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穎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6)
中國古典風景園林再認識
——古代建筑選址規律對現代風景園林建設的啟示
劉思穎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6)
中國古典園林的核心思想是運用不同的手法來適應自然生境,迎合其發展趨勢。而現今的風景園林設計確沒能很好地傳承和理解這一思想。本文通過對古典園林中整體和獨立建筑選址自然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總結,揭示了古典園林選址的普遍規律,闡述了古典園林“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建造主旨。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應將這些規律與現代社會相結合,以其作為現代風景園林建設中的借鑒和指導,在新的文化、自然背景下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將古人的智慧結晶與精妙思想用于當代景觀乃至城市建設中去,開創中國風景園林的“新常態”。
中國古典風景園林;再認識;城市規劃;建筑選址規律;啟示
在現今對古典風景園林的研究中,學者們大多停留在對造景手法的鉆研,對如何營造“小中見大”的空間格局信手拈來。然而古代的造景藝術遠遠不止于如此片面的領域,古代許多景觀工程是站在宏觀的、多領域的、綜合性考慮的層面去做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和大地藝術。他們對自然因素的尊重和顧全大局的整體考量,是現代人沒有用心鉆研、沒有認真思考的層面。
我國東南部地區由于自然條件優厚、水量充沛、山明水秀、自然風景逐漸被開發。而北部由于都城的落戶,皇家園林得到了良好的發展。明清時期是古典風景園林藝術發展的頂峰,江南一帶的園林受到詩文的直接影響較多,山水畫趨于成熟,這都意味著人們對自然美的深刻認識。正是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中國造園思想大受影響,從而運用寫意山水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間內大肆模仿著自然。
從北方的皇家園林的氣勢威嚴、形式華美的特征,就能明顯地看出古代封建社會皇權制度的重要性,體現了嚴格的等級制和封建統治思想。其嚴明的布局順序、裝飾紋樣、顏色搭配都具有特殊的含義。而私家園林則是文人雅士精神和文學思想的體現。與皇家園林相比,它在造園思想是崇尚自然、模仿自然,以寄情于山水的方式來抒發個人情懷。寺觀園林即佛寺和道觀的附屬園林,也包括寺觀內部庭院和外圍地段的園林化環境。每一種園林景觀模式都有其獨到與優越之處,為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帶來不同的啟示和發展思路。
風景園林的誕生絕非偶然,他是多方作用力下共同產生的。人們對自然的追求與向往,對一草一木一景的情感寄托,等級制度的催化和引導等等,都導致了風景園林的產生。而在構建園林景觀時,如何選擇最恰當的位置和地理環境讓使用者覺得舒適、安逸,怎樣利用周邊自然資源來達到設計者所期待的效果,可以在總結古代不同類型的園林選址規律時得到解答。
中國各個朝代曾經在不同的地方建造都城,而在選址時古人考慮了許多因素。當時人們沒有明文規定的選址依據,更夠借鑒的只是過往的經驗總結,從環境、安全、方位等多方面綜合考慮。而這樣的選址周邊環境較好,有時甚至形成怡人的特殊小氣候,往往同時能達到良好的景觀效果。這也是中國風水理論的根基。
總結長安、洛陽、建康等古代著名都城,古代都城多選址于山水圍合之間。這樣不僅利用地勢形成了天然的保護屏障,同時高山減弱了大風和惡劣的天氣對都城的影響,依水而建也為城內居民的提供了生活用水來源,保障了他們最基本
的生活環境。“三面環山,一面臨水”、“遠處有鞍山”是大多數都城的選址規律,而建筑往往朝向水面,讓人們看到的是潺潺的水流和遠處朦朧的高山。在城市建設和宮殿建設的同時,也修建河道和供水設施,改善了城市的供水和水運。由于古代沒有機動供水系統,所以水體與城內建筑的結合非常緊密。且城內的水體與外界水源也有著緊密的聯系,隨著豐水期與枯水期的交替,城外水體高度會有一定的變化。然而城內一般會修筑閘門來控制城內水的多寡。在古代,人們就已經有了這樣居安思危的意識,對生活環境有了自己把控的能力。
都城內的園林景觀也由城外的水源提供,且大多會在城內修一處面積較大的水池,作為蓄水之用。如都城建康中的華林園之水就引入臺城南部的宮城,“縈流回轉,不舍晝夜”,為宮殿建筑群的園林化創設了優越條件。城內園林別苑雜植奇樹花藥,體現城主的園林品味。
建筑作為整體中的個別,也有其獨特的選址規律。古代建筑在選擇建造位置時,根據其周邊的地理環境條件、氣候條件、水文條件,植被豐富程度等進行了綜合考慮。不管是從皇宮別苑還是私家園林來看,他們都依據約定俗成的規律來選擇建造位置。總結出這樣的規律,可以慢慢參透古人在園林建設中的奧秘。
從大型的皇宮別苑來看,選址往往選在高山之上,或于開闊谷地,在林蔭庇護之下可在夏天作為避暑之用。緊鄰水體,或建于河套地段。坐北朝南,腹背有高山作為天然屏障。周圍自然環境、空間層次豐富,景觀曠奧兼備,不僅風景優美如畫,且形成了上好的風水格局。
在建造宮殿時,建筑都是順應自然地形,頗能因山就勢。唐代九成宮有這樣的描述: “冠山構殿,絕壑為池,跨水架楹,分巖聳闕。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膠葛,臺榭參差。”這體現出當時的造園師們尊重自然地勢,在不破壞原有自然條件的情況下興建樓宇和水利設施,并且利用現有的水文和地理條件構筑園林景觀。九成宮在宮城背面的碧城山頂建置一閣二亭,供遠眺觀景之用,同時也作為山的至高部位的建筑點綴。利用北馬坊河的水位落差創造一處高約60米的瀑布,又為山岳景觀增添了動態水景之生趣。這些都是利用本身的水文和地理資源,提煉其中的優勢,并做一些調整和改造,使景觀多樣化。
再觀古代文人歸隱用的私家園林,在選址上和皇家園林有相通的規律,但也有其獨到之處。由于私家園林的尺度相較于皇家園林要小得多,里面的內容也要單純得多,所以他的地理位置的選擇更加具體,可以看做一個整體來對待。 “坐北朝南”、“依山傍水”等基本原則都列入考慮,且周邊環境優美,有景可觀也是必要的考慮因素。這些私家園林的主人大多擁有顯赫的家室或者滿腹的文學,所以對景觀的要求都比較高,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園主人經常悠游于此,吟風弄月,飽覽田園美景。由于這樣優美的生活環境,許多詩人寫下了許多聞名至今的詩篇,這又進一步顯示出山水園林、山水詩、山水畫之間的密切關系。周邊的自然美景都被他們加以利用,賦予新的文化內涵和意境,讓景觀的整體質量提升了許多。
古人在為園林或住宅選址時都會綜合考慮周邊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利用其優勢來塑造景觀,營造怡人的居住環境。所以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園林建設中十分重要。近一個世紀以來,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中國的自然環境與景觀資源發生了巨大變化。北方城市水資源十分貧乏,因此山水式園林更適合江南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而北方大部分地區并不適宜建造大規模的山水園林。像頤和園、圓明園這些大型山水園林都是在原有水面或沼澤地的基礎上加以疏浚而成的。然而現在對一些新建水面的維持消耗了大量珍貴的水資源,其實是勞民傷財的反生態設計理念。故要在原有的自然資源上進行合理的規劃和改造,在不破壞自然資源的前提下建造人工設施。這樣不僅節省施工費用,也保留了原有的自然景觀。
由于交通條件的改善,現代人融入真山真水之中已十分便利,無須再在城市之中盡享山林之樂。而真山真水的氣勢及其豐富的景觀環境卻是假山假水難以比擬的,導致以人工山水為主的古典園林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緊緊抱著古典園林形式不放不利于中國園林的發展。城市景觀不要刻意去模仿古典園林的建筑形式,打著仿古不忘本的旗號,做的確是只注重表面美觀而沒有抓住古代細膩構思精髓的“仿造品”。古典園林有其獨特的文化背景為核心,還有相應的歷史背景,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精神層面的支柱。在現在的古典園林建造中也忽略了這一點。沒有精神支持,做出來的景觀就是一盤散沙。設計者應從城市整體規劃來選擇建造園林的模式,不要固執地堅持和城市主題不搭調的古典園林。
風景園林與城市規劃在一定程度上有交疊,所涉及的領域也有相通的地方。然而現今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分工比較明確,各個部門之間幾乎是獨立的,沒有什么交流和溝通,所以在設計方案中會有一些沖突和不協調,有時往往事倍功半,達不到良好的景觀和使用效果,還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原有的自然資源。術業有專攻,每個領域都有其擅長,在一個項目中如果能把各界的擅長之處結合起來,一定比獨立思考得出的結果要好得多。古典園林中的住宅選址可以服務于新農村建設,通過故人的經驗選出宜居的環境,如何依照地勢建造出最舒適的住宅,如何讓建筑更加融入自然,如何利用自然資源打造出最天然的景觀,這些都是園林可以和城規好好結合得地方。景觀的多樣性和使用的舒適性可以同時獲得滿足。
古典園林是一種生動的文化信息載體,它既有豐富的物質形態,濃厚的人文氣息,也具有潛在的精神意義。中國的古典風景園林不止于景觀形式的表達,更注重的是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人文氣息,表達的是造園者的思想和追求。在建園時對周邊環境進行的全面分析和考察,利用山水地勢等自然資源來營造最適合的景觀。這種“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思維是現代園林所需要的,值得我們借鑒、總結和研究。
劉思穎 (1991.9~)女,湖南長沙,本科 (2009級農學學士)研究方向:園林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