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茜 魏平峰
(永州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永州 425100)
當今世界,人口老齡化是困擾眾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國由于人口基數大,加之計劃生育國策的實行,使得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人口老齡化“未富先老”的問題也是日益突出,迫在眉睫。面對我國這一人口老齡化社會的迅速到來和來勢迅猛的“銀色浪潮”,如何延緩衰老,滿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和照顧,延長其生活自理年限,大力加強養老機構建設,實現老年身體健康化、老年護理專業化、養老事業社會化,大力發展養老服務事業,培養老年護理專業技能人才,則已成為關系我國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和戰略任務。
在我國,老年護理學也是近二十年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型學科。1994年國家衛生部頒發了 《四年制中等護理專業教學計劃》,1998年以后,老年護理學課程才在華西醫科大學等幾所高等護理學院開設,由此,《老年護理學》也就成為大中專護理專業新設的一門課程。但是,我國老年護理教學與培訓起步晚,發展滯后。《老年護理學》本科教材于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且尚未在全國普及。目前雖然許多高等院校已調整了課程設置,增設了老年護理學學科及相關專業,但高職高專老年護理專科護士的培養仍是一片空白。我國護理教育的最高學歷是碩士,但至今尚無一人獲得老年護理方面的碩士學位。從事社區護理和老年護理的護士學歷低、人數少,且大多沒有接受過老年護理專業的系統教育,知識結構老化,在工作實踐中他們不能稱為老年護理的專業人才。可以說,我國目前的老年護理職業教育和老年護理人員的培養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是嚴重滯后,專業人才是嚴重短缺。相比之下,養老護理服務在國外的情況是:美國從1967年就規定從事老年護理的執業者必須具備學士以上學歷,目前已形成了學士、碩士、博士等多層次老年護理人才梯隊。英國則提出“老年護理專家計劃”,旨在培養老年護理專家,以提高老年人的護理質量。日本于1994年就成立了看護福利專門學校,培養專門人才從事老年護理工作。而德國的老年護理教育則為職業培訓性質,主要培訓“老年護士”和“老年護理助手”,學生經過為期一年半的法定學時學習與考試,畢業后可得到國家認可的“老年護士助手”資格,通過三年法定學時學習與考試,畢業后可獲得國家認可的“老年護士”資格。
那末,我國的養老服務業現狀又是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呢?
目前我國最基本的養老方式(模式)大致有三種,即家庭養老、社區養老、機構(社會)養老。這三種方式(模式)各有優劣,但都是較為傳統的養老方式,無法勝任新的養老形勢的發展,特別是家庭養老這種沿襲了幾千年傳統意義上的養老方式更是難以為繼。自1999年中國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以來,老齡化問題日趨凸顯,養老需求逐漸增加。據全國老齡委辦公室發布的消息稱,截止2013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億,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將達到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以養老機構和床位數為例,目前我國養老機構約4.3萬個,養老床位數達到493.7萬,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擁有24.4張。與前幾年相比雖有較大增長,但按國際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50張測算,與發達國家每百人5-7張床位數相比較仍有巨大的差距和缺口。另外,按老年人口與護理人員配備比例3:1測算,我國還需要1000多萬養老護理人員,而目前我國養老機構的員工也只有近30萬人,其中取得老年護理職業資格的僅有2萬多人。可以說,老年護理的供需矛盾是十分突出。
依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遵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老年服務產業發展還比較滯后,要完善制度、改進工作,推動養老事業多元化、多樣化發展,讓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的指示要求。結合本省本市養老服務業現狀和永州職院老年護理教學及人才培養狀況,特提出以下思路和對策:
國家教育部門和民政部門要大力支持高等院校特別是中高職業院校增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和課程,擴大人才培養規模,加快培養老年醫學、老年康復、老年護理人員、老年營養、老年心理等方面的專門人才,積極開展老年護理方面的研究,努力構建符合養老服務產業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教育、引導和鼓勵養老專業方面的大中專畢業生積極投身養老服務產業中去就業和創業。
衛生和民政部門要積極探索“醫養融合”養老方式,力圖破解養老機構中老人的醫療、康復和護理難題。經調查發現,我國養老機構中僅兩成老人能自理,其他都需要醫療護理服務。而養老機構都因條件所限,無法設置醫療機構,而醫院有限的醫療床位不可能用于長期養老護理服務。再加之養老機構和醫院又分屬于民政和衛生兩個不同的部門管理,職能、機制、政策政策及標準不同,導致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合作時,受阻于制度壁壘。對此筆者認為,在探索“醫養融合”養老服務新模式方面,應做到“四個打破”:打破體制障礙,部門聯手合作;打破政策壁壘,制度相互銜接;打破利益藩籬,服務老人需求;打破路徑依賴,推進體系融合。只有這樣,才能將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聯姻”,做到醫養結合,相輔相成,實現資源共享、互惠互利,通力合作。最終達到讓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享受到“醫院式”專業、周到的醫療保健服務,實現“醫養融合一體化”的養老方式的新突破。
要把養老服務業打造成朝陽產業,則必須從新興產業的戰略高度,堅持從政府、社會、家庭和院校等四個方面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共同參與。也就是說,政府是主導,要做好頂層設計;社會社區是主體力量,要激發主體活力唱好“主角”;家庭養老是傳統,雖然“421家庭”、“空巢”家庭正在取代傳統家庭結構,但家庭養老方式還會延續較長時間;院校是支撐和補充,專業人才的短缺是制約養老服務業的瓶頸。對此,筆者認為,利用永州職業技術學院(其前身是零陵衛校)護理這一特色專業優勢,依托學院現有的國家級護理職教實訓基地、三級綜合附屬醫院、閑置的老校區土地和校舍,創建一個帶有醫護、療養、休閑、居家、養護一體、醫教結合、產學研并舉的養老服務基地 (老年護理實訓中心)。使老年人生活在一個即是醫院,又是療養院;即是學校,又是公園;即是居家,又是養老;老者安心,兒女放心的一種養老環境中。這種集老年護理教育、養老機構、教學臨床醫院深度融合、互為依托、共同發展的養老方式創新,也許在永州市、湖南省乃至全國來說還是一個改革創新的先例。
[1]張乃仁.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研究綜述[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4.
[2]陳潔君.國內外養老模式的比較與借鑒[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4).
[3]王志紅.老年護理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