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波 錢 誠
(揚州美境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江蘇 揚州225007)
項目建設產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指人為水土流失。這部分水土流失具有流失量大、集中突發性強、危害大等特點。開發建設不可避免地在一定范圍內擾動地表,毀壞和壓埋地表植被,產生呈松散裸露狀態的固體廢棄物,極易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則會降低土壤生產能力,惡化環境,甚至會威脅到周邊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1]。筆者所在的揚州地區地處江蘇省中部,位于長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1999年,江蘇省政府通過“蘇政發54號文件”將全省水土流失防治范圍劃分為“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和平原沙土區”,其中重點防治區主要集中在山區、丘陵區和風景名勝區,揚州地區基本屬于其中的“平原沙土區”。由于缺少水土保持規劃以及有效的技術指導,加上頻繁的城鎮開發及大量生產建設項目的實施,對地表土壤造成了反復擾動,加劇了區域內水土資源的破壞程度,工程實施過程中產生嚴重的水土流失,并引發了一系列次生生態破壞問題。近年來,平原沙土區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問題雖然引起了水行政主管部門的重視,但目前尚未構建起相對成熟的管理體系和治理模式,對該區域水土流失的研究、防治和管理目前仍以借鑒山區和丘陵區水土保持經驗為主。由于平原地區和山區、丘陵區地質地貌、土壤質地差別較大,生產建設項目的密度及規模、施工方式各異,因此有必要結合近年來的水土保持工作實踐,對平原沙土地區水土流失預防、治理管理體系和措施體系開展深入研究。
表層土壤的肥力是土壤作為自然資源和農業生產資料的物質基礎。江蘇省沿江平原地區主要是長江沉積形成的地貌,表土主要為砂土、粉砂土或鹽堿砂土。目前,沿江地區開發建設項目擾動表層土壤十分頻繁,對表層土壤的破壞具有范圍廣、程度重、易沙化、恢復較難的特點,在未采取有效保護表層土壤措施的前提下,水土流失容易造成土壤中營養元素的流失,土壤沙化造成土壤結構的變化進而造成肥力下降,在工程試運營期間使綠化美化的成樹時間變長。未來退廠還田后農作物生長狀況和產量與未擾動地區相比將產生明顯下降。
江蘇省平原沙土地區河、溝、渠、塘密布,農田粗放耕種、大規模開發建設項目引發的水土流失是造成河道淤積的首要原因。大量棄土經降雨沖刷后流入河道,增大了水流含沙量,泥沙淤積使河床抬高,造成河道設計容量損失,降低了河道引排水能力和航道標準,縮短了有效使用年限,直接導致區域性、間隙性缺水或澇災。據統計,我省“十一五”期間共完成河道疏浚土方23億m3,投入資金95億元,河道清淤與恢復耗費巨大。
污染物伴隨著水土的流失而產生的面源污染對城鎮及農林業區、水域的污染越來越嚴重。建筑工地松散的表土中夾雜著部分生活和建筑垃圾,在雨水作用下進入水體;項目所占用的農田表層土中含有的大量有機物質、化肥及農藥殘留物隨著雨水進入水體,加重了河流的污染。
城市建設、地產開發、工業項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生產建設項目施工中為了趕進度,參建單位往往會疏于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實,未采取攔擋遮蓋等防護措施的大量裸露棄土在降雨作用下侵蝕強度呈幾何倍數增長,經降雨沖刷后流入城區下水管道,短期內一定數量的泥沙沉淀淤積后導致管道堵塞,內澇呈現出區域性高發狀態。近年來的各地城市內澇,高頻次的強降雨襲擊超過城市管網排水系統的承載能力是主要原因,但城市管網排水系統受淤積堵塞降低了排澇能力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生產建設項目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是一種典型的人為加速侵蝕,工程施工中不同程度地擾動地表和地下巖土,土方運轉流動、取棄土產生新的裸露面等環節,都增大了造成水土流失的外營力因素,而平原沙土區土壤受水力、風力、暴曬等影響易沙化,直接加速了土壤資源的破壞和土地生產能力的下降;這種人為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具有潛在性,危害在短期內不會呈現,但因地表硬化比例增加、地下水補給減少造成植被生長質量下降、植被退化、覆蓋度偏低等現象會導致生態環境質量大幅度下降。
由于對平原地區土壤侵蝕及防治對策的研究不足,加上水土保持科研基礎薄弱、專業技術力量欠缺,所以平原地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規劃中水土保持工程設計水平參差不齊、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體系不全、缺乏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逐漸顯現,導致治理效果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對策:
目前,江蘇省平原沙土地區多數環評文件中水土保持設計與主體工程設計處于分割狀態,主體工程設計很少考慮到水土流失防治的需要,很難與水土保持工程做到銜接與協調;水土保持工程本身的設計比較缺乏針對性,很難具體實現,導致水土保持工程在施工過程中被變更或忽略。相關設計單位應當結合江蘇省平原沙土區的水土流失特點改進程序,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制定適宜的水土保持措施設計,防止河道和雨水管道淤積。
建設單位在工程招標時,工程量清單中經常會遺漏水土保持臨時工程,致使水土保持臨時工程經費不能得到保證,施工過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體系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實。所以,今后建設單位在與施工單位清算工程量時應明確水土保持工程的工作內容與經費。
建設單位為了控制投資,在施工組織設計中很少考慮對水土保持臨時措施的設計與實施,如對積土堆普遍沒有遮蓋、攔擋措施,開挖基坑排水措施不到位等;河道施工臨時圍堰、棄土普遍清理不達標,造成施工期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建設單位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須著重關注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的設計和落實。
相關職能部門應充分利用各種渠道進行水土保持宣傳,普及水土保持知識,強化預防水土流失的意識。目前江蘇省僅對電力、水利、交通、輸油氣管道等國家重點工程實施了水土保持監督管理,今后還應將工業項目、地產開發、礦產資源開發等各種建設項目納入水土保持監督與管理范疇,監督檢查建設單位嚴格遵守“誰開發誰保護”、“誰造成水土流失誰負責治理”的原則。
相關職能部門須強化執行各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將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納入考核范圍,從工程立項報批到設計、施工以及試生產實行全程管理,并將水土保持管理納入年度執法檢查、平常巡查的范圍。
[1]郭建軍,陳舜川.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的特點及防治對策[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3(3):43-44.
[2]桑保良.上海市平原河網地區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J].中國水土保持,2003(10):22-23.
[3]單媛媛,李瑞,張駿芳,等.平原河網地區河流健康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0(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