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鄭一
(浙江大學外事處,浙江 杭州310058)
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靈魂[1]。對大學精神的關注是社會發展教育體制改革的必然,是中外比較差距認識深化的結果,也是發展引領一流建設的需要。在全球化日益明顯的今天,特別是在高校的海外交流與合作中,大學精神對高校聲譽的建立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在交流與合作項目開展之初,特色鮮明的大學精神和優質的高校聲譽能夠吸引潛在合作伙伴;在項目開展過程中,有形及無形間展現的大學精神和高校聲譽有利于項目的有效開展;在項目開展結束后,整個項目又充分詮釋了大學精神并進一步樹立和傳播了高校聲譽。本文以高校海外交流與合作為切入點,研究大學精神的培育對高校聲譽的建立發揮的作用。
所謂大學精神,是指校園群體所表現出來的共同一致的意志態度、思想境界、價值觀念、理想追求。大學作為一個社會子系統,必然具備或應該具備共同的精神,具有相對于政治組織體制而言的獨立性,相對于意識形態而言的自由性,相對于組織化社會自我確認特性而言的批判性,相對于重視功利的社會習性而言的創造性與傳授知識的超脫性,相對于社會分工專門定勢而言的包容性。
大學精神之于大學,有價值導向功能、精神激勵功能、群體凝聚功能和社會輻射功能[2]。大學精神作為大學文化的核心,是對學校歷史傳統、精神品質、辦學理念、價值追求等精神文化內容的高度凝練和整合,是大學師生群體在價值認識的基礎上積淀成的深層心理結構和信念。大學精神最能夠反映一所大學的辦學理念、指導思想和精神追求,對大學師生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確立價值取向和追求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大學精神一旦形成,就能夠得到全校的認同,形成一種內在的感召力,使全校師生形成一股強大的凝聚力和強烈的歸屬感,就會對全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等行為起導向和規范作用。
在我國,盡管理論界和教育界都普遍認為高校聲譽非常重要,但是高校聲譽還是一個較新的概念。一直以來,對高校聲譽的界定模糊,研究文獻不足,尤其是對高校聲譽的相關研究相對匱乏[3]。本文在借鑒現有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基于認知主體視角,認為高校聲譽是高校與企事業單位、學生及家長、兄弟院校、學術界、政府和新聞界等公眾在社會交往中自然形成的知名度與美譽度,是一個由認知和情感構成的態度結構。
由于高校聲譽并非是某項特征單獨作用的結果,形成要素的綜合性可以使高校將各種特征發揮綜合協同作用從而產生的溢出效應,并使高校聲譽與其利益相關者之間相互影響,進而限制和控制高校聲譽管理。高校聲譽在很大程度上會受高校身份識別、品牌、形象和信譽等概念的影響,但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較長時間的培育和維護來積累。
高校在教學服務、財務狀況、市場表現、競爭表現、工作環境和管理創新以及社會責任等特征的感知驅動要素,會顯著影響高校認知主體對高校的理性認識[2]。高校聲譽的建立,不僅需要通過印刷宣傳媒介、電子宣傳媒介和網絡宣傳媒介等途徑來實現的,更加需要通過人際傳播媒介這一無形卻有力的方式來實現[4]。
在高校開展海外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大學精神對于其高校聲譽的作用是隱含的,卻又是極其重要不可或缺的。在海外交流與合作項目的全過程中,項目的內、外部行為主體,即學生及家長、教職員工、企事業單位、兄弟院校、管理機構、學術界、政府和新聞界等所有關聯者[3],會通過辦學理念、師資水平、校園文化、學校環境等各方面的感知,并對高校有所評價。而這些感知,其實質就是對精髓的、有而不在的大學精神的感知。
高校海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過了解、互相理解,通過學習、合作共贏。交流的過程,也是提升自我、尋求新發展的過程。高校聲譽不僅體現了高校自身的競爭能力與認可度,同時能提供各高校未來發展的相關信息。
在高校的海外交流與合作中,大學精神是高校聲譽評價的基石。有了大學精神的指引,才能不遺余力地為探求真理、服務社會而努力,這也是大學持續發展的動力。
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時期,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大學精神塑造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學校,一個有著獨特精神內核的大學,才能走得更高、更遠。同時,我們也要緊緊把握高校海外交流與合作這一高校聲譽評價途徑,依托大學精神,發揚大學精神,發展大學精神!
[1]王勤,韓艷.一流大學與大學精神[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1):137-142.
[2]張俊.當代中國大學精神建設的思考[D].中南民族大學,2007.
[3]段婕.高校聲譽評價構成要素與驅動要素測度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3(7):30-38.
[4]賀尊.論大學精神與大學品牌[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