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殼貽貝的鈣化和呼吸對海洋酸化的響應
章 恒,趙 晟,朱愛意
(浙江海洋學院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國家海水養殖設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浙江舟山 316022)
摘要模擬了未來海洋酸化環境,采用堿度異常技術(Alkalinity anomaly technique)對生活在酸化海水中的厚殼貽貝的鈣化率和呼吸率進行了測定。結果表明,厚殼貽貝的鈣化和呼吸活動在酸化環境中發生顯著變化,隨著酸性程度的增加而驟降。當海水pH為7.80時,鈣化率下降約43%,隨后在pH 7.20時降至0。當海水酸堿度趨于中性時,呼吸率和耗氧率分別下降23.5%和11.0%,此時呼吸熵也明顯變化。這些變化對厚殼貽貝而言是一個潛在的致命威脅。
關鍵詞海洋酸化;厚殼貽貝;鈣化;呼吸
中圖分類號S968.3;Q143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2BAB16B02);國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201305009-3)。
作者簡介章恒(1988- ),男,安徽宣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生物生理生態。
收稿日期2015-06-30


自工業革命以來,日益嚴重的全球海洋環境問題愈加凸顯。據科學家估計,目前海洋表層的pH與19世紀末相比降低了0.1個單位,預計100年以后降至7.6左右,海水中H+濃度是現在的3倍[5],越發惡劣的海水環境對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物種的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科學家發現,意大利的有孔蟲類在受酸化影響嚴重的那不勒斯附近海域生存艱難,目前24種有孔蟲類中已經滅絕20種,僅有4種還生活在該海域。海洋生物尤其是類似于雙殼貝類等鈣化生物的生存正處在海洋酸化巨大的威脅中。
厚殼貽貝(Mytiluscoruscus)是全世界最重要經濟貝類之一,我國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早已推行厚殼貽貝規模化和工廠化養殖。目前,日益嚴重的海洋酸化問題很可能威脅厚殼貽貝的生存,進而對其養殖業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但是,目前國內尚未見到關于厚殼貽貝的生理活動對海洋酸化條件適應性的研究報道。筆者探討了厚殼貽貝的鈣化和呼吸活動在酸化環境里的變化以及其應對海洋酸化的生理調節。
1材料與方法

G=(TAi-TAf)×V×2-1×W-1×t-1
(1)
式中,G代表厚殼貽貝的鈣化率(μmol/(g·h)FW);TAi和TAf分別表示測定前后海水的TA(μmol/L);V、W和t分別表示封閉體積的大小(L)、試驗用厚殼貽貝的鮮重(g)和測定的時間(h)。

ΔDIC=ΔDICR-ΔDICG=DICf-DICi
(2)
式中,ΔDIC表示水體DIC的凈變化量;ΔDICR和ΔDICG分別表示呼吸和鈣化引起的DIC變化,DICi和DICf分別表示培養前后水體的DIC含量。同時,ΔDICG可表示為:
ΔDICG=(TAi-TAf)×2-1
(3)
由此推導出CO2呼吸率Rc(μmol/(g·h)FW)的表達式為:
Rc=ΔDICR×V×W-1×t-1=(2ΔDIC+TAi-TAf)×V×2-1×W-1×t-1
(4)
1.2試驗材料試驗材料采用浮筏養殖的厚殼貽貝,采自東極廟子湖島貽貝笩式養殖區(30°11′1.15″ N,122°41′2.56″ E)。采集的樣品要做好保溫措施,務必在4 h內帶回實驗室。試驗前先對樣品進行預處理,主要清除貽貝表面附著物和污物,然后采用半靜水法飼養5 d。在飼養過程中保持水溫為(25±1)℃,鹽度為30.0‰,pH為8.10±0.01。試驗所用厚殼貽貝選取殼高4~5 cm、濕重25 g左右的個體,共130只。
1.3試驗方法設置8.10、7.80、7.50、7.20、7.00等不同pH梯度的試驗海水,使用前在靜置1 d。試驗時,首先測定各梯度海水的溶解氧(DO),再從各梯度海水中分別虹吸水樣100 ml,用于測定海水中溶解無機碳(DIC)濃度和總堿度(TA)。虹吸的水樣先經過孔徑為0.65 μm的酸化纖維濾膜進行抽濾,然后測定其DIC和TA,盡量避免試驗指標在非試驗狀態下的變化。將這3個指標分別測定3次,計算其平均值,作為試驗海水的初始值。試驗中將各梯度海水設置5個平行和1個對照,具體操作如下:向5 L密封瓶中注滿試驗海水,每個密封瓶中放入4個后殼貽貝,對照組不放貽貝,先使貽貝在瓶中適應試驗海水環境,0.5 h后將瓶全部密封,靜置培養2 h后測定其DO、DIC和TA。整個試驗過程中,應始終保持室溫恒定。
1.4數據統計與分析在計算試驗前后各指標參數變化時應當減去對照組試驗前后相應參數的變化。然后,通過試驗指標分別計算厚殼貽貝不同pH下的鈣化率G和呼吸率Rc,同時計算其耗氧率Ro和呼吸熵RQ。使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P<0.05表示差異顯著。
2結果與分析
試驗前各組試驗海水的DO都處于飽和狀態,以保證厚殼貽貝的呼吸作用正常進行。鈣化作用會導致水體TA有所變化,變化范圍為-30~20 μmol/L;DIC在呼吸和鈣化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升高,上升幅度在120~180 μmol/L。封閉小水體環境試驗的優點是可以提高鈣化率測定的精準度,但是其缺點也很明顯,就是不能避免由呼吸作用而引起pH下降。
測定了厚殼貽貝在不同 pH 條件下的鈣化率G、二氧化碳呼出率Rc、耗氧率Ro、以及呼吸熵RQ。由表2可知,酸化對厚殼貽貝G、Rc和Ro的影響極顯著,而其對RQ有顯著影響,RQ在pH 7.20~8.10范圍內沒有明顯變化,只在 pH 7.00顯著降低。從圖1~2可以看出,厚殼貽貝的鈣化率G與 pH之間的相關系數最高,呈負線性相關,相關方程為:G= 0.541pH-3.946(R2=0.926,P<0.01),而 Rc、 Ro與pH的曲線關系不顯著,但也隨著pH的下降而降低。從圖1~2可以看出,隨著酸性程度的逐漸增強,G、Rc、Ro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別是G出現大幅下降,在pH為7.80時下降約43%;當pH接近 7.20時,G降低為0,但當pH小于7.20時G則變為負值。
表2不同pH下厚殼貽貝的鈣化率和呼吸率

±SD

pH鈣化率G∥μmol/(g·h)FW呼吸率Rc∥μmol/(g·h)FW耗氧率Ro∥μmol/(g·h)呼吸熵RQ8.070.42±0.03a2.34±0.14a2.65±0.04a0.88±0.04a7.790.24±0.03b2.28±0.10a2.58±0.03b0.89±0.04a7.480.21±0.04b2.16±0.10b2.50±0.04b0.88±0.05a7.190.04±0.06c2.05±0.04b2.41±0.06c0.85±0.03a6.98-0.20±0.04d1.79±0.10c2.36±0.02c0.76±0.04b
注: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圖1 厚殼貽貝在不同pH下的鈣化率
3討論

水中Ca2+的精細行為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作用機制,將有助于對貝類生物為應對未來海洋酸化的具體生理調節過程的研究。
目前已證實珊瑚、有孔蟲類、翼足類、以及雙殼貝類等類群的鈣化率均在海洋酸化的作用下有所下降。盡管大多數研究已證實海洋酸化會削弱海洋生物的鈣化作用,但是也有些科學家發現一定程度內的酸化將會增強某些類群的鈣化。例如,Wood等[7]發現蛇尾蟲(Amphiurafiliformis)的鈣化作用也能隨著酸化加劇而增強。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圍內酸化海水中生長的藍蟹(Callinectessapidus)和東方巨對蝦(Penaeusplebejus)的鈣化率相對有所升高。
3.2海洋酸化對厚殼貽貝呼吸的影響該研究表明,厚殼貽貝的呼吸率隨著酸化加劇而降低。在pH7.80~8.10范圍內,厚殼貽貝的呼吸率沒有顯著變化,說明厚殼貽貝的呼吸作用對酸化環境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呼吸活動受酸化影響不大。當pH為7.0時,呼吸率和耗氧率顯著降低,分別下降23.5%和11.0%,說明酸化程度的劇烈變化對厚殼貽貝的呼吸作用會產生負面影響。2012年,Liu等[8]發現翡翠貽貝(Pernaviridis)和合浦珠母貝(Pinctadafucata)在pH 7.4~8.1試驗海水環境里,呼吸率并沒有顯著變化。張明亮等[9]研究表明櫛孔扇貝的呼吸率在同樣條件下隨著pH的下降而顯著降低。呼吸的減弱會影響貝類代謝的速度,從而導致其生長緩慢,不利于其正常生長發育。在pH7.20~8.10范圍內,厚殼貽貝的代謝底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呼吸熵沒有顯著差異,證明在此區間酸化對厚殼貽貝的能量代謝方式沒有顯著影響。當pH為7.0時,能量代謝方式有顯著變化,厚殼貽貝代謝底物轉變為蛋白質,這將危害到其生存。研究表明,海灣扇貝(Argopectenirradians)、文蛤(Mercenariamercenaria)和東方牡蠣(Crassostreavirginica)的相關生理指標會隨著海水CO2分壓的增加而降低,如成活率、繁殖率和生長速度等。海灣扇貝培養36 d后,在250、390和1 500 mg/L的CO2分壓的海水環境中其存活率分別僅有74%、43%和5.4%。此外,在pH為7.00時,厚殼貽貝的呼吸熵與其他試驗組有顯著差異,此時其能量代謝方式發生改變,代謝底物轉換成蛋白質。這必將導致厚殼貽貝將分解更多的肌肉組織用于代謝,顯然對其健康生長有害無益。
海洋生物的呼吸作用隨著酸化加劇會顯著下降,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在于控制海洋生物呼吸活動的相關酶的活性受到酸化的影響而降低,以及與其能量代謝相關的神經系統興奮被抑制。活動性越強的海洋生物對海水pH的變化越敏感。海洋生物會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挽救低pH對呼吸作用帶來的消極影響,這些措施包括催快呼吸頻率、擴大呼吸深度、對耗氧率先升后降以及一系列復雜的生理調節機制。在酸化環境中生活前期,海洋生物的高耗氧率會傷害到鰓區毛細血管,使毛細血管長期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抑制了水體中的溶氧通過呼吸作用進入生物體內。因此,海洋生物不得不最大限度地擴張呼吸容量,才能夠保證機體正常的氣體循環和能量代謝,以應對惡劣的環境條件。增加呼吸容量只是為了彌補鰓氣體交換能力下降而導致的生物機體供氧不足的一種舉措。
海洋酸化正在不遺余力地改變著海水化學組分和結構。當未來海水pH下降到7.2時,厚殼貽貝將不再產生貝殼,呼吸作用大幅下降,厚殼貽貝的生存將面臨嚴重的威脅,厚殼貽貝養殖業也會因此而遭受巨大的損失。因此,今后針對海洋酸化研究,特別要注重從分子水平上解釋貝類生物對海洋酸化的響應機理,為海洋貝類養殖水體的調控提供依據,在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的同時,為預測未來海洋酸化、 海洋生態系統的變化和采取應對措施提供科學參考。
參考文獻
[1] CALDEIRA K,WICKETT M E.Oceanography:Anthropogenic carbon and ocean pH[J].Nature,2003,425(6956):365.
[2] HEN Q H,PENG H J. Ecological impact of ocean acidific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2009,27(19):108-111.
[3] RAVEN J A. Ocean acidification due to increasing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M].London,UK:Royal Society,2005.
[4] 胡祎,肖瑜,彭雪妍,等.海洋酸化研究進展[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1(1):19-21.
[5] 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 Impacts of ocean acidification [J] .Science Policy Briefing,2009,37:1-12.
[6] MILLER A W,REYNOLDS A C,SOBRINO C,et al.Shellfish Face Uncertain Future in High CO2 World: Influence of Acidification on Oyster Larvae Calcification and Growth in Estuaries[J]. PLoS ONE, 2009, 4(5):1-8.
[7] WOOD H L, SPICER J I,WIDDICOMBE S. Ocean acidification may increase calcification rates, but at a cost[J]. Proc Roy Soc,2008, 275: 1767-1773.
[8] LIU W G, HE M X.Effects of ocean acidification on the metabolic rates of three species of bivalve from southern coast of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2, 30: 206-211.
[9] 張明亮,鄒健,方建光,等.海洋酸化對櫛孔扇貝鈣化、 呼吸以及能量代謝的影響[J].漁業科學進展,2011, 32(4): 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