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與科學》雜志刊文說,習近平總書記在一次政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雖然其講話的內容比較豐富,但各大主流媒體不約而同用頭條位置刊出這兩句話,可見其具有極強的針對性。習近平說,“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傾聽人民呼聲。我們的目標越偉大,我們的使命越艱巨,就越需要所有人擰成一股繩去干事創業。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向著我們共同的奮斗目標、向著更加輝煌的明天奮勇前進。”在如何“傾聽人民呼聲”的途徑上,總書記給了明確方向:“堅持問題導向”。也就是說,“問題”是最能切近“人民呼聲”的聚焦點。只有及時回應人民呼聲,才能形成“所有人擰成一股繩去干事創業”的良好局面。在面對“問題”時,“人民呼聲”有時會表現得比較激烈,有時看上去貌似顯得“負面”,但是假如各級領導干部心里真正裝有人民,就會以最大的誠懇、智慧和努力,給予積極有效的回應,調動各種積極因素,乃至化負能量為正能量。尤其是,面對各種“意見”,要有容納的胸懷,不能輕易將“意見”視為“異見”,將“補鍋之言”當作“砸鍋之論”。否則,極有可能失去民心,失去群眾基礎,耽誤“偉大目標”和“艱巨使命”。
廣大愛國知識分子,是推進中國邁向偉大強國的重要力量。在廣泛的知識分子群體中,無論他們身處國內抑或海外,無形中形成一個“最大公約數”:中國正變得富裕強盛,露出強國身姿,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與有榮焉。但是發展中的問題也不少,不由得內心焦急。未來怎么辦?當然是建設一個民主與法治的現代化國家。誰來主導建設?怎么建設?就中國的國情而言,誰也不看好“第N種勢力”能取代共產黨管理國家。也就是說,歷史的重任責無旁貸地扛在執政黨肩上。其他的任何勢力由于缺乏掌控力,“經”念得再好,也容易念成“歪經”。中國折騰不起,民族復興的腳步耽誤不起,所以有著憂國憂民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急黨所急,急國所急,急民所急,圍繞如何建設現代強國的主題,紛紛獻計獻策。這些計策、思路、文章,啟黨智,啟國智,啟民智,主流無疑是好的,充滿著正能量。廣大知識分子的拳拳愛國之心,熾熱昭彰。建立這樣一個“基本估計”,就容易客觀地看待各種“意見”和“異見”。當然,任何時候,總有人想砸執政黨的鍋,有時候,體制內的“自己人”,也有發生“吃共產黨的飯,砸共產黨的鍋”的情況。這顯然違反“職業倫理”,為此習總書記明確發出了“決不允許”的禁令。但是對于“砸鍋”的認定,不能過于隨意和寬泛,更不能按照極左思路“一鍋端認定”。明目張膽或動機叵測的“砸鍋者”一目了然,但更多情況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本著“補鍋”的良善初衷,甚至“救黨救國”的急切良愿,批腐敗,講法治,聚民心,促進步,奉獻才華智慧,只為天佑中華。而如果由“讀不懂拳拳之心”的評判者來做“裁判”,將無比珍貴的“補鍋之言”視作“砸鍋之論”,并把他們視作假想敵,就容易挫傷愛國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和寶貴熱情,起到“撕裂社會”的不良作用。
社會的戾氣從何而來,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有話不好好說”的舊思維舊慣性。一些所謂的“階級”“主義”之爭,相當多的語境下是“偽命題”。絕大多數情況下,所謂的“爭論”來自于“如何建設”的探討,來自于如何借鑒人類先進經驗治理國家的不同看法,基本不存在“誰來主導”的爭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公約數下,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才是大家共同關心的話題和討論的命題。一些人在說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問題,另一些人則聽為“持不同政見者的意見”——這是萬萬要不得的。我們需要一大批具有現代知識和先進理念的學者專家,而能夠團結他們并充分激發他們才智的領導者,也是推動國家進步的決定性因素,假如他們中的一些人只懂狹隘庸俗的“政治正確”,而不具備“發現價值”的能力,這是很危險的。
所以,充分看到“補鍋者”的價值和積極性,并善于把“補鍋之言”化為正能量,這是目前需要鑒別和改進的。我們的國家需要“團結最廣大的人們群眾”,一心一意謀發展。說到底,無論是誰的鍋,都是人民的鍋,“勞心者”的俸祿都是人民提供的,怎么樣有利于人民,就鑄造什么樣的鍋。在這一點上,黨和人民應該是一致的。所以,習近平總書記的論斷:“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值得各級領導干部細細研磨和反思,把“人心”這個“最大的政治”當作一切問題的出發點,才能最大可能地牢固執政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