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朝東
知識分子總是以文學的方式呈現著時代的精神風貌和思想走向。上世紀八十年代,以王朔等為代表的先鋒文學,面對存在的困境,逐漸放棄內在超越性努力,終極價值及其相應的價值體系悄悄消解,意義缺席解構著彼岸的尋找努力,個人開始陷入一種絕望境遇的新現實主義粉墨登場:放棄知識分子堅守的精神立場,作出“夢醒了”的文化宣言,在現實的困窘和生存壓力下,知識分子啟蒙與救世的責任受到懷疑和拒絕,精神反叛成為幼稚的理想主義代名詞而受到文學的冷落甚至嘲弄,市場體制和商業大潮的社會存在確定了文學的平庸化價值取向,知識分子開始從精神寺廟中“還俗”,理想主義在粗鄙化的生活實踐中弄的面目全非,精神“尋找”悄然撤離并讓位于個人此在的俗世幸福的追求,惶惑、痛苦甚至媚俗構成知識人的生存常態,并通過文學形式流露出來。
兆壽君的《荒原問道》(以下簡稱《問道》)試圖重新進入知識分子的社會良知,堅守一種懷疑與啟蒙的精神立場,以文學的方式重新關懷社會和人類的終極價值,重新強調人的尊嚴和尊重。小說雖然透露出某種程度的悲觀情愫,但同時也涌動著一股理想主義的激情,渴望“尋找”一種更高的精神支持,跨過俗性社會的深淵,重返真理的故鄉。《問道》既有日常俗性生活的細致描寫,也有意義追尋的不懈努力,在好問先生與陳十三的生存經歷中展開現實與意義追求的命運變奏。
小說就是講故事,小說故事與日常生活之間存在著一種虛構與模擬的悖論關系,其價值就在于虛構與模擬構成的思想真實。《問道》的故事發生地是荒原,這不簡單地是個“時空地理”概念,也是一個心靈概念,“北京像我的戈壁一樣無邊無際,可是,我在北京這個荒原上感到的是真正徹骨的寒冷與孤獨,而在我的戈壁荒原上感到的卻是溫暖與親切。”故事的敘事背景是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以西北地區尤其是甘肅省一些地方如蘭州市、九州、武威等地區社會變遷和生活軌跡;敘事的主體是在好問先生與陳十三兩個小說人物中展開的命運變奏;敘事主題是善、惡、愛、性、死五大生命意義的思考與追問。
善、惡、愛、性、死,當它們作為學問家的研究對象并以判斷的形式被定義時,是那么的清晰明確;然而,一當成為體驗對象,它們又是那么地晦暗不明。《荒原》小說敘事的一條主線是好問先生的個人生存命運。好問先生本名夏木,爺爺是清朝進士,父親是大學語言學教授,因爺爺臨死前算卦預言夏家有難,要遠離京城、隱姓埋名,放棄寫作。夏木響應支邊號召來到西北并在西遠大學任教,寫小詩懷古雜章被打成右派,下放河西走廊的雙子溝勞動改造。因不愿等著被餓死凍死,與同時下放的中文系主任彭清揚逃出勞改農場,在火車站睡著時被當作盲流抓到永縣柳營農場勞改,更名夏忠,不愿作小學教師,卻執意要種地放羊,后入贅柳營大隊鐘書記家,娶妻生子,“整個村莊的人都想不通這個北京人不選擇尊貴的老師去做,卻要成天在荒原上放羊”,“他整整放了八年的羊,在荒原上漫步了八年”。他運用自己廣博的知識發現武威雷臺出土文物為無價之寶;他做過鄉村醫師,被一個丈夫性無能卻與公公生了兩個孩子的村婦患者深愛和色誘,并從此名聲狼藉成為性無能;恢復高考后曾經的大學助教卻荒誕地又參加高考并被鬼使神差地錄取到曾經任教的西遠大學中文系,他熟知中西文化,熱衷于研究《易經》和《黃帝內經》,在一次醉酒后與離異的小姨子冬梅發生性關系后奇妙地治愈了性無能,“冬梅說,有什么不好意思啊,過去姐姐和妹妹不是老伺候一個男人嗎?咱們那里姐姐若不在了,妹妹就嫁給姐夫的多的是”;他曾被停課賦閑在家,猶如社會閑散人員;他從鼓吹西方自由、民主轉向維護中國傳統文化而從學生崇拜的偶像變成被遺棄的學者;他寫作《中國文化的未來》和《命運本體論》卻因無錢而無法出版,“寫作是我的命運,我必須要去完成它,至于作品能不能出版,能不能去影響后世,那就是我和作品以后的命運了”;他博學慎思卻因與系主任山之寬交惡而拒絕晉升副教授的機會,“人們都崇尚博士,崇尚教授,但卻與學問無關了”;退休后的夏木先生離家隱遁,或借居寺廟,或行乞度日,皆為能溢出體制的藩籬,自由行走在荒原大地,叩問天道,扼住那神秘莫測的命運的咽喉……
小說敘事的另一主線是“我”的生存命運。“我”本名陳子興,家族排行十三,生于爺爺六十一歲那一年,被喚作陳十三,或陳六一。“我與好問先生正好走著相反的路。他為了作一個農民,用盡心思去解釋大地和農事……對他來說,知識、文明、城市都意味著災難,只有大地是寬容的,只有荒原是自由的。他隱藏著自己的真實身份,刻意地想作一個農民……而我為了作一個城市人,拼全力去脫開土地,學著城市人的話,學著他們的行為方式,并盡可能地隱藏自己農民的身份。”雖然我無法茍同城市的法則,但“對我來說,土地意味著貧窮、落后,意味著卑微、底層……我仍然努力想作一個地道的城市人。
陳十三的經歷相對簡單:生于武威一個遍地戈壁荒原的鄉下農村,在初中時(十四歲)愛上了離異、風騷但很漂亮的英語女教師,誓言要娶這個比自己大十八歲的“美麗但名聲敗壞的女人”為妻。這段具有戀母情結的戀情,既不見容于家庭,也不見容于學校和鄉村社會,事情敗露后,黃老師被開除不知去向,陳十六讀完高中考到京城讀大學,經歷和見證了八十年代以后中國高校的世俗化過程:大學生為詩歌發狂,迷戀尼采和弗洛伊德思想,教師課余經商,尋找當下感覺而不是共同語言和共同理想的愛情……研究生畢業后來到地處蘭州的西遠大學任教,與已經恢復教師身份但與門派觀念極強的系主任山之寬不和的好問先生過從甚密;結過兩次婚;在研究生導師洪江的幫助下發表了很多論文,三十多歲就成為年輕的教授;在第二次結婚前偶遇香港大愛基金會蘭州辦事處總干事葛艾羽疑似少年時期的戀人黃老師卻被后者拒絕相認;婚后妻子出國,“我”則確認在一次香港大愛基金會慈善公益項目工程中負傷的葛艾羽就是尋找多年的少年時期的情人黃老師,并從此在與歸國探親的妻子李娜的夫妻生活中成為性無能。葛艾羽因不忍打攪陳十三的生活再次神秘失蹤,苦悶中的陳十三考取了上海F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并在上海再次與葛艾羽相見;由于李娜在英國有了新的戀情而提出離婚,陳十三便與葛艾羽再次相愛并兌現少年時的承諾結婚成家,不幸的是葛艾羽在甘南舟曲的泥石流救援中身亡,悲傷欲絕的陳十三在同時失去友情(好問先生)和愛情(黃老師)的無奈中踏上了飛往希臘的飛機……
《荒原》以“命運”一詞展開對善、惡、愛、性、死的思考與追問,秋香忍辱負重式的善良與進城后與夏木的爭吵,她“把所有的抱怨都開始一點點潑出來……她也絲毫看不出他做那一切有什么意義和價值”;山之寬建立學術傳統的遠大理想與排除異己的門戶之見……這一切都使善、惡那樣地難以辨認和言說。小說中有一條時斷時續卻極為重要到輔線,就是黃老師的個人命運,她美麗、漂亮、有文化,年輕時有成熟女人的所有特征:欲望、教養、不幸,她啟蒙了陳子興的性意識和西方文學、詩歌、音樂知識,她追求個人幸福,卻總是以愛和婚姻的名義被欺騙;她命運坎坷,做過教師、洗腳工,嫁過兩個男人,生過兩個孩子,前一個丈夫成天疑神疑鬼,后一個丈夫是黑道人物使她失去了一只胳膊;她棲身于香港基督教大愛基金會,更名為葛艾羽,喻義割愛欲,希望過一種現身上帝的生活,卻抵不過俗世生活的糾纏,最后在救災中奉獻出自己美麗的生命……
如何扼住命運的咽喉?好問先生的學術興趣轉向和最后的隱遁似乎指向應向東方文化甚或佛教索取答案;陳十三的遠飛希臘,不僅是為了兌現給黃老師的承諾,也指向了繼續從西方文明中尋找意義的探求;而集善、惡、愛、性、死等生命意義和文化觀念于一身的黃老師皈依基督教,則是對那不可捉摸、神秘莫測的命運之旅的一個明確暗示!也許,皈依宗教信仰并不是《荒原》真正要給出的命運歸宿,但一個民族、國家和個人應該追求終極價值和精神依靠,才是《荒原問道》給出的重要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