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紅霞
(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00)
自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非常重視和認真對待“三農”問題。他提出,農業是基礎,必須要搞好。他從我國當時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提出了許多關于農業問題的方針、政策和措施。為解決農業問題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而且也為農業的發展明確了方向。所以在新形勢下的農業深化改革中也必須借鑒鄧小平農業思想并繼續發展和豐富鄧小平農業思想是學者們的責任。
(1)對于我國來說,農業問題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所以我們的原則是共同富裕。鄧小平指出“中國社會是不是穩定,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農民生活是不是好起來。”
(2)對于我國來說,農業問題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更何況農業也是我國其他行業的基礎。農業與其他行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搞好農業才能更好地促進其它行業發展。
以上兩個強調的是農業的地位,也就是說農業是根本。不管農業有多落后或者有多發展,它永遠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這就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只有先把吃、穿、用的問題解決好了才可以談工業現代化、城市化等問題。
為了更加鞏固農業的基礎性地位,鄧小平提出了政策和科技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首先,發展農業需要用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來支撐和實施。關于農業體制方面,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關于分配制度的方面,實行了按勞分配。關于價格政策方面,要遵循價格規律,合理制定農產品價格水平。關于收入政策方面,鄧小平提出共同富裕,反對兩級分化現象。關于區域經濟政策方面,要實行中西部地區共同發展。其次,農業發展必須依靠科學技術。鄧小平十分重視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所以提高各種效率必須依靠科學技術。一方面,提高農民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農村要引進機械化方式耕種,這樣又可以省力也可以提高農產品的生產率。這些都是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作出的貢獻。所以,要堅持教育是基礎,而科學技術是關鍵的概念。
(1)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是第一個突破,而且要長期不變地遵循。人民公社很難提高農產品的產量,也無法調動農民。所以我們要把土地承包給每戶,這樣就會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也會提高生產效率。
(2)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耕種和生產社會化的需求,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漸漸地紕漏出了它的弊端,也就是說包產到戶后把土地變得零碎化,這樣很難提高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所以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通過各種方式,比如土地合并、土地流轉、土地股份的形式來實現土地的規模經營。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生產力明顯提高,生產效率明顯增大,產業結構明顯優化。以鄧小平農業思想為指導,全國普遍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農戶為基本單位,農業生產結構從單一的種植業向多層次的綜合發展轉變。農業開始產業化,多種鄉鎮企業瞬間興起,推動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
通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努力,我國農業物質技術得到進一步加強,大多數農村普遍運用機械化耕種,而且農民的科學知識也明顯提高,不再盲目的種植,二是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渠道關注農產品市場走向來決定耕種的產品。這樣不僅給市場提供足夠的需求品,還明顯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農村之間的技術推廣,農業技術研究,農業教育工作等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業現代化加快了步伐。
農業經濟不管是國民經濟之間還是東西部之間的發展都存在這明顯的差距,導致了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而影響整個地區的發展水平。由于東部地區地理位置優越,農業經濟發展較快,而西部地區發展卻很慢。我國對于這種情況沒有及時的實施正確的指導,而導致了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局面。東西部貧富差距是我國目前最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有東部地區的發展來帶動并支援西部大開發來緩解目前所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工業化水平迅速提高,而工業現代化還在原地踏步,無法與工業化發展相比。因為我國只重視對輕工業的投入二忽略了占重比例的農業投入。由于農業投入的少而導致了農業發展遠比工業發展慢了很多,因此也影響了我國整體發展的水平。農業投入少所以農產品的種類和數量也較少,所以在市場中與其他產品的競爭很弱。無法提高農業的效率和農民的收入來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在新形勢下,要想穩定大局,必須先解決農村的落后現象,農村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農業上。首先,農業仍然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必須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始終把解決農業問題作為穩定社會,發展經濟和振興國家的頭等大事。其次,實現農村小康社會才能實現全國的小康社會。目前,城鄉之間的生活差距越來越大,要想控制這種現象,一定要制定好一些措施。第一,我國工業化基本上進入了正軌,所以要以工促農來發展農業。第二,國家要加大對農村建設的力度。這就可以實現鄧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無論什么時候都要抓緊對農業的發展,要千方百計使農民增產增收。所以農村小康社會的實現是全國小康社會實現的前提和根本。
首先,農業發展依然要依靠科學技術,我們不能把農業技術盲目的引進農村來,而是要依靠學習和了解。其次,農業發展要與正確的方針、政策來指導。正確的國家政策會讓農業發展的腳步加快,而農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指導和支持。所以,中央政府要根據我國目前的農業發展的狀況來制定出更適合更準確的政策和方針來。要用實事求是和以人為本的原則來制定。一切要考慮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一切成果要讓農民來享受。但人民也要遵守國家政策,因地制宜的進行農業深化改革。
鄧小平農業思想為農業現代化道路開辟了基礎性的貢獻。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我們不僅以鄧小平農業思想為指導,也要從實際出發,走出一條中國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當前,我國已經完成了第一個飛躍,所以要鞏固第一個飛躍的成果,總結經驗和找出錯誤,為第二個飛躍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目前,我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暴露出了它的弊端,所以我國制定了很多關于農業的政策來彌補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弊端來進行農業規模化經營。我國農業的實踐充分證明,堅持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是解決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必由之路。
[1]陳吉元,韓俊.鄧小平經濟思想與中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研究[M].山西經濟出版社,2000.
[2]李明遠.鄧小平的農業經濟理論[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