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選民 薛少平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高校實驗室是進行科學研究和實驗教學的重要場所,隨著我國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實驗室也得到較快發展。大量化學試劑的使用和保管,以及實驗所產生的“三廢”處理等諸多安全隱患,成為高校實驗室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1]。我們應本著“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理念,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創新安全管理模式,提升檢查和應急處置能力,對安全隱患實行“零容忍”,切實維護廣大師生的生命安全。
1.1.1 可燃氣體和可燃液體
可燃氣體為遇火、受熱或與氧化劑接觸能引起燃燒或爆炸的氣體。如甲烷、氫氣、乙炔等,這些可燃氣體與空氣混合達到一定濃度范圍時,遇火即能燃燒并發生爆炸。可燃液體為常見的汽油、丙酮、乙醇、乙醚等。此類物品在使用、儲存、運輸過程中,應注意事項為:(1)防止明火引起燃燒爆炸;(2)防止可燃氣壓縮而著火;(3)防止儲存裝置表面溫度過高引起著火;(4)防止電器起火引起爆炸;(5)消除靜電火花;(6)預防雷電火花引起火災爆炸事故。
1.1.2 可燃固體
可燃固體又分為易燃固體、自燃性固體、遇水燃燒固體、強氧化劑固體等。易燃固體如赤磷、硫磺、松香等,受明火、熱、撞擊、摩擦、電火花或氧化劑作用能引起燃燒爆炸。此類物品附近應嚴禁煙火,分隔存放,防止泄漏,儲存溫度不超過36℃,理想溫度在20℃以下。自燃性固體如黃磷,在空氣中能發生氧化作用,放熱升溫導致自燃。此類物品應密封存放,不能與空氣直接接觸,庫房應陰涼、通風、干燥。遇水燃燒固體如鉀、鋰、鈉等,與水或潮濕空氣接觸,能產生可燃氣體,放熱引起燃燒,有的還產生有毒氣體。金屬鉀、鈉要浸在煤油中儲存,此類物品要在密閉容器中保存,嚴禁接觸水和空氣。強氧化劑如氯酸鉀、硝酸鉀等,與強酸、沖擊、摩擦、受熱等作用,能分解、燃燒甚至爆炸,此類物品應避免與還原性強的物質、可燃物接觸;避免與強酸、強堿混合接觸,庫房應陰涼通風,理想溫度在20℃以下。
腐蝕性物質如硝酸、硫酸等,對人體皮膚有強烈刺激和腐蝕作用,此類物品不得與其他危險品共同存放,處理時防止與皮膚接觸,應配戴防護眼鏡,以免濺入眼內。有毒性氣體如氯氣、氯化氫、溴蒸汽等輕微中毒能引起咳嗽,氣悶等癥狀,較多吸入肺部,則可引起支氣管炎,肺水腫,嚴重的會窒息而死。處理此類物品時,實驗室內應有良好的通風設備,使空氣暢通。做有毒氣體和有煙的實驗必須在通風櫥內進行。腐蝕性物質或有毒物質使用后不準倒在水槽里,應倒在專用的廢液桶內集中處理。使用氮氣、二氧化碳的實驗室,應經常檢查儲存裝置及管路的氣密性,保持良好的通風,避免窒息事故的發生。
電氣事故包括觸電事故、靜電危害,電氣火災與爆炸,電氣線路和設備故障等。具有危害大、涉及領域廣等特點。預防觸電事故主要辦法有:(1)采用安全電壓,即使用特定電源供電,可限制人員觸電時通過人體的電流在安全電流范圍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身安全;(2)保障電氣設備的絕緣性能,此外,電工作業人員還應正確使用絕緣工具,穿戴絕緣保護用品,如絕緣手套、絕緣鞋、絕緣墊等;(3)采用屏蔽和護欄等安全裝置,如圍墻、遮攔、護網、護罩等,必要時,還可設置聲、光報警信號和聯鎖保護裝置等;(4)保持安全距離,根據具體情況必須保持帶電部位與地面、建筑物、人體、其他設備之間的最小電氣安全空間距離;(5)裝設漏電保護裝置;(6)裝設保護接地與接零;(7)定期檢修電路,防止線路老化。預防靜電主要辦法有:(1)靜電接地;(2)防止裝卸、輸送易燃液體時產生靜電;(3)采用導電性好的管道輸送易燃液體;(4)增加濕度;(5)穿防靜電鞋和防靜電服。
根據儀器設備和儲存物品的具體情況,實驗室還應做好防塵、防潮、防銹、防霉、防蟲、防震等工作。
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應構建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持續改進,常抓不懈,最終形成最適合本單位操作和運行的日常機制。具體措施為:(1)成立統一協調的安全管理機構,明確人員權限和職責;(2)根據實際情況,提供必要的安全經費投入;(3)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4)對全體員工進行安全管理培訓,提高安全意識、操作技能及應急技巧;(5)制定具體的操作規范及注意事項;(6)堅持隱患排查;(7)對重大危險源進行重點監控;(8)關注操作人員職業健康;(9)制定應急救援預案,進行培訓演練;(10)出現事故應及時上報,進行客觀調查和嚴格處理;(11)制定績效評定方案,進行持續改進。
高校實驗室因人員集中且流動性大,使用危險品多,是一個充滿安全隱患、極易發生安全事故的高危場所。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最大限度的保證國家財產和高校師生的人身安全。
[1]石斌.淺談高校實驗室的安全管理[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5):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