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振林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7)
《在世俗與宗教之間走鋼絲:析近代傳教士對儒家經典的翻譯與詮釋》在2014年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岳峰教授等。全書有三十多萬字,共十一章。作者從歷史角度,分析傳教士的譯本,揭示傳教士的內心世界。該書按內容大致可分為研究方法、文本分析以及規律分析。
這一部也就是第一章到第三章,分別是“緒論”、“研究方法”和“傳教士譯介儒經的特性:索隱”。在這一部分中,作者介紹了有關傳教士譯介儒經的研究現狀,說明了研究的難點和前期基礎,闡述了翻譯史的研究方法,討論了翻譯家評價模式的系統性,研究了譯界較少提及的索隱式翻譯現象。
研究方法的重點涉及三個方面,即:翻譯史的研究方法、系統的翻譯家評價模式以及索隱式翻譯現象。首先,翻譯史“作為翻譯學的基礎性分支學科,翻譯史研究兼具史學研究之特性,故而需要提倡史料先行[1]”;值得稱道的是,作者還介紹了稀缺古籍的特殊獲取途徑,這是為了更好地利用翻譯史料。因此,有時我們并非缺乏史料研究,而是缺乏挖掘有效史料的途徑與慧眼。其次,也就是如何客觀、全面地評價翻譯家。要想更加公允地進行評判,作者認為要實現三位一體:評價者系統的前期準備工作、系統的文字層面評價、系統的譯文文本外因素分析;一言以蔽之,評價要系統。在該書的文本分析中,作者也正是按照這種相對統一、跨學科且可操作的模式對翻譯家進行評價。如此方能見微知著,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于細微處解讀翻譯家的內心世界。第三個方面也就是該書的創新之處——索隱式翻譯。索隱式翻譯較少在譯界提及,作者在書中對索隱式翻譯的濫觴、浸淫、延續進行一一介紹。索隱,即“采取在儒家經典中尋找天主教印記的‘索隱’式解經與翻譯手法(即用解釋性翻譯,大量加人自己的研究結果),得出儒教與天主教多方面一致的結論。[2]”此外,還闡述了索隱式翻譯對漢學成就的支配性影響,以及對傳教士證明耶儒同源所產生的影響,如:馬若瑟“將周武王看成耶穌基督的化身,而夏桀則是撒旦的化身。[3]”其實,作者將索隱式翻譯獨立成章,因為這種翻譯方式對傳教士的譯介影響深遠,進一步闡釋傳教士有些譯文與儒經產生差池的原因,同時也是為了完善評價模式的系統性。
第四章討論中國文化中“天”、“帝”、“神”與“鬼”的翻譯,內容涉及理雅各、麥都思、顧賽芬、華茲生等人的譯本,并進行分析與評價。這些翻譯家既有傳教士譯者,也有非傳教士譯者,還有法語和德語譯者。
第五章選評“四書”譯本并研究其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作者對傳教士翻譯家與非傳教士翻譯家進行一番對比觀察,其中涉及《論語》中古典神話意象詞、中國古代器皿、中國古代禮制詞、哲學思想承載詞(如:“鳳鳥”、“觚”、“子”和“仁”等)翻譯的分析比較;從不同角度客觀、系統地評價理雅各和韋利的譯本,探討譯本風格與譯者動機及境遇之間的關系,從而揭示這兩位漢學大師在翻譯中的規律。此外,也研究了《孟子》中古代哲學思想負載詞以及其他文化負載詞(如:“氣”和“賴”等)的翻譯。
第六章研究《詩經》譯本的語言美與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作者分析了中外翻譯家譯本的特點,評價其中文化負載詞翻譯的得失,包括植物、社會、宗教等領域的文化負載詞,如“梅”、“君子”、“上帝”和“天”等字詞的翻譯。最后作者認為“前見理論”有助于我們分析和挖掘其中的原因,借此剖析了造成《詩經》譯本差異性的深層原因。
第七章研究《尚書》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作者先是對《尚書》的譯者、譯本與譯風進行分析;然后考察、分析譯者對器具、官銜、數字、地名、以及風俗禮儀五個方面(如:“琴瑟”、“稷”、“一人”、“壺口”和“五玉”等)的翻譯,并提出相應的翻譯策略。最后,系統、公允地比較研究《尚書》的不同譯本。
第八章研究《禮記》世俗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作者先對譯者關于出生、死亡、婚禮方面(如:“角”、“死”和“納采”等)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進行分析與評價,然后比較《禮記》譯本的“歸化”與“異化”翻譯策略,分析利弊得失。
第九章研究《周易》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討論了《易經》的五個英譯本、一個德語譯本以及兩個法語譯本;分析評價了譯者在數詞、地理名詞、動物詞匯、身份地位詞匯(如:“甲”、“鬼方”、“牝牛”和“臣妾”等)翻譯的特點;最后對《周易》不同譯本進行比較研究。
第十章研究《左傳》譯本文化元素的翻譯。作者先對《左傳》作者進行介紹;而后分析研究譯本中文化元素的翻譯,涉及稱謂、地名、器物與儀式還有數量詞(如:“相”、“雒”、“璧”和“舍”等)的翻譯;最后對《左傳》不同譯本進行比較研究,其中包含:翻譯目的的影響、譯者主觀性、社會歷史背景的影響以及對中國典籍翻譯評價和策略的反思。
文本分析是全書的重點,內容主要是翻譯研究,也就是作者系統地對翻譯家的譯本進行分析評價。其中體現了評價者系統的前期準備工作、系統的文字層面評價、系統的譯文文本外因素分析,這也正是作者在研究方法中所主張的。
首先是評價者前期準備工作的系統性,這是進行翻譯評價活動的首要前提,能直接影響到后續的評價是否全面、客觀。其中的系統性主要體現在:既有傳教士翻譯家也有非傳教士翻譯家,既有外國譯者也有中國譯者,既有英語譯本也有法語、德語譯本。此外,還包括了同一個翻譯家前后兩個不同時期對同一本儒經的譯本,如在第六章中理雅各的兩個《詩經》英譯本,第一本是無韻譯本,第二本是有韻譯本。書中涉及的譯本在時間上橫跨19世紀到21世紀,涉及的翻譯家有理雅各、麥都思、龐德、許淵沖、顧賽芬、華茲生、衛禮賢等。可見,作者在前期準備工作的系統性方面毋庸置疑。
其次是文字層面評價的系統性,這是進行翻譯評價活動的基礎,是“獲取第一手數據的直接手段”。在文字層面評價方面,內容至少包括三個方面:詞匯、句子與風格。作者選用的例子不僅有達到了一定的量,還很具有代表性,如:在第七章《尚書》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研究中,僅僅是“官銜的翻譯”這一小節中就舉了近15個例子,包括 “百揆”、“虎賁”和“司馬”等。緊接著,作者在句子與風格層面進行評價,深入探討造成譯本差異的原因。分析評價之全面,無不令人感嘆。
最后是譯文文本外因素分析的系統性,文本外因素是影響翻譯家翻譯實踐的重要因素,也是系統、公允的評價模式中不可獲取的一部分。翻譯家也是人,是社會上的人,不可能擺脫社會文化的影響,而生活于語言的象牙塔之上。因此,作者分析了翻譯家信仰與措辭、動機與風格、功能與譯法、譯者與社會之間的互動規律和內在關系。比如,作者借助分析傳教士翻譯家為何將“神”譯成“God”或“spirit”等,窺探了譯者的內心世界,闡釋了信仰與措詞之間的聯系,于細微處見深度與廣度。
由此可見,文本分析的最大特色就是翻譯家評價模式的系統性,其中的評價可謂是絲絲入扣,至纖至悉。
這一部分也就是第十一章:“由儒經西傳看翻譯與宗教的互動”,作者從儒經西傳的歷史角度提出三點看法:宗教能夠啟動翻譯并催生翻譯家,宗教信仰能夠直接影響譯者對文本的解讀與翻譯、翻譯活動能夠促進宗教文化的擴容或導致宗教沖突。
宗教對翻譯家的影響不容忽視,書中所涉及的譯本大部分也是傳教士翻譯活動的成果。翻譯不是譯者孤立的活動,而是結合原有認知網絡進行的社會活動。這一章也是分析總結造成翻譯家譯本差異的深層原因,是對文本分析內容的提煉與升華,是全書的畫龍點睛之筆。
該書有兩個顯著特點:其一,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該書涉及語言、翻譯、歷史、宗教和文化等多個領域,但其中的分析卻是有理有據,絲絲入扣。因為該書作者——岳峰教授是翻譯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導師,同時還是以中外關系史為方向的專門史博士,具有雙重學科背景,所以能夠在分析時高屋建瓴,水到渠成。比如書中所強調的“史料先行”、“前見理論”和“索隱式翻譯”,而且“索隱式翻譯”也是全書的創新之處。其二,評價模式的系統性。作者在該書的文本分析中綜合文化、宗教、時間、動機等方面的因素,對譯本做出系統、公允的評價。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還提供收集史料、鑒別史料價值的方法,從而也增加了全書的系統性,幫助其他學者在這方面進行研究,對翻譯學與史學的跨學科研究建設做出貢獻。
[1]岳峰.在世俗與宗教之間走鋼絲:析近代傳教士對儒家經典的翻譯與詮釋[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3.
[2]岳峰,程麗英.索隱式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09(1):33.
[3][法]費賴之.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上)[M].馮承鈞,譯.北京:中華書局,199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