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華++程麗平



摘 要:對籃球運動員的專項運動素質的位置特征進行研究有助于了解他們各項素質的優(yōu)勢和劣勢,運用文獻資料法、測試法及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等,分別對不同位置(后衛(wèi)、前鋒和中鋒)CUBA男子球員進行了11項運動素質指標的測試分析。結果顯示:從整體看,CUBA男子運動員在上下肢最大力量、靈敏性、反復沖刺和啟動速度等專項運動素質存在較大的不足;代表有氧耐力水平的20米多級折返跑和代表無氧耐力素質的變向折返跑等運動素質普遍較好。從位置上看,除了代表有氧耐力素質的20-MSRT和彈跳耐力的30秒障礙跳兩項指標在不同位置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外,其他9項指標均存在顯著性差異。
關鍵詞:CUBA男子球員;專項運動素質;位置特征
中圖分類號:G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076(2015)03-0090-08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the basketball player's specific physical fitness helps to underst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rough literature, testing and statistics methods, we tested 11 indexes of physical fitness on different positions (including guard, forward and center).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lower and upper limb maximum strength, agility, repeated sprints ability and first-step quickness are insufficient. However, 20 m multistage run representing aerobic endurance and suicide run results representing anaerobic endurance are good in general. For different positions, except for the 2 indexes of 20 - MSRT representing aerobic stamina diathesis and 30 seconds disorder jump representing bounce endurance do not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ositions, the other 9 indexes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Key words: CUBA male player; specific physical fitness; positional features[HK][HT]
中國大學生籃球聯(lián)賽(CUBA)歷時16個賽季的快速發(fā)展,極大地豐富了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并培養(yǎng)出了眾多籃球競技人才。但是,目前CUBA聯(lián)賽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球員的專項運動素質較差,已不能適應聯(lián)賽高強度、長周期的對抗要求,成為制約聯(lián)賽整體水平提高的一個關鍵要素。眾多關于籃球專項負荷特征的文獻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位置球員(后衛(wèi)、前鋒和中鋒)的比賽負荷和移動結構模式具有顯著性差異。這提示我們,籃球比賽對不同位置球員所應具有的專項運動素質要求是不同的,對球員的運動素質進行位置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找到不同位置球員的特征和不足,從而更好地開展個性化的專項體能訓練。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CUBA男子球員的專項運動素質。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分別以“CUBA”“籃球”“運動素質”“評價”“basketball fitness”“basketball conditioning”等為關鍵詞,搜索國內外期刊數(shù)據(jù)庫。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第31卷第3期2015年6月
徐建華,等 CUBA男子籃球運動員專項運動素質的位置特征研究
No.3 2015
1.2.2 測試法。利用在濟源一中CUBA夏令營的機會,對參加集訓賽的92名球員按位置(后衛(wèi)、前鋒和中鋒)進行了現(xiàn)場測試。所有參加測試的選手都健康狀況良好且沒用傷病。受試對象的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因各種原因,并不是所有球員都完成了所有11項測試,具體人數(shù)見正文)。測試期間的氣溫在(27±3)℃,相對濕度(26±15)%。本測試由一系列共11個項目組成(見表2)。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對有效數(shù)據(jù)運用Spss13. 0 軟件包對所測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處理。球員素質測試特征值采用平均值±標準差和范圍的表述方式,并用W法對測試成績進行正態(tài)檢驗。
2 結果
專項運動素質測試特征值采用平均值±標準差和范圍的表述方式,并用W法對測試成績進行正態(tài)檢驗;在分析不同位置運動員之間各項運動素質的差異性時,首先進行方差齊性檢驗,然后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的方法檢驗各位置運動員運動素質平均值的差異性,如果平均數(shù)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則運用Scheffe多重比較法確定兩兩位置之間的差異性。結果分別見表3、表4和表5。
從表5可看出,全體的平均成績在13.14±0.23秒,對照表8中關于職業(yè)運動員的標準,此成績僅相當于國際優(yōu)秀職業(yè)女子后衛(wèi)運動員的成績表現(xiàn)。從各個位置來看,分別為后衛(wèi)>前鋒>中鋒,且后衛(wèi)運動員與中鋒運動員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F=11.18,P<0.05),后衛(wèi)與前鋒之間差異并不顯著(P>0.05)。后衛(wèi)的靈敏性最好,中鋒分別與前鋒和后衛(wèi)之間都存在顯著性差異,外線選手的優(yōu)異的靈敏性比較有利于他們較好地完成攻防技戰(zhàn)術的發(fā)揮(移動范圍大,移動方式轉換頻繁,防守較快的對位選手)。他們靈敏性好的原因應該是跟其身材較矮,體重較輕,慣性小,便于改變移動方式。這些研究結果提示我們,在采用場地測試法對籃球運動員進行靈敏性測評時,一定要根據(jù)不同的位置設定不同的標準,這樣才能比較客觀公正。
3.4 CUBA男子運動員耐力素質水平基本情況
3.4.1 有氧耐力水平
良好的有氧耐力不僅有助于單場比賽中高強度移動之后的恢復,還有助于多場比賽(CUBA大部分的比賽采用的是賽會制)之間的快速恢復。20米多級折返跑 (簡稱20-MSRT)是Leger于1982年提出的有氧耐力評價方法。該方法的間歇性特征特別適合同場對抗集體球類項目。大量研究表明,20-MSRT與VO2max存在高度相關(R=0.92),且各年齡段測量的有效性均較高,并能表現(xiàn)出性別與年齡的差異。測試指標包括:速度級別和該速度級別的往返次數(shù),由兩者推測最大吸氧量的值。
從表9可看出,所受試運動員的最大吸氧量估測值的平均水平在VO2max(52.3±3.7 ml·kg-1.min-1),這與Carlo Castagna等運用YO-YO間歇恢復測試法推算的意大利優(yōu)秀青少年籃球運動員(年齡16.8±2歲)的最大吸氧量尚有不小的差距(60.4±5.1 ml·kg-1.min-1)。導致差距的原因可能是有氧耐力實際水平造成的,也可能是測試所處的訓練階段不同造成的,他們的測試是在競賽期剛過進行的,這時候球員的體能狀態(tài)正最佳,而本研究的測試是在準備期,運動員的有氧耐力水平正處在上升期。Tavino等人以美國NCAA的選手為受試對象,研究了他們的有氧耐力情況,結果顯示,其最大吸氧量為(65.2±6.2 ml·kg-1.min-1),差距也顯而易見。通過對CUBA球隊教練員的訪談發(fā)現(xiàn),這與教練員的訓練理念有直接關系。各球隊平時體能訓練時所采用的訓練方法普遍偏重發(fā)展運動員的“無氧代謝能力”,而不重視對有氧耐力素質的培養(yǎng)。
從不同位置上看,有氧耐力水平依次為:后衛(wèi)>前鋒>中鋒。且后衛(wèi)與中鋒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F=15.6,P<0.05),而前鋒與中鋒、前鋒與后衛(wèi)之間無氧耐力水平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前鋒和后衛(wèi)均有較好的有氧耐力水平。Caterisano研究了在賽季前和賽季后的主力運動員和替補運動員之間最大吸氧量的差異性。研究表明,在整個賽季里,主力運動員比替補運動員相比,更能保持相對高些的最大吸氧量水平,這可能主要是由比賽效應帶來的影響。這提示我們,作為替補運動員,由于出場比賽時間較少,為了保持較好的有氧耐力,必須在比賽期間多加強訓練。
3.4.2 CUBA男子運動員的無氧耐力水平
截止到目前,尚沒有一項系公認的關于籃球運動員的無氧耐力測試的方法。鑒于成本、實用性和移動的專門化角度,本研究采用的是運動員訓練中經(jīng)常用來發(fā)展無氧耐力的練習形式-變距四線跑(共143.4米;共進行三次,每次間歇1分鐘)。從表5可以看出,所受試運動員的總時間的平均值為1分30秒1。根據(jù)于振峰教授擬定的我國青年優(yōu)秀男子球員體能素質評分表,這個成績表現(xiàn)可以得到90分。從總體上看,非常不錯,說明CUBA運動員在無氧耐力素質方面已經(jīng)與我國優(yōu)秀青年男籃隊員水平相當。另外,這也許可能是與平時運用這種方式訓練較多有關,已經(jīng)對它產生了良好的適應。Hoffman等人以8名以色列國家青年男球員為對象,測試了他們的四線跑成績。結果顯示,三次的平均值分別為280±10秒,289±11秒,299±11秒,總時間平均值為:1分26秒6。疲勞指數(shù)平均值為107±004。而CUBA選手的成績分別為289±12秒、295±11秒、317±15秒,疲勞指數(shù)為11±006。與以色列優(yōu)秀青年男子運動員相比,反映無氧耐力代謝能力的疲勞指數(shù)CUBA選手略顯偏低。進一步證實了CUBA運動員在無氧耐力方面的優(yōu)異,需繼續(xù)保持。不同位置運動員的無氧耐力素質水平主要可以通過兩個指標來反映,一是單趟平均用時,二是疲勞指數(shù)。從疲勞指數(shù)看,三個位置運動員之間的差異并不具有顯著性(F=303,P>005),說明水平相當。但從單次"四線跑"的平均用時角度進行比較,依次為后衛(wèi)>前鋒>中鋒。經(jīng)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檢驗,發(fā)現(xiàn)三者之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這提示我們,在用變距四線跑評定球員的無氧耐力素質水平時,如按不同位置來評定,那么選取單次平均時間或總成績作為評價指標比較合理;如果不分位置,用疲勞指數(shù)評價更合理。
3.5 CUBA男子運動員專項特殊素質基本情況
由于籃球專項特征所在,彈跳力素質和反復沖刺能力是貫穿運動員整個比賽過程的關鍵素質,故本研究將他們列為專項特殊素質進行深入分析。
3.5.1 彈跳力
據(jù)統(tǒng)計,一場比賽中,運動員的平均起跳次數(shù)在50次左右,通過對球員比賽中的跳躍特征發(fā)現(xiàn),其不僅要有彈跳的絕對高度,還要有較快的彈速,也要有良好的連續(xù)彈跳能力。
3.5.1.1 彈跳高度
彈跳素質中表現(xiàn)最明顯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運動員的彈跳高度,也是最為關鍵的指標。根據(jù)Latin等的研究,彈跳高度與運動員的上場時間之間呈顯著相關性(R=-0.68,P<0.05)。從表3可以看出,所有運動員的平均單腳助跑跳躍高度為63.9±8.8 cm,根據(jù)NBA體能教練員協(xié)會制定的評分表看,這個成績只能得到5分(滿分為10分:86.36 cm以上)。而趙映輝教授關于CUBA男子運動員彈跳的研究顯示,平均彈跳高度為79.3±8.7 cm。之所以出現(xiàn)這么大的差異性可能主要是因為本研究限制了5步助跑起跳,沒能達到運動員的最高水平所致。另外,從位置角度看,無論單腳還是雙腳起跳,高度從高到低依次為:后衛(wèi)>前鋒>中鋒。但位置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這提示我們,現(xiàn)行的以最大摸高為指標的考核方式存在其不合理性,因為不同位置之間身高和臂展差異的存在,摸高的成績并不能完全真實的反應運動員的彈跳素質,對身材較矮的外線選手存在不公平。關于籃球運動員的彈跳高度的測試非常多。但由于測試方法存在較大差異性,建議在以后的彈跳高度測試時,對測試方案進行標準化設計,以有利于測試結果的可比較性。
3.5.1.2 彈速-觸地時間
注:※中鋒與后衛(wèi)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FL(K2] 籃球專項特征及實踐告訴我們,為了更好地爭搶籃板球、搶斷球和完成投籃等重要技術,運動員不僅需要較高的彈跳高度,還需要有較高的彈速。從表10可以看出,就單腳助跑起跳觸地時間來看,平均值在0.281±0.102秒。過往的研究都是關注的起跳高度方面,而沒有發(fā)現(xiàn)對運動員起跳速度和觸地時間的相關研究,故不好進行橫向比較和評價。建議以后的研究中多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加強球類項目運動員起跳時觸地時間這一重要指標的研究。將各位置之間進行比較,中鋒與后衛(wèi)之間的單腳起跳觸地時間存在顯著性差異(F=5.62,P<0.05),可能是與后衛(wèi)的體重較輕有關。而雙腳上步起跳的觸地時間在各位置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雖然差異性不顯著,但從測試數(shù)據(jù)看,仍然存在:后衛(wèi)<前鋒<中鋒,說明中鋒的雙腳起跳速度最慢,在比賽中,中鋒雙腳起跳的機會更多,在訓練中要多加強中鋒位置運動員快速起跳能力的訓練,以更有利于其完成戰(zhàn)術的要求(搶籃球板、封蓋等)。將不同位置運動員的單雙腳起跳觸地時間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各個位置的運動員均存在顯著正相關性(P<0.05)。說明單雙腳的起跳速度之間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
3.5.1.3 彈跳耐力
4 結論
4.1.1 CUBA男子運動員在上下肢最大力量、靈敏性、反復沖刺和啟動速度等專項運動素質存在較大的不足,尤其是上肢力量和反復沖刺能力嚴重不足,應優(yōu)先發(fā)展。代表有氧耐力水平的20米多級折返跑和代表無氧耐力素質的變向折返跑等運動素質普遍較好,在保持的基礎上需進一步提高。
4.1.2 在總共測試的11項指標中,力量指標(臥推1RM和深蹲1RM)、速度指標(5.8米成績和22.2米成績)、耐力指標(20-MSRT和多組變距折返跑)、靈敏性指標(三秒?yún)^(qū)靈敏性)、專門化指標(單腳跳躍、雙腳跳躍、30秒障礙跳和反復沖刺)。除了代表有氧耐力的20-MSRT和代表彈跳耐力的30秒障礙跳兩項指標在不同位置之間不存有顯著性差異外,其他9項指標均存在顯著性差異。
4.1.3 后衛(wèi)的優(yōu)勢素質為:上下肢的相對力量、啟動速度、靈敏性和反復沖刺能力,劣勢素質為最大力量素質、加速能力。前鋒的優(yōu)勢素質為加速能力、有氧耐力素質和反復沖刺能力;劣勢素質為相對力量素質。中鋒的優(yōu)勢素質為上下肢絕對力量素質;劣勢素質為啟動速度、反復沖刺能力。
參考文獻:
[1]徐建華,程麗平,王家宏. 國內籃球運動員無氧耐力測試的一項缺失-忽視反復沖刺能力的測試[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1(4):5-351.
[2]道格拉斯,B.麥基.運動醫(yī)學與科學手冊:籃球[M]. 孫歡,
等譯.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10):15-27
[3]Latin RW. Berg K. Baechle TR. Physical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NCAA division I male basketball players[J].JStrength Cond Res,1994(4):8-214.
[4]Slobodan Jaric.Muscle Strength Testing-Use of Normalization for Body Size[J].Sports Med,2002 (10):615-631.
[5]John b. cronin,Keir t. Hansen. Strength and power predictors of sports speed[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005(2): 349-357.
[6]A Delextrat. Physiological testing of basketball players: toward a standard evaluation of anaerobic fitness[J].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2008(4):1066-1072.
[7]D.Farrow W.Young.L. Bruce The development of a test of reactive agility for netball: a new methodology[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2005(3):52-60.
[8]莫月紅,傅強. 用20-MST評定學生有氧耐力的區(qū)分度的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10(1):102-104.
[9]Carlo Castagna, Vincenzo Manzi,et al.Effect of Playing Basketball in Young Basketball Players [C]. Scuola regionale dello sport delle marche, 2007.
[10]LP Tavino, CJ Bowers Effects of basketball on aerobic capacity, anaerobic capacity,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male college[J].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1995(2): 75-77.
[11]Caterisano, Brian T. Patrick, Wyatt The effects of a basketball season on aerobic and strength parameters among college men: starters vs. reserves[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1997,11(1): 21-24.
[12]Graham, J E.; Boatwright, J. Douglas. Hunskor Martha J. Effect of active vs. passive recovery on repeat suicide run time[J].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3(2): 338-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