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萍 葉海勇 朱崇梅
(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浙江 杭州310053)
黨的十八大已明確提出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要實現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這一法治目標。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以全會的形式專題研究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治國方略,把“依法治國”提到了中共執政以來前所未有的的高度,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推進依法治國、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堅定決心。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棟梁,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社會治理法治化的潛在中堅力量,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將成為法治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培養和提高大學生法治意識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工作。
要正確理解法治意識的科學內涵,首先得正確理解什么是法治。關于法治的概念,學術界有不同的解釋,亦不曾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亞里士多德曾將法治定義為:“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1]簡而言之,法治是良法和守法的結合。法治意識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我國許多學者對法治意識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并對法治意識進行定義,柯衛在《法治與人的現代化》中說:“法治意識是指作為獨立主體的社會成員在實踐中所形成的關于法治的心態、觀念、知識和思想體系的總稱,是符合法治社會建設要求的法律意識,是人們對法律和法律現象的看法和對法律規范的認同的自覺程度最高的一種意識。法治意識是反映公民對法律的認識水平以及基于這種認知所形成的對法律、法律的效用和功能的基本態度和信任、依賴程度。”[2]筆者認為法治意識是公民、政府或社會團體組織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法律的地位、性質、作用的認識和重視,遵守的態度和表現以及依靠法律管理國家、管理經濟和治理社會的堅定信念。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且又復雜的群體,從生理上講,他們愈加成熟。從心理上講,他們又是不成熟的。雖然他們自我概念不斷增強,關心社會事務,熱衷參與社會,對社會輿論愿意獨立思考。然而,大學生世界觀、意志、性格正在形成中,生活閱歷有限,與社會有一定的距離,社會實踐能力不強,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缺乏正確的認知能力,所以在處理問題時易于迷茫、盲從、偏激、沖動和情緒化,往往導致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民主法治建設的不斷深入,中國青年學生有較高的政治參與熱情與積極性。大學生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修養,所處的社會層次特殊,看問題視角更加開放,關心國內外政治事件,對社會事務有自己的見解,對社會輿論原意獨立思考,且表達自己心聲的欲望強烈。但是由于人生閱歷的局限和政治生活實踐的不足,使得大學生政治參與具有從認識上和實踐上的局限性,香港“占中”事件,充分暴露出當前大學生參政熱情高漲,但是參政能力不足這一現實,容易受反對勢力、外界輿論所蠱惑,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對國家長治久安有深刻的意義,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了“辦好教育”和“依法治國”將是今后工作的重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和“中國夢”,就必須提高全體公民的法治意識,而大學生是公民中先進的特殊群體,有較高的文化知識素養,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社會法治化的潛在中堅力量,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將成為法治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培養和提高大學生法治意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化的必然選擇。
信息時代的到來,伴隨著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犯罪思維、犯罪方式和犯罪技術也在不斷創新。高智商罪犯大都接受過高等教育,有較高的文化和專業知識,造成的社會損失更大,嚴重影響社會穩定,不利于國家長治久安。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增強他們法律至上意識,平等意識,權利和責任意識,熟知國家法律法規及各種政策措施,能夠使學生清醒地認識到法律的嚴密、嚴謹與鐵面無私,從而能夠自覺守法、懂法和用法而不被反對勢力迷惑,維護國家長治久安。
“我國的艱巨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盡可能多的知識分子為它服務。”[4]大學生是先進的知識分子,是人類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創造者、繼承者和傳播者,是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生力軍,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重要崗位的接班人。如若大學生法治意識薄弱,這一切都是一句空話。
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重大論斷,以十八屆四中全會為起點,中國的法治建設步入了全面推進的新階段。法治意識的培養直接決定著法治目標的實現進度。綜合來看,當下大學生法治意識明顯增強,參政熱情高漲,善于利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但仍存在違法犯罪現象,情勢不容樂觀。限于篇幅和能力,以下就學校層面如何提高大學生法治意識提幾點建議。
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一支合格的高校法律教育的師資隊伍對當代大學生的法治意識的培養至關重要。學校可以聘請法學界的專家來校講座,傳授教學經驗,對教師進行定期的法律培訓等等,教師的法治信仰就會深深地影響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意識。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學生處于被動式吸取知識的狀態,其效果是大學生只了解了法律的基本概貌,能夠知法,卻不懂法,更不知道如何用法,至于培養法治觀念,樹立法律信仰更是難上加難。學校應當大量的采用案例式、模擬式、討論式、辯論式、體驗式的教學方式,以不斷加深學生們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認同。
學校要響應黨的號召,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大力宣傳憲法基本原則和內容,開展法治文化活動,豐富法治文化作品,宣傳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例如學校領導和教師自覺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沒有特權,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學校各種社團組織領導人的選舉透明化,讓廣大學生自己選舉學生干部和學生黨員;學校選取黨員覺悟高,樂于為群眾服務的教師黨員和學生黨員組成普法志愿者小組,在校園內廣泛普法,開展法治實踐活動等等。
網絡無孔不入,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應該用開放包容的心對待網絡,制作內容豐富、形象生動、形式多樣、不拘泥于陳規、能夠雙向溝通的網絡法制教育網頁,吸引學生主動查看網頁。網上開展視頻教學,要求學生觀看并發表自己的看法,及時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并針對學生思想狀況開展有效的法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意識。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大學生代表了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社會法治化的潛在中堅力量,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只有他們具備良好的法治意識,才能完成“中國夢”和“法治中國”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65.
[2]柯衛.法治意識與人的現代化[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7,02:30-33.
[3]郭淵.法治意識視角探析中國法治建設[D].東華大學,2011.
[4]柯衛.法治與法治意識[J].山東社會科學,2007,04:97-100.
[5]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人民出版社,199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