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蘇 晶
(山東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山東 淄博 255049)
2009年國家教育部決定實施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1]。2010年6月項目啟動,教育部選擇全國各層次共61所大學作為試點院校,探討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方案及實施細則。山東理工大學作為首批試點的10所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之一,選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為試點專業。針對計算機專業學生普遍存在的實踐技能不滿足行業企業需求等問題,從計算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入手,結合多年來“定制式培養”、“校企合作”的專業改革經驗,先后從課程群整合優化、實踐教學模式改革、評價體系改革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實踐。
“卓越計劃”作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其主要目標是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2]。“卓越計劃”是推進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促進高等工程教育質量全面提升的重要舉措。它在人才培養結構、人才培養質量、教育教學特別是高等工程教育方面提出了變革要求。
全面落實國家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三大戰略。樹立高等教育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觀念,樹立工程教育服務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的觀念,改革和提高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質量。不同類型和層次的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上肩負不同的使命和責任,要“分類實施、形式多樣、追求卓越”。創立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改革教學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工程能力。
制定專職教師到企業工作的制度。安排教師到企業工作或輪訓,參與企業實際工程項目或研發項目,更新工程知識、掌握新的實踐技能、提高工程實踐能力、豐富工程實踐經驗。
制定從企業聘請兼職教師的制度。聘請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和卓越工程能力的企業工程領域專家和高層管理人員作為兼職教師,承擔實踐性強的專業課教學任務及開設工程專題報告,并負責企業階段學生的培養和考核。
通過這兩項舉措,使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優勢互補,盡快滿足當前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需要。改革工科教師的評聘和考核制度,以滿足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教師隊伍建設的需要。
要按照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的要求培訓卓越工程師,參與高校要制定好試點專業的學校標準,重新構建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重視企業培訓方案的制定與實施,注重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為我國工程教育人才的國際化做出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嚴峻的問題。2014年11月教育部發布首份《中國工程教育質量報告(2013年度)》。報告統計截至2013年,我國普通高校工科畢業生數達到287.7萬,本科工科在校生數達到495.3萬人,本科工科專業布點數達到15733個。我國的工程教育總規模居世界第一。調查統計用人單位表示工科畢業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需要加強。畢業生動手能力不強、與行業發展脫節、創新不足等問題,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對計算機專業來說,知識結構單一、實踐能力不足、工程能力差、創新能力不足是當前畢業生的普遍的現狀。現就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做出如下分析:
IT企業為了降低用人成本和加快項目進度,希望招聘到的學生專業基礎扎實,精通一到兩門主流開發語言,有工程經驗,可直接上崗工作[3]。而受傳統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的影響,我國高等院校一直以培養“科學型”人才為目標,強調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和完整性,相對輕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更加忽視實踐中的工程性要求。所教出的學生重理論、輕實踐。實踐不足致使學“難”致用。學生畢業后也就不能很快入手企業實際工作。
我國高校專業主要是按學科劃分,課程體系受專業所限,呈現較強的剛性和高度的單一性,復合型和多樣性欠缺。課程覆蓋學科較多,但內容間銜接無力。專業課程結構設置存在不合理,專業知識與工程實踐應用契合度不高。又受傳統考評機制的制約,學生選擇空間有限,限制了學生的發展。
受“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觀念的制約,高校在培養方案設置中,理論課時比重大,實踐環節課時比重小。實踐效果不理想,且工程性元素缺失。
高校實驗項目通常緊緊圍繞某些理論知識展開,課程內的實驗項目連接性差,學生對所學難以形成全局觀念。課程間實驗內容銜接不力,學生難以感受到課程間知識的銜接和貫通。且在實驗項目的開設上,驗證型項目多,應用及創新型少。使得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無從下手。
實踐環節中的課程設計缺少統一規劃,重點缺失。往往導致學生在不斷重復以前的工作,沒有創新也沒有提高。再者,以實驗報告為主的考核方式,對學生工作情況反映不到位。而且師資投入有限,學生實踐過程中不能得到很好的指導和反饋,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這些問題會反復出現在不同的實踐環節中,對學生實踐能力提高產生阻礙。
除此之外,高校實踐內容缺少實際應用場景,評價標準與實際生產標準相去甚遠。學校實踐環節往往模擬企業的開發形式,卻不具備企業開發的軟硬件環境,學校實踐環境較差,軟硬件配套與企業開發差距較大,技術更新慢,教師欠缺實際開發經驗,對學生實踐環節的指導脫離行業企業要求。實踐項目沒有用戶,缺少實際開發下的真正體驗,也缺少實際的驗證和評價標準。學生無法感受所學專業的實際工程意義和價值。
高校工科教師隊伍的質量決定著能否培育出優秀的工程人才。目前高校對工科教師的評聘標準與工程學科的要求背離。在這種與理科教師毫無二致的聘任、考核、評價制度下,教師重視工程理論掌握、缺乏工程實踐經歷;重視科研、輕視教學,尤其是本科教學;重視學術論文發表,輕視工程能力提高,忽視工程實踐經歷的積累[4]。這樣的現狀,嚴重的影響了工科教師工程能力的提升,也勢必影響工程教育的質量。
遵循“卓越計劃”的示范和引導,結合地方院校實際情況,計算機專業工程實踐教學體系應該以工程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學生就業為導向,讓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始終貫穿整個人才培養過程。工程實踐教學體系的具體研究內容涵蓋實驗室和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有效的校企合作培養機制的建立,漸進式、與企業融合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并實施以及實踐教學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等方面。
強化學生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是“卓越計劃”的目標之一。高等學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心要放在提高學生的能力上。能力來源于實踐,實踐啟動創新。各種實踐環節的有效設置和開展顯得尤其重要。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探索能夠切實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措施。
要完成這一目標,高校應該加強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提供優質實踐環境。建立實踐教學資源庫,與合作企業共同努力,將實際系統精簡后作為實踐項目。案例開設前要進行縱橫雙向剖析,橫向與專業課程結合,縱向貫穿項目開發過程。從內容及過程兩個方面,對實踐嚴格把關,切實做到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并在實踐中尋找創新啟發點,鼓勵學生思考新的解決方案,提高創新能力。
高素質的工程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是“卓越計劃”成功實施的保障。卓越工程師培養要求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面,豐富的工程實踐經歷和卓越的工程教育教學能力。計算機技術發展迅速,專業知識和能力需求更新速度快,要求計算機專業教師的專業知識要不斷更新,工程實踐能力要跟上企業的腳步。
高校要為在職教師提供工程設計開發能力、工程技術創新能力的培訓,為他們提供充足的行業企業的實踐機會。同時制定配套的教師考核機制,提升教師參與企業實踐的積極性。為了彌補實踐教學隊伍實踐能力的不足且短期內提升效果不明顯的情況,盡快引進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歷的高層次研究人員和企業高層次人員作為專兼職教師,讓他們在實踐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在職教師完成企業實踐后,逐漸參與實踐教學,最終達到專兼職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完成校內實踐的目標。
從近幾年就業情況來看,畢業生走出校門進入培訓機構進行專業技能訓練成為常態。而企業也更青睞參加過培訓的學生。這說明高校實踐教育的能力產出與現代IT企業需求不能順利對接,這與高校在實踐教育上的工程化缺失存在很大關系。
高校要設置有彈性的、立足實踐的、面向職業的培養體系,將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能力結構定位于“專業理論+專業基本素質+專項技能”。改變工程實踐教育中高校的主導的地位,實現校企合作聯合培養的新機制[5-6]。由企業參與制定工程實踐標準,吸收企業項目作為案例和實踐內容,采用企業規范和流程指導工程實踐過程,進一步發揮校企合作優勢,減少人才供需的斷層。
高??梢蕴剿鹘⑵髽I課堂,安排學生到企業參觀,有條件的可提供半年到一年的企業學習和頂崗實習機會。讓學生現場體驗或直接參與企業產品開發過程,磨礪實踐技能,積累實踐經驗。同時考慮建立良好的校企聯動機制,實現從教師隊伍到教學知識和工程實踐的級聯更新。
傳統的使用“實驗報告+答辯”進行考核的方式存在諸多弊端。在新的工程實踐教學體系中,要采取到位的考核辦法與監督管理辦法。新的考核辦法要既能夠評價實踐結果,又能夠監管實踐過程。通過結果評價肯定學生的工作同時,又能及時發現和反饋實踐過程中的問題,以采取合適的應對措施。
將符合工程化要求的評價體系作為實踐教學資源庫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確立符合工程化要求的過程評價細則,和符合工程性產品標準的成果產品考核標準。通過實踐,將評價標準內化為學生的行為準則。建立有效的獎懲制度,使用項目獎勵、推薦就業等手段調動學生參與實踐環節的積極性,轉被動接受為主動要求,提升實踐效果。
“卓越計劃”是國家對工程教育改革和人才發展戰略的重大改革項目?!白咧袊厣滦凸I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人才強國”等重大戰略部署的實施,需要培養能夠適應和支撐產業發展,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程人才。這對高等工程教育提出迫切的改革要求。各高校也在不斷的探索滿足工業化發展需要,提高在校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各項舉措和實施辦法。在學校實施“卓越計劃”的這4年,實踐教學體系初具規模,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在工程能力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步和發展。工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及時發現和解決構建過程中存在和出現的問題,不斷的探索更有效的措施,使得工程實踐教學體系持續更新發展,永葆旺盛生命力,為社會和現代企業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啟動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EB/OL].2010.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1006/89996.html
[2]林健.談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引發的若干變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0(17):30-32.
[3]衛帝佐.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出國與就業,2011(10):42-43.
[4]林健.勝任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工科教師隊伍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1):1-14.
[5]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7-23.
[6]蔡靜.校企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進展研究——對部分試點高校網絡調研綜述[J].高校教育管理,2012,6(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