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林業高校學生服務林區發展問題研究
許 佳, 李洪山
(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摘要針對中國林區人力資源相對匱乏的現狀,從政府、社會、用人單位以及林業高校與畢業生自身多個層面進行分析,加快思想觀念轉變、大力完善科學制度、加強政策落實工作,為林區經濟建設打好人才基礎,以期使林業高校畢業生更好地為林區建設服務。
關鍵詞林業高校;林區人才;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S-01;G521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課題(GBD1212013)。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課題(GBD1212013)。
作者簡介許佳(1989- ),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行政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03
Research on Heilongjiang Forestry College Students Provided Servi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est District
XU Jia, LI Hong-shan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Human resources of forest in China are relatively scarce. In order to make forestry college graduates better service for forest construction, we must start from multi angle of the government, society, employers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and graduates to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cept, improve the scientific system, strengthen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which could lay a good foundation of talent for forest economic construction.
Key words Fore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alent of the forest; Cultivation of talents

林業產業作為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在國民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林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林區人才工作也邁上了新的臺階。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如林業人才資源開發工作與林業產業快速發展的形勢相對滯后、專業人才相對匱乏導致專業問題得不到合理有效地解決、高層次技術管理人才數量有限不能滿足現代管理模式的需要等。由此看來,林業人才的供需矛盾是阻礙當前林區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加強林業人才隊伍建設刻不容緩。廣泛倡導和鼓勵林業高校畢業生回流到基層林區就業,引導其發揮專業對口優勢,對中國的林區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都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1林業高校學生涉林領域就業現狀
林業高校的辦學宗旨不僅在于為林業科技進步提供智力支持,同時也為推進林業產業科技進步培養大批專業的科技人才。林業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去向是時下熱議的焦點問題,《2013年中國高校各專業就業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林業工程類就業面相對較廣,工作對口度一般,起薪平均在3 369元/月、在92個專業中排在第31位,五年后平均收入在5 993元/月、該收入超過了78%的專業,就業率達到81.64%、在所有專業中排名75。近年來,林業高校畢業生在國家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大中型企業、外資企業、世界500強企業就業的人數逐年上升,但其中工作與專業對口的人數卻在逐年下降,回流到林區工作的優秀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以東北林業大學為例,截至2013年9月1日,學校共有2013屆本科畢業生4 734人,與2012屆本科畢業生總數4 575人相比增加159人。2013屆本科畢業生平均就業率為72.50%,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34%。其中林業相關專業中,林學專業、森林資源保護與游憩專業就業匹配度最低,分別為36.84%、30.00%(表1)。

表1 東北林業大學2013屆本科專業畢業生就業匹配度情況
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實際需要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決國有林區專業人才缺乏的困境,促進林業高校學生服務林區建設,已成為黑龍江省林業高校和國有林區社會管理工作的重要議題。
2林業高校學生涉林領域就業的障礙因素分析
2.1地理條件和陳舊觀念限制阻礙人才流動一方面,由于林區地理位置偏遠,物資供應條件相對較差,艱苦枯燥的工作生活環境不利于形成人才流動的目標指向。高等院校畢業生大多趨向東部沿海城市流動,特別是林業高校的畢業生也大多不情愿到林區創業。另一方面,林業落后的生產手段和低廉的勞動回報,使得林業及其相關工作者的社會地位一直不高,重工輕林的思想觀念和社會心理影響因素都阻礙著林區吸收高等專業人才,不利于人才的流動。
2.2專業設置和自身需求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大多林業高校由于歷史的原因,計劃經濟體制時代下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仍舊明顯,培養目標導向混亂、課程結構失衡、實踐課程不足、課程內容陳舊,從而導致林業高校學生適應能力不高,使得林業高校的畢業生無法快速滿足企業用人需求,同時制約了高等農林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削弱了高等農林人才的市場競爭力[1]。
2.3林業企業人才隊伍建設不完善
2.3.1林業人才流動性大。人才流動嚴重影響了人才隊伍布局的合理性,而且人才隊伍結構也表現出了矛盾性,具體表現為掌握林業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短缺,高端科技人才、高技能實用人才嚴重不足。
2.3.2林業培訓能力與林業事業發展需求不匹配。培訓中相關知識更新不及時、目標導向混亂、不能在實踐中得到有效運用,繼而影響林業人才隊伍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
2.3.3人才供給渠道不暢。林業就業領域受地理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等的影響也很難吸引愿意投身林業事業的專門性人才,另外,農林高校學生自身專業知識素養也與工作實踐中需要的能力不相匹配,導致無法實現有效對接。
3完善林業高校學生服務林區發展的基本思路
3.1指導思想優化高校人才培養需要堅持的指導思想是:在科學的人才培養理念指引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促進林業高校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基本價值追求,通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完善林業學科專業課程,激發高校人才培養的潛力和動力,特別是通過創新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機制,大力突破林業高校與涉林領域人才對接這一薄弱環節。
3.2高校人才培養優化原則國有林區的發展依賴于人才隊伍建設,從源頭而言,人才的培養方式主要依托于高等林業教育。以高校人才培養理論為前提,結合當代林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環境,根據國有林區戰略環境的革新,概括性地總結出林業院校人才培養優化原則:
3.2.1導向性原則。在林業新定位的形勢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的指導下,林業高校的根本任務應該從提供相關林業知識轉變到為林區培養可以對接的林業人才,在傳授給學生專業林業知識和培養實踐能力的同時,從就業思想觀念和人才輸送渠道上引導學生服務涉林領域。
3.2.2重要性原則。在林業高校培養模式優化的所有項目中進行篩選,選擇出最具代表性、最能直接影響高校培養目標項目的原則,必須遵循全面性與重要性相結合的原則。強調培養模式優化應盡可能的全面,因為它有助于從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作用于高校人才培養。然而,優化指標體系過于全面也會導致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無法突出核心的問題,以重要性原則為指導的模式優化必須是綜合、精簡和高效的。因此,培養模式優化體系應將全面性與重要性相結合,突出培養模式優化重點。
3.2.3可行性原則。林業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所選擇的指標應概念清晰、涵義明確、易于理解和掌握,考核評價指標要比較全面地反映林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考慮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諸方面及其協調性,同時又要少而精,且數據要便于搜集整理,在合理成本的基礎上實行評價,計算方法要簡單易行、便于操作,不要給教育系統造成負擔。
3.3林業人才培養模式選擇
3.3.1“通才教育”培養模式。林業“通才”不等同于全才,而更偏向綜合性人才,具有學識廣博、適應性強的特點,從人才學、教育學的角度則稱橫向型人才。該類人才素質正好迎合了林業發展所需,但因通才教育基礎性、廣博性較強,使該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快速地適應就業崗位需求,因此通才教育的不足之處依舊明顯。
3.3.2“訂單人才”培養模式。涉林領域是林業高校學生就業的主要目標流向,如林區和相關林產品加工產業等。當前林區的信息化程度普遍較低、林業科技拔尖人才和創新人才相對匱乏,跟不上林區發展的步伐,這一問題的有效解決方式就是實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然而專才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能夠在所學習的范圍內有效地工作,但缺乏靈活地調整職業前途和繼續發展的潛力、個性的發展往往也不太和諧和全面,因此“訂單人才”培養模式也有其弊端。
3.3.3“三位一體”培養模式。“三位一體”培養模式的基本內涵是知識、能力和素質三者共同融于人才培養模式之中,是通識能力、專業基礎能力和專業發展能力的有機統一體。這三者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知識為能力的發展提供基礎,而能力的發展影響著知識掌握的速度和質量,良好的素質又可以引導正確知識的獲取和有利能力的發揮[2]。
在林業新定位形勢下,黑龍江林業高校既要培養林業“通才”,注重優化林業專業課程體系,推進林業教育課程改革,同時,也要注重素質教育和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創新能力的培養。社會既需要通才,也需要專才,因此只有“三位一體”才是最佳的林業人才培養模式。
4黑龍江林業高校學生服務林區發展的對策
4.1林業高校學生層面對策一方面要重視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林業高校學生作為林區人才隊伍的重要補給,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林區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重視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所需的基本能力既包括組織管理能力,又包括創新能力,兩者相結合才能真正為林區人才建設提供高質量保障。這是因為組織管理能力是將各種力量合理地組織與有效地協調起來的能力,而創新能力是基于本職工作之上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是打破陳舊常規的能力。這些都是優秀的林區人才所應該具備的[3]。
4.2高等林業院校層面對策
4.2.1加深高校對林業人才培養重要性的認識。近年來,中國林業產業發展迅速,然而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要素,因此將涉林領域今后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完善林業人才隊伍建設上來,也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的迫切需要。正因如此,通過林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方式來實現林區人才補給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一些林業高校對專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主攻科研方向,并沒有從學生到涉林領域就業的角度思考專業存在的意義,該培養方式下的學生無法快速適應林業企業的要求,畢業生則是通過企業再培訓獲得相關知識與實際操作能力,這就加大了用工成本、延長了企業內部生產周期,需要林業院校從思想觀念上加強對林業人才培養的認識,確實理解相關文件精神并盡快落實相關要求。
4.2.2注重優化林業專業課程體系。目前仍有一些學校林業學科的設置停留在名義的層面上,課程結構不合理、專業方向不明確。因此,結合中國林業發展戰略重點,林學專業的核心課程設置應有森林保護、農林經濟管理、森林資源保護與游憩、森林資源管理與資產評估、林木種苗生產技術、林業行政執法等。
此外,林業高校應開設相關職業生涯規劃工作室,指導畢業生理性擇業。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應在對畢業生進行能力、興趣、價值觀、性格探索的基礎上,分析職場可能遇到的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職業發展計劃,使之明確今后學習、工作的方向。通過提供個體及團隊咨詢、舉辦專題講座、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手段,增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及就業意識,幫助學生科學認知自我,合理規劃人生,理性選擇職業,提高就業軟實力。
4.2.3加強林業高校與林業企業的協同合作。人才培養要兼顧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統一,理論知識是開展工作的基礎支撐,實踐是理論知識的運用與升華。校企合作的模式使得學校根據市場導向,更加注重學生實踐能力,針對企業實際需要培養相關人才,更加平緩地推動從林業高校學生到企業從業人員的角色轉變。同時,校企合作也是一種“雙贏”模式。一方面,校企合作使得學校與企業之間的信息、資源充分共享,實現了優勢互補,降低了企業的運行成本。校企合作的方式也可為企業直接輸送更多優秀人才。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也推動了高校的課程改革,使教師能夠充分了解林業企業所需的人才類型,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地培養人才,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實踐的平臺,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應變能力等。
林業高校和林業企業的協同合作具體模式可以為舉辦校企合作論壇,其作為拓寬并加深校企之間合作的有效渠道,可以加速實現校企的有效對接,互相整合各自資源,還可以共建校外實習基地,林業高校畢業生在走出校門之前,就能夠實際接觸到涉林領域企業工作范疇,了解相關工作流程,可在就業時選擇與自己更加匹配的就業方向。
4.3社會層面對策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式嚴峻,就業問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國家為緩解就業壓力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對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從目前情況看,有的政策落實起來存在困難,政策效應也未充分發揮,針對當前現狀與問題,應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具體提出以下對策:
4.3.1全面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一定要確保各項政策落實到位并對現行政策進行梳理,結合實際,進一步細化和完善,切實降低門檻、簡化程序、加大投入,提高保障水平,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4.3.2拓寬林業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結合林區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相應崗位。圍繞林區產業發展,結合林區經濟和人才建設,完善配套保障措施,適當因事設職從而增加崗位機會,加強引導和鼓勵林業高校畢業生回流到林區就業。
4.3.3大力推動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信息服務。要經常積極開展林業企業供需見面會,為高校畢業生和林業企業搭建信息橋梁,實現用人需求信息的互通。針對不同特點的崗位信息,積極組織開展分區域、分行業、分層次的專場招聘活動,如 “高校畢業生服務月”、“民營企業招聘周”等專項活動。
同時,也要加快林區系統人才觀念轉變和用人模式改革。黑龍江省森工總局黨委書記高金芳曾在全省森工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切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人才是林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建立健全人才工作領導體制和機制。把優秀人才聚集到森工的各項事業中來,開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面。”
參考文獻
[1] 娜日斯,溫寧,陳世體.農林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文化素質教育[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91-93.
[2] 楊素華.林業新定位下的林業高校就業問題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7.
[3] 王蕾.高等農林教育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路徑探析[J].價值工程,2012(7):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