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民
我國素有考試制度的歷史傳統,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起全國統一考試制度的國家。從共體教學中如何做好考試評價的工作來看,考試評價是一個專業;從如何使用好考試評價來看,考試評價是一項工作。高校共體教學中的考試評價方式是由一系列綜合因素決定的。考試評價方式要與高校的傳統文化、人力資源政策、高等教育政策及我國體育專業或專項發展趨勢保持一致。綜合分析各個國家的體育教學考試評價政策,在考試主體上向專業回歸;在考試標準上,重點關注學生的能運參與能力的積極性和綜合素質;在考試價值觀上,逐步均衡學生群體去考慮考試標準。
根據個人的得失和利益判斷對考試評價所形成的個體見解,不會對考試評價政策產生直接影響。同理對共體考試評價政策產生影響的是考試評價政策的價值觀,考試評價政策的價值觀會綜合考慮多元主體不同利益和價值判斷的回應,系統考慮考試評價本身的科學性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不同的個體對考試評價活動的思想定位是不一樣的,有的個體身體素質和協調性較好,在共體中選擇哪個專項都能夠游刃有余的得到高分,那么在他的心理就會產生此專項的考試評價合理。相反的個體就會認為難。
共體的考試評價核心的價值是盡可能科學和公正度量學生對技術和知識的掌握程度。最真實地教育和幫助應該起步于對學生學習狀態最為真實的描述。把學生的學習狀態描述出來,他們能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優缺點。同一個學生對不同類型的知識掌握程度是不一樣的,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非常復雜。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可以通過學生熟悉和對知識的應用程度來界定。共體考試評價如果知識設法再現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狀況,必定會增加考試評價的難度。這樣學生不會根據評價的內容來決定自己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現實共體的考試評價政策與理想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劃定的學生知識和能力標準方面,標準能否被考試評價度量,其次是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這種模式容易出現我們深有體會的問題。一是考試標準不夠高的情況下,考試評價流于形式或過于膚淺。二是學生不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專項而是選擇以考試評價標準更低的專項作為自己的必修課選項。
協調好考試的學生、考試評價的制定者和考試評價的具體執行者之間的關系,使他們主題綜合效用最大化。如果對知識和技能的考核不能達到學生的期望或者學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學生就不愿意參加考試測評或者對考試評價進行詆毀,從而使共體考試評價政策失去合法性。考試評價是對全體學生進行科學性的考試,只有一小部分學生在評價中得不到科學的評價結果,都會對整個考試標準產生不良影響。考試評價政策不是迎合每一個學生的考試利益而是科學、公正地去對待他們。
共體考試評價對教學是有力的支撐,從考試評價有利于豐富學生體育知識和提高學生體育技能角度來看,考試評價是教學的輔助工具。共體考試評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通過考試考試評價能夠明晰共體教學目標、反饋學生的學習成效、診斷學生的學習過程。通過考試評價,使體育教學更有針對性,讓教師和學生更有信心,使學習過程更有科學性。
共體的考試評價包括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影響著體育教學,是以考引學,以考定學,根據考試內容來調整和重構教學內容還是根據教學內容來制定考試評價。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很明晰,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往往容易陷入二者之爭,從而忽視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在考試頻率設定上,有的高校考試評價決策者認為通過頻考2-3次考核會扭曲學生的大學生活,壓抑綜合素質的提升,脫離教育本質。反對者主張通過頻考最大限度地依托學生生命自然力量進行高校學習,使教育從控制生命轉變為激揚生命。
在實踐環節,考試評價的結果容易給教學造成教什么考什么,個別教師為追求及格率和分數從而轉變成考什么教什么,體育教學違背了教育的規律,重器物層忽視體育的育人功能。考試決策者如果關注點是對考試評價的研究與琢磨,從而提高考試評價內容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成績補償育人方面所失去的代價,會增加體育教育的負面價值。是故,在提高學生成績的同時,關注考試內容和關注評價標準都要使教學過程變得有意義,共體教學能夠吸引學生,教學必須符合和遵從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達到和目的性和規律性的統一。
[1]劉海峰.中國考試發展史[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康永久.新制度教育學論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