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李仕羽 ◇ 圖/本刊記者 黃 宇
希望這是對陶潔的一個恰當稱謂:城市行者。
從一個土生土長的山城土著,到一座城池的影像記錄者,陶潔用了十年時間。他鏡頭的視野幾乎觸及重慶每一個角落,無論走街串巷,還是爬坡上坎,無論工作需要,還是打發閑暇,陶潔總在尋找、記錄、見證的路上。
見面當天,陶潔計劃著上南山拍夜景。他翻看著轉存到手機里的照片,那是之前拍的,那兩天,重慶的天特別藍。
這座城市的發展,陶潔看得見。國泰大劇院、南濱路、洪崖洞……這些都為陶潔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
橋是重慶的特色,自然也是陶潔最愛的攝影題材之一。
1980年,重慶第一座橫跨長江的公路大橋“重慶長江大橋”建成,陶潔記憶猶新。
那時他還是學生,學校組織大家去“丟石板”,也算是參與了大橋建設的一部分。
但他無法用實物的方式留存這些記憶。而今,隨著一座座大橋橫跨長江、嘉陵江,陶潔的鏡頭也不斷變換著角度。在他眼里,他不是在記錄一座座橋,而是在用一種他喜歡、也適合的方式,記錄一座城市的發展變遷。
相較于現代都市的繁華如織,陶潔或許更鐘情于老風物里的山城。
他從小在望龍門長大。這些年來,他的鏡頭里留下了無數山城的過往,有日漸消失在大橋下的輪渡,有留存著重慶發展記憶的廠區,有積淀著商貿與交流的會館。還有,那些將城市文脈浸潤到青石里的深巷。
每年,陶潔都會背上相機,回到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望龍門街區轉轉。
這里是重慶歷史最厚重的街區之一。每年都在變,今年的照片和去年比又有了新的不同。50年間,陶潔親眼看著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取代那些早已捻熟于心的老舊建筑。
發展,總需要新老交替。陶潔用鏡頭記錄這種交替的過程,也將必然成為歷史的一些“物件”,永久留在相框里。
2014年,陶潔記憶最深刻的一次,是來到上世紀中期熱鬧繁榮的特殊鋼廠采風。讓位于發展,這里將逐步拆除。
陶潔決定為這里留下最后的影像。在拍攝過程中,他偶遇了一群上世紀60年代工作在這里的老工人,他們到這片自己曾揮灑汗水、淚水和青春的地方,看最后一眼。
在一座老舊廠房前,陶潔按下快門的瞬間,一位老婆婆無意間闖入鏡頭,被永久定格。之后,當陶潔將這組照片掛到網上,一位網友竟認出了這正是他的母親。
這就是記錄的意義。對于陶潔來說,攝影不是一份矯柔做作的工作,不需要刻意為之,更不需要擺拍造型,很多時候,拍攝者所追尋的風景往往會主動走進鏡頭里。
一座整潔、干凈的城市,總能給人們留下濃郁的愜意。2015年,主城區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將成為一項重點工作。
陶潔也有一個宏大的愿想,他想用鏡頭,去發現和記錄那些讓人激動的城市細節。
但這不是他的全部。他打算用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去記錄人—關乎那些即將消失的老行當以及伴隨城市現代化進程而新興的職業。無論是巷陌相聞的“戧刀,磨剪子嘞”,還是騎著電動車從身邊飛馳而過的快遞員,在他看來,這些無疑才是城市成長變遷的靈魂。
他近乎執拗地認為,建筑是死的,人是活的,要想見證一座城市,就必須認知充斥于城市間的個體。他們的生存狀況,能從另一個側面展現城市的進步與發展。
也許這就是陶潔鏡頭記錄城市的心愿—重慶,曾經這樣,不再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