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潔
(長治學院電子信息與物理系,山西 長治 046000)
作為科普研究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思維能力對于當前高校教育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對于高校這一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科學思維正是促進高校教師科普研究能力提高的有效策略,對于高校教師素質的提高和教學的有效性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新時期發展的大背景下,所謂的科學思維,意指社會發展中形成并應用于科學認識活動、加工處理感性認識材料方式的理論體系,可形成對各種思維方法的有效整合,它是在科學領域認識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思維,是對世界整體性、復雜性及多樣性的把握。
結合科學思維的發展來看,其必須要遵守三個基本原則,首先在體系上,要確保實現邏輯與歷史的一致性,以期達到理論和實踐的具體歷史統一;其次在邏輯方面,這一思維要求須有嚴密的邏輯性,以此來實現歸納與演繹的統一,促進思維的發展;最后,在方法方面,要做到辯證地分析和綜合兩種思維方法,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1]。
基于高校教育發展的需要,新時期發展中提升教學實踐的科學性及相關教學問題的解決,成為了高校教師進行科普研究的目的。通過拓展科學思維提升研究能力的過程,可以為新時期的教學質量提升提供有效的指導,使得當前的高校教學更趨向于科學化發展,體現了高校教師進行科普研究的價值。基于此,充分認識到科普研究的意義和價值,是高校教師積極投身科普研究的前提,在此前提下,才能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并投身教學研究,從而不斷增強自己的科普研究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進而更有效地開展高校教育。
結合筆者對大量文獻的分析來看,當前我國的高校教師考核指標體系并不完善,具體說來,表現在忽略教學研究成果、注重學科專業研究成果等方面。這一現象導致的結果便是教師在科普研究方面的“畸形發展”,不能有效結合科學思維的拓展,更不能提升自己的科普研究能力。另外,由于相關的研究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評價和認可,會在一定程度上挫傷教師科普研究的積極性。針對此現狀,應當結合教師的發展需要,建立科普研究活動實施的評價標準,對其中涉及到的評級指標進行科學的制定,以形成對科普研究活動的有效指導,全面提升新時期高校教師的科普研究能力[2]。
以積極拓展科學思維為基礎,全面提升高校教師的科普研究能力,已經成為了當前高校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但由于長期以來對科普研究的不重視等原因,致使研究經費的不足這一現狀成為了當前科普研究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針對此,高校應當從自身未來發展的高度出發,積極加大對科普研究方面的經費投入。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結合高校的具體發展及科普研究現狀,抽出一部分教學經費中的資金用作科普研究經費,如改善相關儀器設備、增加科研資料等等,不斷完善基礎工作,為高校教師的科普研究進行提供良好的條件。此外,也要進行對科普研究經費的監督和管理,對其進行集中合理的分配,確??蒲薪涃M能真正意義上用到科普研究活動中,嚴厲打擊挪用、擠占和截流科研費用的情況,為我國高校教師的科普研究創造一個有利的條件。
高校的教師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應當積極總結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路,不斷培養自己抽象思維和綜合思維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促進自己科學思維的形成,逐漸領悟到發現和創造思維的軌跡,養成現代的科學思維方法。隨著自己教學的進行不斷運用于教學實踐,從中學到具體的研究方式,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從而能整體把握,系統思考和橫向拓展,結合綜合概括、案例分析等等方法,形成科普研究過程中科學思維的發散,以此來不斷促使自己的科普研究能力的提升。
具體而言,在培養高校教師的科學思維方面,有人物引導法、背景引導法以及焦點引導法等等。其中,人物引導法重在教師了解相關領域內的科學家、發明家等偉人的基礎上來激發自己發展個性,對這些偉大人物的創造思維品質和創新精神進行學習,了解其敏銳的思維力、勇往無畏的批判意識和創新精神,以此來引導自己,吸收科學家的成功經驗、教訓等,學習他們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引導和培養自己的科普研究能力;背景引導法的依據是知識產生的歷史背景,重在讓高校教師大跨度縱向理解知識,對知識創造的環境、基礎等進行了解,積極培養高校教師思維的廣度品質。就像教師給學生講歷史,需要交代那一時期的文化、經濟背景等,在了解背景的基礎上,激發出其提出新的具有創見性的問題,才能更好地促進高校教師科普研究能力的提升。
一般情況下,因學習而學習轉變為為學習價值而學習的過程,區別開了早期認知發展和成年期認知發展水平。在當前高校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教師的深入研究不同于以往在學生時代的學習,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進行自我學習。為了有效拓展科學思維,應當注重對思維技巧的訓練,這是一種在實踐中培養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平時的教學及研究活動中,高校的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去鍛煉和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以此為重要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促進相關科普研究的進行。
當前發展的大背景下,思維訓練課的開展,對于高校的學生和教師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思維課的開展,可以使參與其中的教師直接感知周圍世界中的畫面、形象等,在其運用邏輯分析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思維的訓練和科普研究能力的提高。綜合看來,英美等國家在思維訓練課的實施方面走在了我國的前列,如美國斯滕伯格的“思維教學”等。高校教學的發展的過程中,為了有效提升教師的科普研究能力,應當積極開展思維能力培養和訓練的課程,擴展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在拓展自己科學思維的同時,也實現了對自身科普研究能力的提升,進而為我國高校教育的更有效實施奠定了基礎[3]。
綜上所述,當前高校教育發展的大背景下,教師作為高校教育事業發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科普研究能力的提升對于教育事業的更有效發展意義重大。本文從拓展科學思維出發,結合高校教育發展的需要,從加大對科普研究的經費投入,提供財力支撐以及在學習和研究中有意識地訓練思維能力等方面,對當前高校教師科普研究能力的提升進行了探討,以期能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1]張佳鵬.高師開展科普教育的現狀與發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2]余應鴻.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人文管理范式研究[D].西南大學,2014.
[3]吳君,李洋.高校教師對科普創作態度的調查與分析[J].科普研究,2014,02: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