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海哲
(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在以往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學校更加注重對學生們體育活動興趣的培養,目前很多高校中也都開設了不同種類的體育項目,特別是在體育多元化發展的過程中,高職院校不僅要重視對學生們體育興趣的培養,同時也要積極的與現代運動訓練結合在一起,把握好體育發展的整體趨勢,讓高校的課堂教學更好的適應當代體育的發展,這也是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基本要求。而當代體育運動訓練發展趨勢也是我們必須要考慮和研究的重點內容。
體育競技的發展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而逐漸衍生而來,特別是在當前環境下,體育競技活動要更加注重人本主義的基本要求,這也是時代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而在以往的體育運動訓練中,存在著背離人本精神的文化后果和社會后果,這也對體育事業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進行體育運動訓練過程中,人們往往只重視運動成績,在訓練過程中為了更好的提高體育成績,往往從生物學的角度來對人體的潛能進行挖掘,這樣就讓體育運動員過多的承受身體壓力,很多運動員往往都是帶傷立場,一些人甚至還會落下終身殘疾,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出,體育運動訓練如果不注重人本主義的基本要求,那么不僅達不到純粹競技的目的,相反還會起到一定的反作用,這也是我們必須要重點考慮的內容。而在當前社會環境下,對于體育運動員的訓練培養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運動員才是體育運動的核心,體育運動員的培養不僅是體育競技的一個重要部分,同時要以體育運動員為基本核心來加強對體育運動員的人文關懷,讓體育運動員能夠在一個積極的環境下健康發展,從而實現他們在身體、精神以及情感上的統一。所以在進行體育訓練的過程中,要采用不損害體育運動員身體、精神健康的方式來適當的進行訓練,其中訓練的方法要掌握好尺度,并且每個環節和步驟都要體現出對運動員的人文關懷,這對于提高體育事業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體育運動訓練發展的必然趨勢。
北京2008年奧運會提出了“人文奧運”,從人本的角度來理解其深層次的含義就是“以人為本”,而作為我國當前的運動訓練發展方向更要與其相契合,才真正實現“人文奧運”,成功地舉辦了一次有中國特色的奧運盛會。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運動訓練的發展依賴著科技的進步。決策科學、人文社會科學、信息科學、醫學、計算機科學及高新材料等都在競技體育領域發揮著各自的影響和作用。作為運動訓練活動的直接任務,即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提高,都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現代科技的幫助與支持。眾多的高科技在運動訓練領域的廣泛應用大大地縮短了訓練目標與現實的距離。正如美國奧委會運動醫學主席迪斯特所說:“一旦把運動與科學結合起來,就會取得進步。”在運動訓練全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即運動員狀態診斷、訓練目標的建立、訓練計劃的制定、訓練活動的組織實施、訓練效果的檢查評定、直至訓練目標的最終實現,無一不廣泛地應用著現代科技的成果,使當代運動訓練更加地信息化、系統化、現代化。
當代運動訓練周期調控的主旋律體現出一種“模糊”的顯著特征。這里的“模糊”的含義是指訓練周期的化分不再像以往那么嚴格。傳統的周期安排一般都是單周期、雙周期或三周期。而現在呈現出多周期,甚至沒有明顯的周期劃分。這與當代競技運動的職業化、商業化所導致的競技體育比賽日益增多有直接關系的,尤其在各種職業聯賽賽季中表現的尤為突出。例如:NBA聯賽每支球隊一周至少有三場比賽,有時三天就要打兩場比賽(背靠背),運動員從競技水平上看在比賽和訓練時沒有太大的差別,呈現“以賽代練、賽練結合”的局面。我們常說競技比賽是運動訓練成果的檢驗,參加賽獲得成功是運動員最直接的目標,而就我國大多數運動員而言,比賽次數還是明顯偏少。所以,必須加快訓練周期的節奏,以適應當代競技運動發展的需要。
運動訓練的主要目的是在競賽中奪取優異的運動成績,“奪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制勝”的過程。而要制勝,就必須遵循制勝規律。所謂制勝規律,是指在競賽規則的限定內,教練員、運動員在競賽中戰勝對手、爭取優異運動成績所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對運動項目制勝規律的再認識對提高運動成績致關重要,我們應從項目本身出發,跳出原有的理論框架的束縛,揭示其更深層次的規律,從而分清楚決定項目發展的主要矛盾,明確運動訓練的努力方向。例如:我國乒乓球隊之所以能夠屹立在世界乒乓球的顛峰,就是因為對乒乓球運動制勝規律準確的把握。早期的“快、轉、狠、準、變”,當今的“速度、力量、旋轉”始終站在乒乓球運動發展方向的最前沿。
運動技戰術的創新與發展是提高運動成績的最有利的突破口。技戰術的創新與發展可以直接提高運動成績,制約現有的技戰術,而且能更大限度發揮人體潛能。由于教練員、運動員及科研人員的積極探索,運動技戰術也不斷地得到創新和發展。例如:NBA中高大前鋒凱文·加內特,拉希德·華萊士等看家本領“單手高手直臂跳投”技術。這種新的投籃技術的特點是運動員出手時的肩關節角度達到170度,前臂與大臂之間的夾角也達到130度以上,整個上肢近乎拉直,以至于出手點非常之高。再加上高大前鋒自身的身高優勢,使防守隊員很難封蓋,是犀利的得分武器。雖然這種技術在籃下中近距離殺傷力極強,但是由于該技術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及我國教練員、運動員對該項技術原理和方法認識不夠,使我國高大前鋒運動員采用這種技術的很少,導致我國籃球界在籃下4~5米范圍內形成投籃得分相對薄弱的區域。
又如:在NBA一度盛行的一種戰術稱為“流動進攻戰術”,這種戰術的特點是全隊隊員全攻全守,前仆后繼,快速流暢,如同行云流水。但前提是全隊隊員必須具備極佳的體能,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中鋒,只是以具有良好跑跳能力的大前鋒來替代中鋒,在速度上有突出的優勢,從而保證本隊實施“流動進攻戰術”。這種戰術代表了當代世界籃球高速、兇狠、強悍的發展方向,并進一步完善了當代籃球戰術體系。
[1]田麥久,等.運動訓練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2).
[2]宋繼新.競技運動學[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2).
[3]毛永,張學森.現代運動訓練的新趨勢[J].山東體育科技,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