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海
(攀枝花學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溫庭海
(攀枝花學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國際產業轉移從20世紀50年代就已出現,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深入,國際產業轉移也呈現出新的特點,本文對國際產業轉移現象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并提出這一領域的研究方向。
劉易斯(w.Arthur Lewis,1984)認為20世紀60年代勞動密集型產業由發達國家轉至發展中國家是因為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的下降,導致非熟練勞動力不足,于是發達國家將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即不同國家非熟練勞動力豐裕程度的差異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根本原因。
盧根鑫(1994)認為產業貿易和產業投資促進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某些產業具有相似的技術構成,生產相似的產品(重合產業),但是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價值小于發達國家相同產業的勞動力價值,結果導致發達國家的重合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小島清(1987)提出對外直接投資應從投資國已經不具有比較優勢,而在投資對象國卻具有或潛在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開始。邊際產業擴張理論認為,投資國從具有比較劣勢的產業對外直接投資,而投資接受國則獲得先進的生產技術,從而使潛在的比較優勢顯現出來。因此,從邊際產業開始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對于投資國和投資對象國是福利最大化的選擇。
弗農(R.Vernon,1966)通過對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活動進行分析,提出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他將產品的生命周期分為新產品、成熟產品和標準化產品三個時期,在不同的階段,產品的特征會發生由技術知識密集型-技能或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的轉化。這意味著在該產品生的各個階段,不同類型生產要素的重要性是在變化的,從而推動企業根據產品所處的生命階段在要素豐裕程度不一的國家之間安排生產活動。
企業是國際生產和國際投資的主體,企業跨國投資在宏觀層面上形成了國際產業轉移,因此,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理論構成了產業轉移理論的微觀基礎。英國學者鄧寧(J.H.Dunning)用O-L-I模型來說明企業的對外投資和擴張行為,產業組織決定的所有權特定優勢(O優勢),要素賦存結構決定的區域特定優勢(L優勢),交易成本決定的內部化特定優勢(I優勢),是解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經營的主要原因。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國際產業轉移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引起學者的關注:
潘悅(2006)對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四次國際產業轉移浪潮的趨勢進行了總結:一是國際產業轉移進一步提速,這種態勢的直接表現就是產業全球化的發展進一步加強。二是國際產業轉移的產業結構不斷升級。三是國際產業轉移的鏈條不斷延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服務業的國際投資開始超越制造業,在國際直接投資中占據主導地位。
元小能(2004)根據國際產業轉移的實踐發現,國際產業轉移是從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而到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從以產業結構轉換型和資源開發型向技術創新型和產業國際型轉變。,研發投資和第三產業對外直接投資迅速增加。
傅強、魏琪(2013)指出,在全球價值鏈不斷深化的背景下,一部分發展中國家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主體,這主要是由于生產鏈條的碎片化,產業轉移不再是整個生產過程的轉移;企業組織全球生產的方式多樣化,降低了國際產業轉移對資金等條件的依賴;另外,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和國際貿易條件的改善,國際產業轉移環境也日益寬松。在此背景下,轉型期和發展中經濟體較之前更易于集中優勢進行某項核心技術或關鍵環節的突破,從而取得國際競爭優勢并進行全球生產布局。
朱剛(2006)指出利用生產前后向聯系和市場的關聯效應,轉移并集聚形成產業集群優勢是國際產業轉移的新的趨勢,一群且有相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相關產業的供應商以及相關的機構位于同一地理區域,組成的具有一定規模,相互之間進行精細化的專業分工但有高度協作的產業群落,這種模式在中國東南部地區這一趨勢表現的非常明顯。
元小能(2004)對20世紀90年代后國際產業轉移的特點分析后發現,生產和服務外包成為當前新興的國際產業轉移方式,從產品價值鏈看,跨國公司所控制的價值增值環節集中于少數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核心業務,而把其他低增值部分加簡單的生產加工外包給較不發達國家的供應商。另外,跨國公司不再遵循傳統的產業轉移模式進行投資,而是主動的帶動和引導相關投資,發展配套產業并建立產業群,將整條產業供應鏈搬遷、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國際產業轉移對世界格局的影響深遠,而且這種影響所涉及的范圍也不只局限于經濟,而是擴展到政治,金融,文化等領域。
潘悅(2006)認為國際產業轉移的影響表現在:第一,國際產業轉移加速了世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了全球產業格局的變換;第二,國際產業轉移加速了國際分工格局的深化和廣化,帶來了國際貿易格局的巨大變化;第三,國際產業轉移改變了國際利益分配格局,加劇了全球分工利益的不均衡;第四,國際產業轉移加強了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經濟摩擦;第五,國際產業轉移導致了國家相對實力的消長,造成國際關系的不平衡。
梅琳(2011)認為國際產業轉移是導致發達國家內部經濟失衡的重要因素,發達國家在完成大量制造部門和產業的國際轉移后,出現了比例關系失衡,即服務性產業部分的比重遠遠超過物質生產部分的比重,這種產業結構傾向被稱為“產業空心化”。在產業空心化趨勢的影響下,資本的逐利性推動虛擬經濟在自我強化的正反饋機制中逐漸膨脹,而實體經濟則日漸萎縮。
朱剛(2006)認為國際產業轉移對發展中國家的負面效應主要是;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可能造成經濟結構失衡,而且形成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抑制了自主研發能力的開發,與發達國家的技術級差固化;在進行國際經濟交流過程中,匯率制度的變革可能帶來的金融沖擊。
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國際產業轉移的不斷持續和擴展,很多始料未及的經濟現象不斷顯現,對國際產業轉移及其影響我們仍有許多需要進一步研究清楚的問題。(1)產業轉移對發起國與承受國會帶來何種經濟影響?雙方國家的產業結構會如何調整?國際產業轉移對就業崗位的影響是長期還是短期?(2)隨著一部分發展中國家逐漸作為國際產業轉移的發起國,發展中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如何進行國際分工協作的?(3)國際產業轉移是否導致發達國家的“產業空心化”?發達國家如何平衡國際產業轉移和本國產業結構的穩定性之間的關系?(4)國際產業轉移是否導致發達國家的實體產業弱化,致使大量的資金流入金融領域,結果導致“資產泡沫”的形成?
國際產業轉移已經改變了這個世界,并將更加深刻地改變世界。
[1]盧根鑫.試論國際產業轉移的經濟動因及其效應[J].學術季刊,1994(4)
[2]鐘勝陽.跨世紀國際投資與外資政策新變化[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1).
[3][美]阿瑟,劉易斯.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M].商務印書館,1984.
[4][日]小島清.對外貿易論[M].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
[5]汪斌,趙張耀.國際產業轉移理論述評[J].浙江社會科學,2003(6).
[6]張為付.國際產業資本轉移與中國世界制造中心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7]趙嵐,鄭勝利.臺商大陸直接投資研究新進展[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