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集資詐騙罪的廢除

2015-08-15 00:51:48
新東方 2015年2期

盡管刑法不是嘲笑的對象,盡管刑法學的主要使命是對刑法條文和罪名的適用進行解釋,但是通過解釋仍然難以達至妥當結論的時候,可能就不是一個解釋論而是立法論的問題了。我國《刑法》第192條規定的集資詐騙罪就是這樣一個罪名。僅僅是集資詐騙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最高人民法院就出臺過兩個司法解釋和一個紀要文件,然而這些解釋和文件本身又引發了新的爭議,未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本來,圍繞罪名適用的爭議在實踐中很常見,但是,當一個罪名的適用經常性地引起大眾的非難、學界的批判及司法適用的困境時,對其進行立法檢討就在所難免。

廢除集資詐騙罪這個罪名及其死刑。筆者在提出廢除集資詐騙罪的依據和理由之前,先對集資詐騙罪適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

一、集資詐騙罪適用中的若干問題

(一)適用中存在嚴重的客觀化歸罪傾向

任何犯罪都是主客觀的統一,客觀是表現為外在的事物,易于為人們所識別,主觀往往通過客觀加以認識。這是定罪過程的一般規律,原本無可厚非。但是在集資詐騙罪的適用過程中,主觀事實的認定,完全取決于類型化的客觀事實。根據有關司法解釋,如果行為符合某一客觀事實,不但符合集資詐騙罪的客觀構成要件,而且符合集資詐騙罪的主觀要件。

我國《刑法》第192條規定,“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成立集資詐騙罪。關于集資詐騙罪中非法占有目的,以前主要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頒布的《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有法律問題的若干解釋》認定。《若干解釋》規定下列情形可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1)攜帶集資款逃跑的;(2)揮霍集資款,致使集資款無法返還的;(3)使用集資款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致使集資款無法返還的;(4)具有其他欺詐行為,拒不返還集資款,或者致使集資款無法返還的。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印發了《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以下簡稱《紀要》)。根據《紀要》,下列情形可認定為具有集資詐騙罪中非法占有的目的:(1)明知沒有歸還能力而大量騙取資金;(2)非法獲取資金后逃跑的;(3)肆意揮霍騙取資金的;(4)使用騙取的資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5)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以逃避返還資金的。2010年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成為認定集資詐騙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新的規范性文件。《解釋》規定如下情形下具有非法占有目的:(1)集資后不用于生產經營活動或者用于生產經營活動與籌集資金規模明顯不成比例,致使集資款不能返還的;(2)肆意揮霍集資款,致使集資款不能返還的;(3)攜帶集資款逃匿的;(4)將集資款用于違法犯罪活動的;(5)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逃避返還資金的;(6)隱匿、銷毀賬目,或者搞假破產、假倒閉,逃避返還資金的;(7)拒不交代資金去向,逃避返還資金的;(8)其他可以認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

上述解釋或規范性文件總的傾向是“以行為為出發點,由果推因,推斷犯罪目的,并非犯罪目的的直接認定”[1]。2010年的司法解釋更是單一的事后推定的方式,完全放棄對目的的探究,展現出單純以結果論的傾向[1]。例如,《解釋》規定“將集資用于違法犯罪活動的”就有非法占有目的,如果行為人將集資款用于制售假冒偽劣產品,怎么能說一定有非法占有目的呢?只根據一些客觀事實尤其是未返還的事實,認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勢必會陷入客觀歸罪的泥潭,實踐中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行為人利用騙取來的資金從事高風險營利活動,若沒有造成虧損,就是一種非法占有資金的行為;如果造成虧損,就推定其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2]441。

為了將集資詐騙罪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等其他非法集資犯罪區分開來,對集資詐騙罪在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上本應予以嚴格限制,但最高人民法院的“兩個解釋”和“一個紀要”卻弱化了對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集資詐騙罪中非法占有目的之所以被不斷弱化,主要是由于“刑法依賴的內在思維在經濟領域內的持續作用(刑法依賴表現為立法上的犯罪化和司法上的嚴厲化),以及集資詐騙罪的特殊地位使得對其主觀上認定從嚴。”[1]27-28換而言之,司法實踐中非法占有目的認定的客觀化和擴大化,無非是對集資詐騙罪中內含的“維穩”和“嚴打”意旨的回應,是集資詐騙罪內在目的的邏輯延伸。

(二)適用中存在嚴重的重罪、重刑化傾向

司法適用中的重罪、重刑化傾向始于立法。集資詐騙罪最初是199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的《關于懲治破壞金融秩序犯罪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第8條規定的,后被納入1997年刑法。該罪在1995年的最初文本中并沒有配置死刑,刑罰上限為無期徒刑。在草案征求意見的階段,有關方面和一些人大常委委員認為沒有死刑就無法有效懲治集資詐騙罪,《決定》才最終規定了死刑。現行刑法也繼續了這一規定。2011年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廢除了票據詐騙罪和信用證詐騙罪的死刑,但仍然保留了集資詐騙罪的死刑。這就為本罪名適用時的重罪化、重刑化傾向埋下了伏筆。重罪化傾向,是指在事實不是非常明確,難以確定按照此罪還是彼罪處理時,傾向于按照重罪處理。以往的經驗表明,非法集資案定罪過程中,對行為人是成立集資詐騙罪還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存在爭議時,實踐中基于某種需要常按比較重的“集資詐騙罪”處理。重刑化傾向是指可輕可重之時選處比較重的刑罰,特別是死刑。因犯集資詐騙罪被判處死刑的,在所有的詐騙犯罪中可能是最多的。例如在過去3年,僅浙江省就至少有10人因集資詐騙罪被判處死刑和死緩[3]。

(三)適用中存在人治傾向

集資詐騙罪承載著“金融安全”與“社會穩定”的政策功能,在適用中存在嚴重的“人治化”傾向。集資詐騙罪涉及面廣,跨行業,跨城鄉,跨省市,被害人人多案值又高,社會影響很大[4]。極易出現的結局是一旦集資者的資金鏈斷裂難以還本付息,資金提供者就會起來鬧事。2007年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依法懲處非法集資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明電[2007]34號)就指出,集資詐騙“極易引發群體事件,甚至危害社會穩定”。地方政府為了維護社會穩定,經常將行為人以集資詐騙罪追訴,以平息眾怒,人治色彩濃厚。

一些人認為,集資詐騙罪等金融犯罪也可能對公私財產所有權造成損害,但侵犯的客體主要是所謂金融管理秩序,與傳統財產罪侵犯的客體不同[2]3。這種觀點將集資詐騙罪解釋為國家實行金融管制政策的產物,適用時會更加關注集資詐騙罪中非法集資的一面,而不是財產詐騙的一面,易于將非法集資行為認定為集資詐騙罪。盡管這不一定是論者的本意。

集資詐騙罪適用中的問題當然不限于上述幾類,但正是上述問題引發了對于集資詐騙罪罪名存廢的關注。在筆者看來,廢除集資詐騙罪這一罪名及其死刑,不失為一項明智的選擇。

二、為什么要廢除集資詐騙罪及其死刑

廢除集資詐騙罪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廢除該罪名,二是廢除其最高法定刑死刑。換而言之,廢除集資詐騙罪的罪名后,將集資詐騙行為按照普通詐騙罪處理并將法定最高刑提高至死刑也是不允許的。對于其依據和理由,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考察:

(一)從社會經濟政策來考察

刑法規定某一罪名、制裁某一行為都有一定的準則和界限。刑事制裁的界限之一是,“遏制該行為不會約束人們合乎社會需要的行為。”[5]如果刑法規定的某一罪名在打擊刑法意欲打擊的犯罪的同時,約束了人們的正當需要,該罪名就值得檢討。刑法規定集資詐騙罪,從罪名的標簽意義來看,似乎以遏制民間金融為基本目標,保護財產成了附隨目標,在保護人們的財產法益、打擊詐騙犯罪的同時,不可避免地不當擴大了打擊面,遏制了民間正常融資的需要。

在正常的市場經濟社會,法律對民間融資不會過度干預,更不會禁止民間融資,法律只會規范引導民間融資行為。“如何在資金的安全與回報之間選擇權衡,已經成為高深的學問,不適宜由法律直接作出判斷。資金的流向,應當由資金的擁有者自行決定,法律所能做的,就是要求相關各方準確地提供信息,保證決策是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礎上做出的。”[6]簡言之,民間集資原本應當是合法的,不應由政府壟斷資金的吸納和供給,法律主要是規范經營者的融資行為,特別是保證融資者的信息公開。

政府可能擔心的是,如果允許民間經營資金,可能會引發金融風險。問題是,政府壟斷經營的金融機構根本不能保障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正常、正當的資金需求,地下金融機構的存在難以避免。與其讓地下金融機構完全脫離于政府管控之外制造更大的金融風險,不如讓其浮出水面,接受政府的監控,盡可能降低風險。“要真正化解民間借貸風險,必須以開放的姿態,放開民間金融,打破主流金融機構的壟斷。”[7]現在的借貸融資等金融風險,相當程度上是政府過于嚴厲的金融管制所致。從社會經濟政策來看,現行刑法上的非法集資犯罪在立法上值得檢討,首先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這個罪名應當取消,自愿的民間融資應當允許[8]。當然,在自愿融資的基礎上應當依法進行規范。

沒有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就沒有集資詐騙罪。有的學者反對設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對集資詐騙罪則持保留態度[9]。這一觀點值得商榷,“判定某一行為成立集資詐騙罪,首先必須以該行為屬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為前提;如果某一行為不屬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則亦不能成立集資詐騙罪。申言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集資詐騙罪在客觀行為要素方面并無本質差異,二者的區別根本在于主觀方面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10]集資詐騙罪既有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特點,又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的要求。如果廢除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則不可能保留集資詐騙罪這一罪名。

總之,所謂集資詐騙很大程度上是社會經濟政策的產物。最好的社會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實踐證明靠嚴刑峻法并不能有效地遏制此類行為,社會經濟政策的適當調整也許對規范融資、降低犯罪損害更為有效。

(二)從刑法相關規定的不明確性考察

集資詐騙罪定罪的模糊性和過度爭議性主要集中在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上。幾乎所有財產取得罪的成立都要求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司法實踐中,很少有財產取得罪在“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上遇到集資詐騙罪這樣多的爭議。為了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罪名區別,我國《刑法》對集資詐騙罪不但在立法上明文規定了不法占有的目的,而且學說上一致認為對不法占有目的應解釋為“不法所有的目的”。但是,不法所有的目的——即將他人財物變為自己的所有物的意思,是非常內在的主觀要素,直接認定非常困難。于是司法實踐只好轉而根據以往通常表現出不法所有目的的客觀經驗事實來認定,將這些經驗事實“公式化”“標準化”,以此推定不法所有的目的。但是“規范”畢竟不同于“經驗”,“經驗”是具體的,“規范”是普適的,將“經驗”作為“規范”,難以避免地出現錯誤的判斷,難以避免與行為人的真正目的發生沖突。

比較典型的情況是,行為人沒有非法占有目的,但存在非法集資行為,由于經營不善等原因不能償還集資款,根據現行司法解釋,推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成立集資詐騙罪。但是,這些人本來沒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意思,只是被不合理的規定推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例如,行為人將非法集資來的款項用于生產假冒偽劣產品或者走私,被有關部門查處、經營陷入困境不能返還集資款,根據司法解釋通常會被推定為有“非法占有目的”。但是,這種推定可能不符合事實。

由于對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爭執不下,經常導致集資詐騙罪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擅自發行股票或公司、企業債券罪[11]、非法經營罪[12]等罪名的區分爭議。不但被告人、辯護人與公訴機關之間,就是公訴機關與審判機關之間也多有意見不合。經驗證明,集資詐騙罪相關規定的不明確性,適用中的模糊性和過度爭議性確實是非常難以克服的問題。

(三)從刑罰的公正和功利來考察

除了罪名的不合理性,對集資詐騙犯罪規定、適用死刑,包括嚴刑重判,也不符合公正原則和功利原則。從公正的角度來說,定罪量刑既要考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包括違法和有責),也要考慮被害人的過錯,不能為了某種功利目的、政策目的而犧牲公正。集資詐騙作為刑事案件進入司法機關視野,一般是借款人高息向他人借款用于生產經營后,由于資金鏈條斷裂無法償還債務,而眾多的債務人只愿意收獲高息,不愿意承擔借款人可能無法償還債務的風險,糾集起來上訪,形成群體性事件。政府為維穩需要,往往將借款人以“集資詐騙”對借款人刑事追訴[13]。對數額巨大、被害人較多、社會影響大的案件,則多適用死刑。這種為維護所謂穩定而將被告人“工具化”的做法,顯然有悖以公正這一刑罰的基本理念。即使在保留死刑的國家,對財產罪適用死刑被普遍認為罪刑不相當。死刑只應當適用于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嚴重犯罪。

從功利的角度來說,集資詐騙罪罪名確立17年以來的實踐證明,對犯罪分子判處死刑并不能有效地遏制此類犯罪,在許多地方還存上升勢頭。如江蘇省公安部門2006年、2007年、2008年集資詐騙罪的立案數分別為26、37、91起,立案數平均每年遞增194%[14]。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盜竊罪廢除死刑后發案數并沒有增加。據統計,1981年我國盜竊立案總數為744374起,從1982年起我國刑法對盜竊罪規定并適用死刑,到1992年盜竊罪的發案數反倒上升到1142556起。1997年我國刑法取消了一般盜竊罪的死刑,1998年全國法院受理的盜竊案也只有131512起,與刑法修訂前基本持平[15]。

既然對集資詐騙犯罪規定和適用死刑不能有效預防和遏制集資詐騙行為,且有失刑罰的公正價值,對該種犯罪廢除死刑也就成了學界和公眾共同的呼聲[8]。

三、對集資詐騙行為應適用詐騙罪

即使對集資詐騙罪不規定死刑,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罪名也是不適合的。綜觀世界主要國家(地區)刑法,鮮有這種立法例。在普通詐騙罪之外規定特殊的詐騙罪,一定要有特殊的原因,例如德國、日本、意大利刑法典和我國臺灣地區“刑法”在普通詐騙罪之外規定計算機詐騙罪或使用計算機詐騙罪[16],是因為詐騙罪在構成要件上要求“相對人受到欺騙后實施處分行為”,計算機是機器不能被騙,按照詐騙罪的傳統結構使用計算機詐騙的就不成立詐騙罪,但該種情形按照詐騙類犯罪處理顯然更為合適,于是有的國家特別增設了計算機詐騙罪或使用計算機詐騙罪。但是,就所謂集資詐騙行為來說,根本沒有將其作為單獨罪名的任何理由:沒有規定該罪名同樣可以對集資詐騙行為適應詐騙罪定罪處罰。反之,在刑法中規定該罪名不但沒有增加規制的效果,反倒增加了適用的麻煩。對集資詐騙行為應適用普通詐騙罪。

(一)集資詐騙的本來屬性應是詐騙而不是非法集資

從我國現行刑法來看,集資詐騙罪似乎兼具法定犯和自然犯雙重特征:從“非法集資”的角度屬于行政犯,從詐騙的角度屬于自然犯。但是,“集資詐騙的本質特征是沒有任何真正意義的融資活動,而是打著集資的幌子從事純粹的詐騙。”[17]集資詐騙犯罪中,非法集資只是詐騙的一種形式,集資詐騙行為歸根到底應是詐騙罪,即在性質上應屬于財產罪。

由于集資詐騙罪原本應當是財產罪,當行為人以吸收公眾存款或集資的方式詐騙時,他不過是擴大了詐騙的對象和范圍,本質上并沒有轉化成一個其他什么罪名。但是,我國刑法將集資詐騙罪規定在“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一章,所謂國家對金融的管制秩序倒成了集資詐騙罪的主要法益,財產法益成了次要法益。盡管這一規定體現了立法者的真實意圖,但背離了集資詐騙行為的本來屬性。將集資詐騙行為作為詐騙的一種行為方式規定在普通詐騙罪中,是集資詐騙行為在刑事立法上的正確復位。

(二)適用普通詐騙罪易于認定“非法占有目的”

經驗上看,“集資”與“非法占有目的”存在很大的沖突。“集資”是為某種事業而籌集資金,即便是非法集資也不過是“程序非法”,不能否定行為的集資性質。既然是為某種事業籌集資金,在經驗上就比較容易否定非法占有的目的。這也是在“非法占有的目的”上集資詐騙罪認定的難度比普通詐騙罪更大的原因之一。

如果取消集資詐騙罪這一罪名,將以集資方式詐騙的行為作為普通詐騙罪來處理,就只需根據普通詐騙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來認定。對于普通詐騙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理論上有“非法掌握控制財產的目的”與“不法所有的目的”等觀點的對立。前者可稱為“本義的非法占有目的”,后者由于超出了本來的含義附加了一些內容,可以稱為“附加含義的非法占有目的”[18]。我國多數人主張非法占有的目的“無非是非法掌握控制財產的目的”即“本義的非法占有目的”。實務上普通詐騙罪的“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雖然偶有爭議,未至于產生嚴重對立,當不法占有的目的難以認定時,采“本義的非法占有的目的”的居多。

也許有人認為,即便取消集資詐騙罪這一罪名,客觀上仍然存在以集資方式實施的詐騙罪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區分問題,仍然需要在“不法所有”的意義上對集資詐騙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作出解釋,還是難以避免“非法占有目的”認定的模糊性。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歸根到底,可能還是需要廢除或改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三)適用普遍詐騙罪可以實現罪刑均衡

如果將集資詐騙罪規定為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的一個罪名,作為行政犯,同時該類案件被害人一般有過錯,理論上刑罰一定會大大低于普通詐騙罪。因為行政犯屬于“法律惡”而不是“自體惡”,一般情況下法定刑低于自然犯,加上被害人的過錯又是從寬處罰的重要事由,雙重因素作用之下配置的刑罰在理論上應當輕于普通詐騙罪。我國刑法對集資詐騙罪配置比普通詐騙罪更高的刑罰受到了學者們的批判,一個重要的理由即在于此。

但是,如果單獨規定集資詐騙罪而配置比普通詐騙罪更輕的法定刑,也可能會導致罪刑不均衡。因為集資詐騙涉及人員更多、社會影響更大,如果比普通詐騙配置更輕的刑罰的話,與常人樸素的法觀念也不符。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將集資詐騙行為作為普通詐騙罪處理,在法定刑的配置上既不必然從寬也不必然從嚴。審判時根據案件的各種具體情節量刑,這反倒能較好地實現罪刑的均衡。

(四)適用普通詐騙罪可以有效地規制集資詐騙行為

現行刑法的立法意圖是,規定集資詐騙罪并配置較高的法定刑有利于打擊集資詐騙行為,有利于保護人民的財產安全。如前所述刑法并未達預期效果,原因之一是集資詐騙犯罪主要是社會經濟環境的產物,不是光靠刑法能解決的。

另一方面,基于刑法內在的運行機理,集資詐騙罪作為行為規范的規制機能也難以實現。法作為行為規范得以遂行的重要前提是公眾的認同,對于所謂“非法集資”大家多有非議,有的甚至認為“非法集資這個罪名徹底不成立”,當然集資詐騙罪也就難以成立了。如果一個罪名在社會上沒有形成共識,適用存在嚴重的歧義,判決結果經常受到社會非難,被告人常常得到人們道義上的同情,這個罪名又怎么能有效地發揮規制詐騙犯罪的機能呢?

取消集資詐騙罪、將打著集資的幌子行詐騙之實的行為作為普通詐騙罪來處理,不但不會放縱打擊犯罪,而且會使法網更加嚴密。因為所有的集資詐騙行為都可能成立詐騙罪,加上普通詐騙罪的認定相對比較簡單,又不會受到人們道義上的抵觸,更有利于打擊集資詐騙犯罪。

[1]侯婉瑩.集資詐騙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偏執[J].法學,2012(3):24.

[2]劉憲權.金融犯罪刑法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441.

[3]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和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于2012年2月18日主辦“聚焦吳英案的罪與罰”,盧建平發言,北京師范大學刑科院網站.

[4]王越飛.集資詐騙罪的法理分析[J].河北法學,2006(2):113.

[5]哈伯特L·帕克.刑事制裁的界限[M].梁根林,等,譯.法律出版社,2008:294.

[6]鐘瑞慶.集資詐騙案件刑事管制的邏輯與現實[J].法治研究,2011(9):15.

[7]馬光遠.加大金融開放,化解民間借貸風險[N].新京報,2011-10-02(A02).

[8]劉仁文.以“依法”“審慎”讓民眾信服“吳英案”[N].新京報,2012-02-15.

[9]彭冰.非法集資活動的刑法規制[J].清華法學,2009(3):120.

[10]葉良芳.從吳英案看集資詐騙罪的司法認定[J].法學,2012(3):17.

[11]宋晉勇.擅自發行股票非法募集資金構成集資詐騙罪[J].人民司法,2011(4).

[12]張海峰,宋秀梅.本案應定非法經營罪還是集資詐騙罪[N].人民法院報,2009-09-23:(006).

[13]楊濤.防范將民間借貸當作刑事案件[N].人民公安報,2012-02-23:003.

[14]孫開鋒.非法集資犯罪調查[J].公安研究,2010(3):68.

[15]韓玉勝,沈玉忠.聯合國國際公約對死刑的規定及中國的應對[J].政法學刊,2008(3).

[16]德國刑法第263條a,日本刑法第264條之2,意大利刑法典第640—3條,以及我國臺灣地區“刑法”第339條之2和3.

[17]陳澤憲,主編.新刑法單位犯罪的認定與處罰[N].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7:298.

[18]劉明祥.刑法中的非法占有目的[J].法學研究,2000(2):44-45.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成人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色网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婷婷|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伊人国产无码高清视频|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亚洲精品在线91|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66页|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精品视频91| 一级福利视频|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国产一级α片|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国产丝袜精品|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久久男人资源站|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国产毛片不卡|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国产白丝av|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欧美日韩理论| 欧美中日韩在线|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欧美亚洲欧美区| 丝袜亚洲综合| 亚洲无码37.| 97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色婷婷在线影院| 欧美啪啪视频免码|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资源|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无码中文字幕加勒比高清|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天天综合网站|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免费看美女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