康滿得三處理FK1、FK2、FK3三重復6垅白娟病病株數分別為83、57、42 株,病株率分別為 10.29%、7.07% 和 5.21%,兩常規對照FK4、FK6病株數分別為61和45株,病株率分別為7.56%和5.58%,空白對照區病株數為120株,病株率為14.88%。康滿得三處理的防治效果分別為30.83%、52.50%和65.00%,兩常規對照防治效果分別為49.16%和62.50%。
8月21~23日持續陣雨,完全解除旱情的同時引起花生白娟病暴發,發病株迅速增加,連續多年重茬田塊死苗嚴重。9月3日進行白娟病引起的死苗情況調查。結果顯示(表2),康滿得三處理FK1、FK2、FK3三重復6垅白娟病引起的死苗數分別為 88、64、44 株,死苗率分別為 10.91%、7.94%和5.46%,兩常規對照FK4、FK6死苗數分別為71和48株,死苗率分別為8.80%和5.95%,空白對照區死苗數為141株,死苗率為17.49%。康滿得三處理的防治效果分別為37.61%、54.62%和68.80%,兩常規對照防治效果分別為49.66%和65.97%。
2.2 莢果產量 9月10~15日分別對3戶試驗區的中間3垅進行收獲計產,并取樣曬干。結果表明(表3):康滿得三處理 FK1、FK2、FK3平均莢果產量分別為3 683.40、3 873.45、3 997.50 kg/hm2,兩常規對照處理 FK6、FK4產量分別為3 705.45和 3 396.90 kg/hm2,空白對照區產量為 3 187.50 kg/hm2。康滿得三處理FK1、FK2、FK3較空白對照增莢果量分別為 495.90、685.95、810.00 kg/hm2,增幅分別為15.56%、21.52%和25.41%,兩常規對照FK6、FK4較空白對照增莢果量分別為517.95 和209.40 kg/hm2,增幅分別為 16.25%和6.57%。

表3 小區產量統計
經方差分析,區組間 F 值為3.21,小于 F0.05,顯示區組間差異未達顯著水平;處理間 F 值為 54.65,大于 F0.05和 F0.01值,表明處理間產量存在極顯著差異。經多重比較,FK3較FK2增產不顯著,但它們較 FK6、FK1、FK4、FK5增產均達顯著水平;FK3較除FK2以外的各處理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
花生開花期、結莢初期2次采用康滿得噴霧防治白娟病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采用康滿得噴霧防治花生白娟病以開花期、結莢初期2次分別用康滿得450 ml/hm2對水噴霧效果較好,其防治效果為49.90% ~69.80%,初期效果與常規對照FK6(25%粉銹靈1 500 g/hm2)相當,而中后期效果則好于常規對照FK6。
花生開花期、結莢初期2次分別用康滿得450 ml/hm2噴霧預防白娟病,在控制和延緩發病的同時較好地減少和降低了后期花生白娟病死株數量,從而提高了花生產量,較空白對照處理增產莢果810.00 kg/hm2,增幅為25.41%,優于兩常規對照。
[1]郭利豐,丁佩,徐永.噻呋酰胺原藥的高效液相色譜分析[J].現代農藥,2014,13(4):28 -29.
[2]汪愛娟,李阿根,張舟娜.幾種噻呋酰胺制劑等藥劑防治水稻紋枯病的效果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28):9766 -9767.
[3]甄潔,張建軍,朱信涵,等.噻呋酰胺24%懸浮劑防治水稻紋枯病試驗[J].農藥科學與管理,2009,30(3):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