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瑩 龐 宇
(成都理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鄉鎮公園建設作為衡量鄉鎮文明程度、鄉鎮綜合服務功能水平的重要標志,是鄉鎮城市化和現代化的象征[1]。2006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我國鄉鎮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歷史任務。隨著鄉鎮居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眾對娛樂休閑、文化活動、鄉鎮環境和基礎設施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而公園往往是各鄉鎮社會精神文明活動開展的重要場所。所以不論是從“縮短城鄉差距”號召,還是從“建設城鄉一體化”的政策來說,鄉鎮公園的建設已經顯得尤為重要。
1.背景
我國鄉鎮公園建設大概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而且發展緩慢,到目前為止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但隨著地方經濟不斷地發展,鄉鎮公園的發展將從簡單自發的模式向成熟多元化模式發展。
一般認為,我國鄉鎮公園萌芽于改革開放前。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2005年,我國城鎮化步伐加快,鄉鎮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鄉鎮公園作為一個新興事物在各鄉鎮發展中逐漸出現[1]。我國鄉鎮公園的建設進入探索階段。2006年“一號文件”公布,把“鄉風文明、村容整潔”作為對新農村建設的具體要求之一,這是促進農村城鎮化的一個重大戰略部署[2]。我國鄉鎮公園建設進入人居環境階段。
近來,鄉鎮公園幾乎都是在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出現,在西部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其鄉鎮公園的發展任然受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受所處地理位置、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缺乏建設性人才等,鄉鎮公園建設遲遲不能起步。
3.鄉鎮公園的定義
公園在字典上的解釋為:供公眾游覽休息的園林。鄉鎮公園較之于城市公園起步較晚,在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甚至還沒有起步。所以對鄉鎮公園的定義還不夠完善。
《村鎮規劃標準》中定義村鎮公共綠地為:面向公眾開放,有一游憩設施的綠化用地,如公園、街巷中的綠地、路旁或臨水寬度大于或等于5m的綠地[3]。
李靜在《鄉鎮園林綠化設計》中,從公園功能方面定義鄉鎮公園:供人們游覽、娛樂、休息、賞景的最佳去處,是宣傳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寓教于游的場所,是開展體育活動的優美場地[4]。
駱中釗在《小城鎮園林景觀設計》中提出小城鎮園林建設有三大特點:規模小、功能復合;環境好、接近自然;小城鎮、廣闊農村;園林化、功能單一[5]。
通過理解上述學者對鄉鎮公園的特點的總結,說明鄉鎮和城市相比,不論從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還是經濟投入量來看,都是有巨大差距的,由此也決定了鄉鎮公園和城市公園在結構和功能上都是有巨大差異的。因此,鄉鎮公園建設應立足于廣大鄉鎮的現狀,做到因地制宜;要以服務當地居民為宗旨,以提供廣大居民生活水平為目標。
2.鄉鎮發展現狀
盆周山地區城市因為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大部分鄉鎮建設沒有合理的規劃,都是沿著已有道路發展,如現有省道或國道,以至于鄉鎮發展混亂無序,建筑布局雜亂無章。造成鄉鎮發展混亂無序的原因很多,其直接原因是鄉鎮發展缺乏科學的規劃,大多數建筑都是沿著現有公路修建。其次,地理位置對鄉鎮發展也起著重大的影響。由于地處盆周山地區,地形起伏較大,對鄉鎮發展的布局產生了巨大的制約,使得鄉鎮發展只能順勢而建。而鄉鎮建設不合理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地區經濟
4.鄉鎮公園的建設
鄉鎮公園的發展模式并不是單一的,不同的結構決定了鄉鎮公園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區域,地理環境不同,當地居民的需求也不同,從而決定了公園建設的模式也不一樣。
4.1單一結構的鄉鎮公園
單一結構的鄉鎮公園包括廣場、綠地、基礎運動設施這三類最基本的要素。這類鄉鎮公園的功能很簡單,就是為鄉鎮居民提供一個運動休閑的場所,解決鄉鎮居民缺乏運動場所的煩擾。雖然其功能單一,但對于提高鄉鎮居民生活質量卻意義重大。在“全名運動”的號召下,廣場舞已然成為中國運動中最時尚的元素,而公園則是這類運動的載體。換句話說,公園承載了中國最時尚的運動,承載了許多人的健康。
4.2多功能的鄉鎮公園
不同于簡單結構的鄉鎮公園,多功能鄉鎮公園不僅給鄉鎮居民提供運動場所,也可作為一種休閑旅游資源,作為鄉鎮增加經濟收入的一種重要手段。
1)以公園為基礎發展鄉鎮旅游業
自鄉鎮公園萌芽以來,以鄉鎮公園為基礎發展鄉鎮公園旅游業的情況已屢見不鮮了,如安徽穎上縣謝橋鎮小張莊的張莊公園、山西晉城市巴東鎮的華北東四義農民公園等等。這些公園的建設都是耗資巨大,在當地甚至全國都產生了極大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相比于這些地區,盆周山地區大多數鄉鎮不論從經濟能力還是區位條件來說,暫時都達不到這一程度,其發展模式是不能模仿這類鄉鎮公園的。
但以公園為基礎,以農業產業為主題,發展農村休閑旅游業這一類發展模式卻能較好的運用到盆周山地區的各個鄉鎮。
2)結合農村土地整理項目建設鄉鎮公園
由于受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響,盆周山地區農村難以實現機械化耕種,農村土地傳統的利用模式基本上都是由農民自耕自種自得,其種植作物大多數為農作物。這種原始的經營模式產值不高,農作物的收益也比較低,對鄉鎮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不大。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改善農村生活生產條件,縮小城鄉差距,各政府部門在農村分別采取了相應的措施。比如國土部門在新農村建設所實施的土地增減掛鉤項目和土地整理項目。
農村土地經過整治后,不但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改善了耕作條件,更是提高了土地的整體性和機械的可達性。農村傳統的耕種模式也可以隨之而改變。當地政府可以利用這些便捷的交通和完善的配套設施招商引資。投資商可以從農戶手中租用土地,實施農村土地的整合,進行規模化的經濟作物的種植,并實現農村休閑旅游資源的創建。
現在,已經有一部分人在整理后的土地上進行經濟作物的規模化種植。但其種植規模太小,難以達到產業園的水平,而且其基礎服務設施缺乏,不足以吸引外來游客的到來。要發展鄉鎮休閑旅游,各鄉鎮政府應當大力支持農村產業園的建設。擴大產業園區的面積,增加經濟作物品種,完善基礎服務設施,做到“春賞葉、夏賞花、秋賞果、冬季開展一些主題活動”。總之,產業園區要做到壞境優美,品種多樣,基礎服務設施齊備,游客參與性較強,這樣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
大規模的產業園區的建設才具備足夠的吸引力,吸引外來游客,增加當地經濟收入。而且才能更好的利用土地,改變農村傳統的低效益的耕種模式,為當地農民提供工作崗位,增加他們的收入,改善群眾的生活條件。
5.鄉鎮公園建設的意義
2006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我國鄉鎮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歷史任務。在努力提高鄉鎮居民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期間,鄉鎮公園的建設就顯得十分必要,而且意義重大。
首先,鄉鎮公園的建設為鄉鎮居民提供了必要的活動場所,和一些必要的基礎運動設施,滿足了鄉鎮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強鄉鎮精神文明建設。其次,建設鄉鎮公園有利于促進政府對鄉鎮總體規劃建設理念的改進,使得鄉鎮文化建設和鄉鎮經濟建設步入良性循環,帶動鄉鎮旅游及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提高鄉鎮自身的文化價值和綜合競爭力,促進鄉鎮的可持續發展。第三,建設鄉鎮公園有利于發展休閑農業旅游資源,促進農村經營模式的改善,提高當地的經濟,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最后,鄉鎮公園利用農業資源,實現清新自然、獨具特色的田園景觀,通過農田林網等使城市與周圍鄉村自然景觀連為一體,實現城市和鄉村互相融合[6]。
6.總結
在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的大趨勢下,要改善鄉鎮居民生活質量,加強鄉鎮精神文明建設,鄉鎮公園的建設顯得很有必要而且十分迫切。經濟發達地區,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鄉鎮公園建設地較為完善,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農村休閑旅游產業模式。而在西部經濟落后的地區,鄉鎮公園還剛剛起步甚至還沒有起步,大多數鄉鎮發展都還沒有涉及到公園的建設,其中原因眾多。但是,困難重重中也存在一些良機,各政府部門在農村展開了不同的工程項目,改善了農村的交通條件和耕種條件,并配備了基礎的配套設施。鄉鎮公園的發展可以以此為基礎,大力發展農村休閑旅游產業,改變盆周山地區傳統的耕種模式,加速當地經濟發展。
[1]徐文俊.鄉鎮公園的基礎性研究 [D].安徽:安徽農業大學,2010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 (2006)一號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鎮規劃標準 (GB50188-2007).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出版社.2007
[4]李靜、吳錫琴等編.鄉鎮園林綠化設計 [M].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3-72
[5]駱中釗、張野平等編.小城鎮園林景觀設計[M].化學工業出版200626-27
[6]梁潔.我國鄉村公園及其體系構建研究 [D].河北:河北農業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