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響
(沈陽體育學院,遼寧 沈陽110102)
實踐教學作為一種起源于歐美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環節引入中國的時間并不長,最早并應用于德育教育中。在高校學生黨校教育中引入實踐教學是馬克思主義的性質,黨校的辦學目的,教育學的教學規律以及大學生的意愿決定的,是黨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分析、借鑒國內眾多學者的觀點后筆者認為,實踐教學應包含四個層次含義,第一,實踐教學必須和理論教學的內容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第二,實踐教學的實施空間既可以是課堂上也可以是課堂外,包括校園、社會以及生活中。第三,實踐教學必須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全員主動參加性教學活動。第四,實踐教學更重要在于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根據實踐教學的內涵制定學生黨校實踐教學的具體模式。
目前遼寧省黨校課時量一般是每學期40學時,教學強度適中。如果能合理的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在40學時內不僅可以從理論上使學生了解和認識黨的基本知識、基本路線、基本政策和基本理論,而且可以從實踐上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墒牵h校教育由于其教育目的和教學活動短期性和其他原因引起一直缺乏合理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使實踐教學的實施陷入了無法保障的困境,影響了黨校的發展。因此,為了確保學生黨校實踐教學的開展,并保證其長期化、有序化,必須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并根據教學計劃編制教學大綱。
根據目前學生黨校實踐教學開展的實際情況以及面臨的問題,實踐教學大部分仍然是在課堂內進行的。課堂實踐并不簡單,實際上對教師的能力和素質是一種極大地挑戰。教師要注意自身由教學主體向教學主導的角色轉變,而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宣講者。在課堂教學中適用的實踐方法有模擬教學法、討論法和情景教學法等。
其中需要說明的是模擬教學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前期知識累積選擇教學內容,充當教師的角色,進行備課和授課。模擬教學法有利于增長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儲備和探究意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首先,模擬教學是一種角色的轉變,和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新穎而具有參與性。其次,備課過程實際是學生完成自我學習和自主學習的全過程,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徹底和對理論認識的深入。第三,學生和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理解上存在差異,教師在日后的能更好的了解學生的視角和觀點。需要指出的是,模擬教學法中教師并不是局外人的角色,相反,教師在其中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從學生選材,備課,授課,課后評價,需要教師全程指導。
開展校內實踐是要在校園文化中融入學生黨校的教學內容,即黨校教師可以與學校的學工部,團委,社團聯合會等其他行政職能部門聯合,以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理論為主線,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學術、藝術、娛樂活動,加強對大學生的教育。比如創辦與中國共產黨或者馬克思主義相關的社團、舉辦各項校園比賽或者舉辦展覽。
組織學生搜集當地的一些老照片并在校園里加以展出。比如沈陽的院校發動學生搜集中國共產黨組織早期在沈陽活動的老照片。通過簡單的設計和布置,就可以通過不同時代的照片,反映出那個時代的血雨腥風和創業的不易。學生在搜集照片、圖片和觀看展覽的同時,加強了對中國共產黨的印記,由此也加強了了解。
實踐教學的模式是多種多樣的,黨校課程不是單純的宣揚書本的知識,因此不應該把學生局限在課堂和校園??梢越M織學生參觀學習,范圍可以是市內乃至省內的紅色旅游文化資源。遼寧省的紅色旅游文化資源是相當豐富的,從中華燦爛的古代文明到現階段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每一項都是歷史發展潮流中留下的珍貴歷史遺存。
2006年,國家要求全國各級政府要積極把各所屬區域具有歷史價值和民族特色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鄉土教材,融入校本課程的教育,使學生了解歷史淵源等及其珍貴價值,以此增強學生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綜合素質,激發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和愛國情感。教育研究者和政府職能部門人員在討論青年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的時候,僅僅將討論的范圍局限于學校,而不是將青年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看待?,F代社會網絡發達、信息傳遞快捷,學校學習并不是他們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通過廣泛的深入社會,才能更好的對青年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筆者在韓國首爾考察期間,見到韓國的中小學生有固定的本國物質文化遺產教材,并將教學地點設在各種文化古跡和博物館,進行實地教學。這十分值得我國的教育者們借鑒?,F存不多的文化遺產部門可以與學校合作,成為愛國主義和素質教育基地,供學生參觀學習,進行實踐教學。
以上的實踐教學模式已為廣大教師所關注,當教師把目光集中在有形的具體的實踐教學,忙于在校內校外開展各項實踐教學活動的時候,卻往往忽視了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回到家庭的生活。實際上,黨校的教育也是思想方面的教育,思想方面的教育更應該注重在學生脫離學習環境后的日常生活中開展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培養,這是區別于教室、學校、社會的第四課堂。
學生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創的中國近代和現代的歷史并沒有親身感受,再屈辱悲壯的歷史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也少了“切膚之痛”,再壯烈輝煌的成就也很難使學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而學生的祖父輩卻經歷過這些時期,而且就生活在學生身邊,他們的講解對學生來講更真實更容易信服。因此筆者鼓勵學生多聆聽祖輩老人講曾經的經歷以此來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斗爭的歷史。
在高校黨校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教育成果往往通過一張考試卷紙或者一篇論文來體現,這不僅不能全面的體現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更不能檢驗學生能力的培養效果。因此,實踐教學需要一套與傳統不同的考核體系。
第一,考核標準是能力而不僅是知識。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使學生成為兩腳書櫥,學生的知識累積也是為提高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對于學生的考核標準就不能僅僅依靠具體的知識測試題目來斷定。但是,能力不同于具體的試卷或者論文,很難直白的量化,需要采取多維的方式。要綜合課堂表現,校內實踐和社會實踐的參與情況以及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狀態來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加以判定。
第二,考核內容是過程而不只是結果。布魯納提出:“知識不是一個結果,而是過程”。目前,素質教育越來越成為教育界的熱點話題。國家提倡素質教育,主張把教學和社會結合在一起,除了給予學生的知識,更注重提高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性格和品質。
第三,考核方法是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和師生相互評價相結合。學生自評要求學生對自己在整個黨校課程學習過程中各方面的表現和行為做出評價,占總成績的20%。學生互評要求學生從合作者的角度和教師的角度對其他同學作出評價,占總成績的20%。師生互評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行為作出評價,占總成績的40%,同時要求學生能對教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產生的主導作用進行評價,占總成績的20%。這樣學生不再是有利于評價體系之外的個體,而是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評價體系之內的團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總之,高校學生黨校實踐教學要在合理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范圍內開展,從課堂、校內、社會和生活是個維度開展,以能力為考核標準貿易過程為考核內容,以自評互評為考核方式。
[1]陳麗明.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
[2]劉月秀.高等院校黨校實踐教學探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3.
[3]教育部社科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8)[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