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斌 楊宗維
(廣東海洋大學,廣東 湛江 524088)
1999年開始,中國以每年40萬~50萬人的速度擴大高校招生。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高校招生人數從1998年的108萬增至2008年的607萬,10年里增加了近5倍。[1]如此大規模的學生,在遠未達到全民小康水平的當時乃至現在,雖然國家竭力控制學生的學習成本,但仍然有相當數量的學生面臨著上學難的問題。調查顯示,貧困生在普通高校的比例約占在校生的20%以上。[2]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確保教育的公平性,國家依次推出多項資助措施,建立了獎、助、貸、補、勤為主的資助體系。國家每年資助金額近1000億元,資助學生近8000萬人次。[3]基本上解決了貧困生的學費和生活困難的問題。但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
資助下學生的感恩勵志效果差強人意,高校中的形形色色獎助學金有效解決了相當一批貧困生的生活問題,各種獎助學金的設立也對促進我國教育公平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體現了國家隊高校貧困生無微不至的呵護。但由于資助面廣,資助門檻低,凡只要能拿出《家庭經濟困難調查表》的困難學生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資助。如此也令一些學生產生了畸形想法,認為這些資助無異于“天上掉餡餅”[4]。他們心安理得的接受資助,而自身卻淡薄了感恩之心。其次,學校批準學生貸款,解決貧困生學費問題,學生學成畢業后卻出現了讓學校以及銀行措手不及的情況,有一部分因享受助學貸款而順利完成學業的學生,畢業后不按時還款,甚至惡意拖延,引發了熱議的大學生信用危機。此外,還有貧困生“攀比”貧困,造假材料,甚至有刻意偽裝自己以博得更高額度資助的極端案例等。高校貧困生中出現的這些問題,有資助體系的原因,也有德育教育缺失的問題。
現今,高校學生申請助學金的人數多,出現爭“貧窮”,裝“困難”的現象,這給貧困認定和審核細化帶來相當大的難度。學校老師人數有限,要實地考察家訪每一個申請者的真實情況是不太可能實現。審核的不嚴格造成了學生弄虛作假,偽裝貧困爭取助學金的現象,同時也導致貧困資助不公平,不到位的情況。
目前在高校的助學貸款審批中心,學校出于為學子求學之路少設障礙,多鋪平路的態度,在助學貸款審批過程中存在得過且過,盡力放行的工作方法。如此一來,無心中增加了壞賬的風險。我國的信用評價制度體系尚未完善,更沒有在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做硬性規定,僅僅還是依靠學生的個人意愿或是素質高下來自我約束,可操作性較低,組織或是個人對他人以此為約束的執行力遠遠不足。
現今,學生誠信缺失,道德滑坡。急躁浮夸的心態在大批學生中間傳染蔓延。他們不再以誠實守信為榮,不再以尊重他人為榮,不再以受人滴水恩定當涌泉報為榮。逐漸染上了誠信缺失,道德滑坡的“軟骨病”。資助不僅要解決貧困生的溫飽問題,更重要的是要結合資助來教育學生。
首先應逐步建立信息化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與學生所在社區街道或者中學聯網共享信息,以獲取學生的實際情況,客觀公平的做出評價判定。如此,可以防止那些家庭經濟情況不合標準,個人“造假”的情況。以真實數據說話,可以資助那些真正需要資助的學生。
縱觀這些年的助學貸款資金回籠歷程,不難發現,大部分學生誠實守信,能夠自覺按時還款,但對于那部分誠信缺失,道德滑坡的“軟骨病”學生,必須要有約束他們的操作性強的制度為高校資助體系保駕護航。時下,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的信用報告體系應在高校中大力普及,讓學生對個人信用報告有深刻的認識,像關注自己的學籍,關注自己的成績單,關注自己的銀行卡余額一樣無時無刻不關注自己的信用報告,在全員素質不能普遍達標的情況下,要用制度這柄利劍去刺穿麻木,喚醒這部分學生心中逐漸淡化的誠實守信意識。為這些學生補充“誠信之鈣”。
誠信關乎社會情感,民族大義。誠信問題是全社會的大問題,應在全社會各個角落大力倡導。就學生而言,必須讓每一名學生從踏入校門那一天起,通過主題班會,辯論會,講座等多種形式讓他們無時無刻不感受到誠信的重要性,要讓誠信之風像呼吸一樣不可或缺。德者,才之帥也。德育要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擺在突出位置,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作用。要創新教育方式方法,通過現代網絡媒體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中讓學生養成優良的品德。
在學生資助工作中,高校應加強注重對學生進行精神層面的關心、教育和引導。創新資助方式方法,適時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培養貧困生的自強精神。可以開展自立自強先進個人評選,邀請自強的成功校友進行講座。并通過學校微信、微博、BBS等新型媒體宣傳,傳播正能量,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加強受獎助學生的感恩教育,可以組織受助學生參加公益服務活動。成立志愿者團隊或者利用學校已有的志愿者協會引導組織受資助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慈善活動和志愿服務。讓學生在資助下,自立自強的成長。在資助下,學會感恩回報,并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證明。
總之,在我國經濟情況越來越好的今天,依然會有一定比例的貧困學生,如何做好貧困學生的資助工作,讓學生健康成長,是一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課題。要結合資助與德育做好貧困生資助工作,以濟扶人,以濟育人。要不斷創新貧困資助的工作方式方法,讓需要資助的學生受到資助,并注重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
[1]吳要武,趙泉.高校擴招與大學畢業生就業[J].經濟研究,2010(9):93-108.
[2]劉春霞.關于高等院校貧困生工作的幾點思考[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5):84-85.
[3]范曉銳.構建以學生為本、以德育人的高校幫扶新體系[J].教育理論研究,2013(17):246-247.
[4]唐麗娜,王青耀.談德育注入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思考[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9):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