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澹
(寧波市北侖中學,寧波 315800)
“學困生”不喜歡英語學科的外因是學習基礎較差,學習方法不當,但內因則是學習缺乏主觀能動性,很多時候是為了“應付老師”;而我們教師對待這一類學生,雖然往往會降低一些要求,但卻很少會指導他們方法,更談不上去啟發他們自己的思考,覺得“對他們講了也沒用”,這讓學困生不僅在知識掌握上慢人一拍,心理上也充滿了對英語這門課的不滿、自卑、甚至是恐懼。
《學記》反復強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應當誘導而不牽拉,勸勉而不強制,指導學習的門徑,啟發而不包辦,學生才會自己鉆研思考,才能做到師生融洽。
《學記》的啟發性原則強調教師應該“目中有人”,針對學習上比別人慢一拍的學生希望上進的心理進行“道”與“開”,又能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做到“弗牽”“弗達”,使學生認同符合他們的個性的教學,學習的積極性就能提高了。例如記憶單詞,幫助他們掌握音標和讀音規則,然后再指導他們結合字母及其組合的發音規律來拼寫單詞,這樣比單純背字母組合效果要好得多。在語法教學中,引導學生嘗試總結語法規則,學生自己得出的結論往往印象深刻,而且能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力。
《學記》中說:“禁于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它強調在學生不良行為發生之前就加以防范,抓住適當時機及時教學,以期獲得最佳效果。
學困生的形成原因不是他們的智力低下,而是由于知識遷移過程中日積月累造成的“斷鏈”與“破網”。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基礎知識掌握不好,沒有查漏補缺,及時銜接,導致新舊知識的斷鏈,造成基礎知識的破網,跟不上集體學習的進程。面對這一現狀,教師應當提前進行干預。
學困生往往在剛進入高中的時候,就開始難以適應高中英語的難度和綜合度,初高中銜接的內容對他們來說往往是入學后碰到的第一個障礙和難題。如果我們能遵循《學記》強調的“預防性原則”與“及時性原則”,做到“禁于未發”,“當其可”,在他們一進入高中就加以干預,幫助他們夯實初中所學的知識,讓這些學生能順利并盡快度過初高中銜接的這一階段,抓住這一時機進行教學,往往能事半功倍。
《學記》指出:“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提醒我們關注學生的個體心理差異。
由于教師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興趣得不到發展,需求得不到滿足,因此學生的學習總是處于被動和被迫狀態,極易產生厭學心理,成為這一學科的學困生。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幫助者,教師必須了解學困生的特點和各自的學習困難,針對不同原因,有效地幫助和指導學生。
教師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關注學生的需求,對學生施教才能做到“長善救失”,這就是《學記》說的“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學記》強調 “不陵節而施之謂孫”,“學不躐等”,“敬孫”,反對“雜施而不孫”,“及于數進”等教學中雜亂無章,急于求成的做法,主張“先其易者,后其節目”,重視“先河后海”。
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學困生的教學輔導中,應從基礎入手,幫助他們學會識記單詞,引導他們學會句子分析等等,在一點點累積英語知識基礎的過程當中,由易及難,使他們重拾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提高他們的英語能力。
《學記》認為,“相觀而善之謂摩”,“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一“觀摩性原則”啟示我們,讓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切磋,是幫助學困生進步的有效方法。
《學記》強調的“群育”,突出了正面教育的作用,讓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借助集體的力量進步。這一“觀摩性原則”對學困生的學習尤其管用。
縮小英語學習中的“貧富差異”,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學記》中的許多教育原則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讓我們遵循這些古人總結出來的教育規律,在幫助高中英語學困生的問題上,少走彎路,努力做到事半而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