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軍,李紹林,謝仕萍,張新煥,龔加順
(大理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云南大理 671000)
虹鱒魚,鮭科(Salmonidae)魚類,學名 Oncorhynchus mykiss,善于跳躍,上鉤后激烈拼搏,棲于湖泊和急流,體色鮮艷;體上布有小黑斑,體側有一紅色帶,如同彩虹,因此得名“虹鱒”。虹鱒魚原產于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喜棲于清澈無污染的冷水中,為高寒魚類,只能在20℃以下的水溫中生存。我國養殖的虹鱒魚最早是從1959年4月朝鮮贈送周恩來總理象征中朝友誼的8 000顆受精卵開始的。由于虹鱒魚對生存條件的要求極高,在云南境內多數養殖場分布在滇西地區(如大理、麗江等),大理劍川分布尤廣。目前,云南市場上的虹鱒魚多以食用生魚片為主,但對其安全性、養殖、運輸、存儲等都還沒有地方標準,因此制定虹鱒魚地方標準顯得十分必要。筆者通過對云南虹鱒魚主要產區的虹鱒魚的安全指標進行測定,并以國家淡水魚NYT842-2012標準作為判斷依據,一方面評估其安全指標,另一方面為制定云南虹鱒魚地方標準提供檢測數據。
1.1 試驗動物 虹鱒魚采自大理劍川1號和2號養魚場。
1.2 試劑 硫酸銨標準溶液(0.1 mg/ml)、10%鎢酸鈉溶液、0.5 mol/L硫酸溶液、顯色液A:苯酚2 g,亞硝基鐵氰化鈉10 mg等。
1.3 主要儀器與設備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ZEEnit650p型,由德國耶拿公司生產)、液相色譜串聯質譜儀(液相色譜儀1290Infinity Series型,由美國安杰倫公司生產;質譜儀;API4000,由美國AB公司生產);水浴鍋(HH-S2型,由上海況勝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72-1型分光光度計(上海精科生產);半微量定氮器(SKD-200型,由上海沛歐生產)等。
1.4 方法
1.4.1 樣品處理。將樣品在-18℃冰箱中冷凍備用[1]。
1.4.2 檢測方法。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儀等[2]檢測虹鱒魚中重金屬和獸藥等的含量。
1.4.2.1 感官檢驗。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綠色食品 魚)》(NYT842-2012)中感官評定標準[3]對樣品進行檢驗,主要指標為新鮮度、氣味、口感等,具體標準如表1所示。

表1 感官要求
1.4.2.2 理化要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綠色食品魚)》(NYT842-2012)中理化指標標準對樣品進行檢驗,主要指標為揮發性鹽基氮和揮發酚等,標準如表2所示。
1.4.2.3 污染物限量、漁藥殘留限量。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綠色食品 魚)》(NYT842-2012)中污染物限量、漁藥殘留限量標準對樣品進行檢驗,主要指標為重金屬和漁藥殘留等,標準如表3所示。

表2 理化指標
1.4.2.4 生物學要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綠色食品魚)》(NYT842-2012)中生物學限量對樣品進行檢驗,主要指標為寄生蟲。寄生蟲不得檢出。在燈檢臺上進行,要求燈檢臺表面光滑、密封、照明度適宜。每批至少抽10尾進行檢查。將魚洗凈去頭、皮、內臟后,切成魚片,將魚片平攤在燈檢 臺上,查看肉中有無寄生蟲或卵;同時,將魚腹部剖開于燈檢臺上檢查有無寄生蟲。
2.1 感官評定 從表4可以看出,大理劍川養殖的虹鱒魚體態均勻,光澤鮮亮,沒有發現畸形、有異味等現象,且在水煮試驗中口感鮮美,是優質的虹鱒魚。

表3 污染物限量與漁藥殘留限量

表4 感官檢驗結果
2.2 理化檢測結果 由表5可知,大理劍川虹鱒魚中揮發性鹽基氮和乙烯雌酚均未低于國家標準,說明樣品新鮮,沒有產生腐敗現象。

表5 理化指標檢測結果
2.3 污染物限量和漁藥殘留限量檢測結果 由表6可知,在2號養魚場的樣品中檢出無機砷含量為0.250 mg/kg,超過國家綠色標準(≤0.1 mg/kg),其他指標均低于國家綠色標準,說明養殖環境比較優越,在飼養中沒有過量使用漁藥。但是,2號養魚場的無機砷超標,可能是由水體所引起的,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2.4 生物學限量檢驗結果 經檢測可知,2個樣品中均未檢出寄生蟲,說明養殖環境比較優越。

表6 污染物限量和漁藥殘留限量的檢測結果
(1)大理劍川的養殖虹鱒魚條件、環境都比較優越,養出的虹鱒魚體態均勻,光澤亮麗,是虹鱒魚喜好者的理想選擇。
(2)由于絕大多數檢測項目均符合國家綠色標準,所以在制定云南省地方標準時應當適當調高標準,使整個標準更加嚴格,以彰顯高原特色農產品的特點。
(3)由于云南省礦物質含量較高,所以在淡水魚養殖中應當注意重金屬污染問題,特別是養殖水體要嚴格檢測。
[1]蘇科巧,陶亮,黃艾祥.乳扇保鮮技術研究[J].中國乳品工業,2015(1):21-23.
[2]肖蓉,徐昆龍.實用動物性食品衛生檢驗技術[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3]周德慶,朱文慧,張瑞玲,等.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綠色食品魚:NYT842 -2012[S].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