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定平 胡鵬
[摘 要]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標準不僅是交通管理工程專業教學過程中的基本任務與應達目標,更是交通管理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保障的邏輯起點。堅持能力導向科學架構交通管理工程專業人才課程體系,強化理論與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符合實戰需求的校內外實訓平臺以及多元化的教學資源,不斷完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與機制,為卓越公安交通管理工程人才的培養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道路交通管理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
[中圖分類號] C9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9-0022-03
從宏觀上看,當前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存在著學科目標定位不夠準確、特色不夠鮮明的不足,微觀上直接表現為專業人才培養的規格定位模糊、質量標準含糊不清,進而影響專業教學改革的效果以及所培養人才的適應性。究其原因,公安院校道路交通管理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硬件設施以及質量評價等方面還存在誤區,需要進一步厘清。
一、公安院校道路交通管理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架構
從公安院校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本科專業學生的成長來看,學生的身份由普通工科大學生向預備警官轉變,由普通公民向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的行政執法崗位警察、管理工程崗位警察轉變。因此,遵循學生成才規律,根據“職業能力——知識結構——能力結構——課程”的理論框架,將交通管理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架構為四大課程模塊,即“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方向課程”,課程體系架構如下表1所示。
(一)通識課程模塊及其邏輯關系
公安院校道路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學生作為一名工科大學生,應當具備大學生應具備的公共基礎知識與技能。通識課程分為“政治思想素質課程”、“人文社會科學素質課程”兩大課程群,前者包括“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人民警察職業道德”等;后者包括“大學英語”、“大學語文”、“普通邏輯”、“大學體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學科基礎課程模塊設置及其邏輯關系
公安院校道路交通管理工程屬于公安技術學科,應掌握“數學及自然科學素質課程”、“公安業務課程”、“公安法學課程”三大課程群的知識與技能。其中“數學及自然科學素質課程”包括“高等數學”、“線形代數與概率論統計”、“模型與算法”、“大學物理”、“C語言程序設計”等;“公安業務課程”包括“公安學基礎理論”、“刑事偵查學”、“刑事技術學”、“治安學”、“射擊”、“警務戰術”、“公安文書寫作”等課程;“公安法學課程”包括“公安法制基礎”、“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行政與行政訴訟法學”、“民法學”等。
(三)學科專業基礎課程模塊設置及其邏輯關系
作為一般交通警察應當掌握公安交通行政執法的一般知識與技能,學科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包括 “道路交通安全法學”、“車輛與駕駛人管理”、“道路交通秩序管理”、“道路交通事故處理”、“道路交通心理學”等。
(四)學科專業方向課程模塊設置及其邏輯關系
公安院校道路交通管理工程不同于地方道路交通管理工程,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包括“道路交通管理工程導論”、“工程制圖”、“汽車構造”、“交通工程學”、“交通控制學”、“交通管理規劃”、“道路與交通安全設施”、“交通管理信息與應用”、“交通事故防范”、“綜合實訓”等。
此外,課程體系中還設置選修課程模塊,它分“公共選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前者包括“人文素質選修課程群”、“自然科學選修課程群”;后者包括“專業導論”、“車輛保險”、“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管理”、“專業英語”、“交通檢測技術”、“交通管理工程軟件訓練”、“交通圖像分析技術”、“交通事故分析與再現”、“交通仿真技術”、“道路交通安全應急管理”等。
二、公安院校道路交通管理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師資建設
(一)專業理論課程教師
根據教育部公安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編制的《公安技術專業類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道路交通管理工程生師比例應達到18:1以上,其中,聘請授課的校外教師綜述不超過在職在編專任教師總數的四分之一,符合崗位資格的專任教師比例不低于90%;具有高級職稱的專任教師比例不低于30%。教師具有相關學科背景或相關工程、辦案等技術實踐經歷。[1]
(二)實踐教學教師
1.進一步搞好“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適應交通管理工程教學要求,教師既是課堂上的教師,更是工程技術崗位上的“師傅”。學生要掌握公安交通管理工程領域與學術界的最新觀點、最新知識以及交通管理工程技術、方法與發展趨勢,教師必須走在學生的前面進行學習、訓練甚至取得相應從業資質,率先掌握、領會公安交通管理工程崗位的工作要領,率先掌握崗位技能操作要求。[2]
2.建立“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實踐教學專業指導委員會”
聘請公安交通管理部門的高級管理技術人員、社會上的專家以及學校的教師組成“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實踐教學專業指導委員會”,強化實踐教學項目、師資培訓以及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具體指導。
3.加快虛擬實驗室師資隊伍建設
適應虛擬實驗平臺建設的需要,必須建設教學、科研、技術、管理人員相結合,核心骨干人員相對穩定,年齡、職稱、知識、能力結構合理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團隊;并從教育理念、教學科研水平、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實踐經驗、團結協作、創新精神等方面加強建設,以強化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隊伍的整體水平。
同時,在數量上保障專職教學實驗技術人員隊伍。其中,基礎實驗室有3人以上的專職技術人員,并且參加實驗教學的教師要比實驗室專職技術人員多2倍;專業實驗室根據在校學生人數、實驗教學科研工作量以及實驗室儀器設備狀況等,合理配備專職技術人員。
三、公安院校道路交通管理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辦學硬件設施分析
(一)根據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實驗實訓硬件設施建設
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技術能力主要包括“預防、預警、控制、處置、物證鑒定與裝備技術”[3]等范疇。為適應工程教育的國際趨勢,保證交通管理工程人才培養質量,必須優化實戰能力培養環節,整合校內外實踐教學資源,積極創新實踐育人載體,并堅持問題導向、任務驅動、過程互動,推動實驗(訓)室(場館、中心)軟硬件標準化、規范化建設。
1.創新交通管理工程專業聯合實踐教學基地
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一定程度上必須推行公安院校與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公安人才同育、師資隊伍同建、理論研發同時、教育資源同享”的合作模式,形成“校局合作、系隊對接”的局面,進一步強化實戰部門與院校共建學科、專業、實驗室或實訓基地,共建共用實戰設施,促進資源共享,創新公安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實踐教學載體,強化實踐育人。[4]
2.推動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實驗(訓)軟硬件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
構建“54321”硬件標準,進一步規范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實踐教學設施:第一,“5”即五個實驗室:汽車構造實驗室、交通控制實驗室、機動車駕駛人干預實驗室、交通事故分析實驗室、交通行為安全實驗室。第二,“4”即四個中心:機動車駕駛人訓練中心(可依托機動車駕駛員培訓中心)、機動車駕駛人考試中心(可依托機動車駕駛員考試中心)、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指揮中心、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第三,“3”即三個訓練場:交通事故處置訓練場、交通警察執法執勤安全防護訓練場、車輛查緝訓練場。第四,“2”即兩個訓練平臺:交通管理工程軟件訓練平臺、交警行政執法訓練平臺。第五,“1”即一個資源庫:交通事故痕跡物證庫。[5]
3.基于網絡和信息化條件支持下的實訓平臺建設
當前公安院校道路交通管理工程實踐教學工作存在一些困難:一是部分實驗項目開設成本過高,實驗設備更新換代快,而實驗運行經費有限;二是部分儀器設備價值較高,臺套數有限,難以保證每個學生都能上機進行實際操作;三是存在涉及高危或極端的道路交通管理工程環境,不可及或不可逆的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操作等情況,難以開設相應的實驗項目。要改變這一現狀,應強化基于網絡和信息化條件支持下的實驗平臺建設,依托虛擬現實、多媒體、人機交互、數據庫和網絡通信等技術,構建高度仿真的虛擬道路交通管理工程環境和實驗對象,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開展實驗,達到教學大綱所要求的教學目的。不僅如此,在涉及高危或極端的道路交通管理工程環境,不可及或不可逆的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操作,高成本、高消耗、大型或綜合訓練等情況時,虛擬實驗室能夠提供可靠、安全和經濟的實驗項目,實現真實實驗不具備或難以完成的教學功能。
4.校外實習基地建設
與基層公安交通管理單位建立深度合作機制,建立常態的實習、實訓基地:一是就近建立常態的實訓、實習基地;二是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建立實習基地。
(二)創新教材、教參資源建設
1.強化一體化、多媒體有機結合的立體化教材建設
在現有公安部統編教材的基礎上編輯一體化、多媒體有機結合的立體化教材和具有學校自身特色的教材。同時,按照人才培養計劃與目標的要求,高質量、高標準地建立起與之相匹配的網絡資源、教學課件、教案講稿、題庫卷庫等教學資源庫,為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和自主學習提供有效的文獻資料。
2.加強規范化的實訓教參建設
拋棄“等、靠、要”的思想,鼓勵教師將實訓教學中熟練掌握設備的性能、操作規程以及各種交通管理情形的處理技巧與方略編寫出簡單、實用的實訓教材或講義,以保證實訓教學的規范化。
(三)建立開放性的學科建設環境
1.強化科研、服務社會平臺建設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高等學校應當以培養人才為中心,開展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精神,交通管理工程師資隊伍既是教學科研隊伍,又是各級基層公安交通管理部門的參謀、智力支持者。因此,適應交通管理工程學科發展的需要,應建立諸如交通安全研究所、道路交通事故鑒定中心等服務社會平臺。
2.夯實網絡平臺建設
依托視頻公開課、精品課程網站,開展微課程、視頻公開課程、精品課程建設,構建以課程網站為依托的網絡平臺建設。
3.創建開放性實踐教學環境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必須改變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將實踐教學環境由傳統的集中型手把手教學模式發展到開放設計型的教學模式,有效實現學院實踐教學資源共享、合理利用。推行開放性實踐教學可以采取“實踐時間開放、實踐內容開放、實踐用元器件開放”等方式,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開放性實踐項目及競賽項目,從而實現實踐教學受益面增大、示范輻射效應增加的效果。
四、公安院校道路交通管理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監控分析
(一)建立完整、科學的全過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針對主要教學環節、基本教學建設和教學管理工作等,設立質量標準、評價方法、調控機制和制度規范等。建立和完善常規教學信息、教學督導、教學評估等質量監控機制。建設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實行教學質量年度分析制度。
(二)建立畢業生跟蹤評價與反饋的常態機制
多主體、多渠道、多方式開展畢業生質量評價工作,及時收集和分析評價信息,為專業建設與發展提供依據。
(三)建立專業持續改進機制
堅持教學質量常態監測和年度報告發布制度,將定期的質量評價結果應用于專業建設和教學質量改進。堅持激勵與約束并舉的教學獎懲制度,推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學質量。堅持學生主體地位,在制度修訂上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保證學生有參與教學管理和教學改革的熱情。堅持培養目標制定和評價的外循環機制,瞄準服務面向,適應公安或相關行業(區域)的人才需求。堅持培養規格、能力指標、課程體系和教學活動等建設的內循環機制,針對人才培養的每個環節,做到目標可達成、質量可監控、成效可評價。
[ 注 釋 ]
[1] 教育部:公安技術專業類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P].2014.
[2] 邵祖峰.實訓理念下的公安交通管理人才培養方法創新[DB / OL].中國國際警用裝備網http://www.cpspew.com / llyj / 1219 / 4OMDAwMDIxNzk4OA.html,2012-12-19.
[3] 程琳,主編.公安技術通論[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4(11).
[4] 朱愛娜,代東旭.勇立潮頭敢為先——浙江警察學院校局合作共建海寧實踐基地紀實[N].中國教育報,2015-06-04.
[5] 石臣鵬.公安院校交通技術實驗室建設芻議.——以四川警察學院為例[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12(5).
[6]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15年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工作的通知[Z].教高廳函[2015]24號.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