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宏 李瑞江
(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信息與軟件分院,新疆 烏魯木齊830021)
隨著多網絡技術和媒體技術的蓬勃發展,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革新。目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教育模式已趨近于網絡化、虛擬化、個性化。新疆地區的信息技術發展普遍比較滯后,但數字化校園、數字化社區建設已基本上實現了全面覆蓋,各種網絡培訓業也蓬勃興起,這就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本文就目前新疆地區雙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方法和實施策略。
近十幾年來,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已經制訂了一系列科學推進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政策、措施、原則,為新疆雙語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政策依據。2011年,自治區又提出“十年規劃”,進一步明確了未來十年新疆雙語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2]。
近5年來,新疆人才市場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具有什么樣的語言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通過統計發現,企業對勞動力的語言要求主要分為以下兩種:
(1)具有較好的日常口頭交流能力。
(2)具有較好的行業、專業語言文字能力。
在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知識體系更新頻繁的現代社會,越來越需要經過長期的專業學習、具備良好的口頭交流能力、掌握專業通用語言并有一定專業知識的“專業技術人員”或“技術工人”。
結合這兩個指標來衡量,新疆的少數民族學生的就業層次和領域一定程度上完全取決于對漢語語言的掌握程度,所以,對信息技術在雙語教學的應用研究非常有意義。
本研究采用抽樣問卷調查方式,對新入學的少數民族學生(200人)進行了“漢語語言能力調查”(設置了30個問題);對在校二年級學生(140人)進行了“信息技術在專業課學習中應用能力”進行調查(設置了20個問題),調查內容主要從漢語能力和專業課學習兩方面進行了問卷設置。
對“成長環境”調查表明:76%的學生來自本民族聚居區,屬于純母語使用區域;22%的學生來自多民族雜散居區域,主要使用本民族語言進行交流。統計結果表明98%的少數民族學生在早期階段缺少漢語語言環境,漢語水平較差。
“漢語初學年齡”調查表明:,少數民族學生在早期嬰幼兒教育階段基本使用純母語語言,入學適齡兒童開始接觸漢語,進入義務教育階段才普遍接觸第二語言。
對“學習漢語的目的”調查表明:91%的學生認為漢語語言的學習是因為學校安排了漢語課程;51%的學生認為漢語語言的學習并不僅僅是為了拿畢業證;81%的學生認為漢語語言的學習對加強民族團結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58%的學生學習漢語的目的是為了在城市生活和工作;73.5%的學生認為學習漢語能豐富業余生活。
對 “能掌握因特網的哪些應用”、“在專業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常常會怎樣”、“能用哪些工具進行網絡交流”、“對辦公軟件的使用程度”等問題的調查表明:68%的學生對網絡非常熟悉,經常瀏覽網頁進行學習和娛樂,但對辦公軟件的熟練使用只占到26%,只有22%的學生會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習中,大多數的學生不能進行有效檢索。
從效果上看,通過對義務教育階段采用普及模式和目標模式的學生進行對比分析,目標模式下的教學效果顯然優于普及模式[3]。通過數據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學習漢語缺少語言環境。
(2)大多數學生能夠實現較好的聽能力,但對說能力還有很大的障礙。
(3)漢字的書寫存在較大的問題。
(4)專業課的學習過程中存在理解、應用的障礙。
通過對本課題的調研數據進行分析,提出了運用信息技術開展雙語教學的策略,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
第一,搭建信息化教學平臺。
雙語教學需要信息技術與漢語課堂教學的緊密結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為漢語教學服務。利用網絡的廣闊性、交互性、豐富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形成自主學習動力,積極搭建學生主動參與的平臺。
第二,增強視像資源在教學中的應用。
在信息與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對學生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須具備“信息技術讀寫能力”,即應該具備運用數字技術、網絡通信等技術,能夠對信息進行處理、整合、評價以及創造信息的能力。例如,臺灣的漫畫家蔡志忠,他用漫畫對中國古代許多經典文獻加以表現,將讓人厭倦的文字轉化成刺激眼球的圖片,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同時可以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第三,切實變革教學方式、學習方式。
教師的語言教學觀念和語言教學方式要完成從“教師主導”轉向“學生自主”,從“班級教學”轉向“個性化教學”的轉變,采用項目導向,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開展教學。信息技術可以作為教與學的媒介,利用網絡資源和多媒體技術,實現情境教學,分組練習,在模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方式進行變革,不僅豐富學生語言學習方式,更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切實提升少數民族學生漢語語言能力。
第四,革新考核方式。目前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倦怠”學習現象主要源于教師對學生的考核方式以及學生自身的學習模式。要從根本上解決“倦怠學習”的問題,應該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改革考核方式,二是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模式。
采用多媒體技術,模擬真實情景,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從專業的特點出發,采用多樣化考核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注重過程性考核,將語言運用能力作為考核重點,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會到成就感。
信息技術應用于雙語教學中,能整合學生的學習動機,把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到主動學習上來,增強學習自主性,進而獲得與內部學習動機高度整合的動機激發狀態的過程。
[1]楊改學付道明.教育信息化對民族教育發展影響的前后20年[J].中國電化教育,2011(7).
[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雙語領導辦公室.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政策解讀[J].新疆日報,2012(12).
[3]吳晨燕.高校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專業課雙語教學模式探討[J].高教論壇,2010(9).
[4]李波.教育優先發展背景下的西藏雙語教育策略研究[J].中國藏學,2012(2).
[5]陳光.試論現代教育技術在新疆高校雙語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12(1).
[6]戴慶廈.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概論[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