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周春宏
(塔里木大學圖書館,新疆 阿拉爾 843300)
新媒體一般有狹義和廣義兩種說法,狹義新媒體僅指區別于傳統媒體的新型傳媒,主要包括被稱為第四媒體的互聯網(以電腦為終端的計算機信息網絡)和第五媒體的移動網絡以智能手機等移動通信工具為終端。有專家曾經預測到2020年,數字出版銷售額將占圖書出版市場總額的50%以上 (由于數字化的發展往往呈現出指數型增長態勢,一旦跨過50%這個臨界點,數字出版的發展將越來越快,《中國報業》2011年第7期載文稱,以互聯網、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在整個傳媒市場中占得的市場份額達到41%(10%+31%),己經大大超過報紙(13%)、廣播(2%)、電視(13%)的總和(28%)。一個以紙質型資源和紙面閱讀為主的時代終將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以數字型資源和數字閱讀為主的全媒體時代,所以我們要加快技術更新,實現圖書館轉型。
新媒體分流圖書館的傳統用戶,改變圖書館與受眾之間的傳播格局。新媒體環境下,圖書館的用戶再不是以前那種一手圖書一手報刊的角色了,移動閱讀設備的普及使用戶隨時隨地都可以在線閱讀或下載電子書刊,不受圖書館開放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同時電信網,廣電網和互聯網的“三網融合一”不僅給用戶創造了無縫閱讀環境,也給用戶提供了自助獲取信息的便捷通道,目前移動互聯網正處于迅猛發展階段,根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14中國手機應用市場年度報告》顯示,截止2014年12月底,中國手機用戶數達到12.83億較上一年增長2.8%,移動電話用戶普及率達94.5部/百人。4G用戶發展首次超3G用戶。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首次超越臺式電腦用戶,達到8.88億;微博用戶達到2.55億,2014年上半年竟增長了108.9%。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更多網民可以利用碎片化時一間且不受場地限制閱讀新聞。2014年中國手機網民年齡分布方面,15-29歲網民數量已占總網民數的65%以上,手機網民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手機網民整體偏年輕化,而這一比例在高校就更高了,很多大學新生剛進入學校就配備了筆記本和智能手機或平板。據筆者觀察現在進入圖書館的學生中有手機的幾乎是100%,其中使用智能機的占到90%以上,我校地處新疆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同學大多數都精通漢語越來越多的民族學生、教師習慣于通過手機刷微博、微信或用筆記本、平板電腦在網上百度查詢他所要的信息而非到圖書館來獲取信息。由于互聯網的沖擊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圖書館的依賴已經大不如前。圖書館在高校中的支柱地位也受到極大沖擊。有資料統計全國高校圖書館的借閱量都在不同程度的下滑。筆者統計了我館近三年的紙質圖書借閱量正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下滑,而我館的電子資源閱覽和下載量卻在逐年上升。圖書館尋求拓展新的服務領域成為必要,加上近幾年移動通信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技術開始滲透到數字圖書館領域,手機圖書館應運而生。隨著手機增值業務和終端功能的不斷拓展,手機逐漸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之后的“第五媒體”。目前的智能手機像個人電腦一樣,具有獨立的操作系統,可以由用戶自行安裝軟件、游戲等第三方服務商提供的程序。智能手機具有完整的操作系統,如Android、windows phone,iPhoneios等,這些操作系統雖然不及微軟的Windows系統強大,但通過安裝軟件,可以播放網絡視頻資源、識別各種電子文獻的格式。使手機能夠像計算機一樣實現檢索、下載和瀏覽電子文獻資源。其中主要包括我校現有的數字資源有電子圖書、電子期刊、學位論文、中外文電子數據庫如讀秀、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超星數字資源、新東方英語多媒體教學、銀符考試題庫等。據筆者統計我校圖書館每年光購買數字電子文獻資源花費都在百萬元以上。而隨著各種移動終端閱讀應用程序的推出,如網易讀書、熊貓看書、安卓讀書,使的閱讀體驗在不斷改善,讀者通過手機下載和閱讀都更加快捷方便。就拿PDF文件來說,目前大部分的安卓智能手機都可以安裝專用的PDF軟件,手機用戶可以直接下載PDF文件后進行閱讀,讀者在如中國知網上下載各類學術論文就不需要再經過復雜的文本格式的轉換。
長期以來實體圖書館之所以吸引用戶,是因為其豐富的館藏和良好的服務,但隨著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新媒體不斷出現,信息資源的社會配置進一步離)傳播格局被顛覆,而呈現“多點”(媒體+受眾)對“多點”(受眾)的新格局。新媒介的散化,信息的獲取和采集更加開放和便捷。因此數字新媒體移動平臺和互動平臺的建設就尤為重要了,數字圖書館如果不通過移動來提供服務,將是沒有前途的我們國家移動產業的構成,主要包括內容,平臺,終端,三者缺一不可(有了布局和架構,光有移動終端是不行的,它必須要有平臺,在平臺上提供服務(比如開展移動通知、移動查詢、移動閱讀、移動視頻、網絡博客等服務新媒體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它的交互性,特別是微博問世后,中國大地上很難找到“被信息遺忘的角落”;信息的傳播呈現多維、立體、交叉、全景的特點,且一天 24小時一全覆蓋;傳統的“一點”(媒體)對“多點”(受眾發展為圖書館構建實時交流平臺提供了可能性(高校可以開設學術微博,通過學校導師與學生的交互、學生與學生的交互、學生與導師的交互、導師與文獻資源的交互、學生與文獻資源的交互等,來整合圖書館特有的文獻資源與人的關系網絡,讓每個個體創造和掌握自己的信息,為用戶找到他所需要的資源數據,或者為資源數據尋找潛在讀者(移動圖書館是未來圖書館或者數字圖書館提供服務的最普遍的’必然的形式。
現如今隨著4G網絡推開,網速會更快,資費也會更便宜。此外,目前大多數公共場所都提供了免費的WIFI服務,如機場候機樓,銀行,賓館等。WiFi是人類最成功的無線技術,目前全球幾十億終端在連接。譬如,佳能、索尼相機已經帶上WiFi。未來是一個無線的世界,無線將取代有線。目前三大電信運營商都在各高校人員密集的場所如教學樓,宿舍,餐廳,圖書館等地都架設了WiFi信號發射點,收費比3G上網便宜很多,如中國移動WiFi覆蓋的校園里,學生只需要20元就可包月,吃一個漢堡的錢就可以使用一個月的WiFi,這在全球找不到第二家。圖書館自己也可以提供免費的WiFi服務使讀者只要帶著智能手機,平板或筆記本電腦在圖書館就可以免費上網了。
進入21世紀,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手機上網將變得越來越普及,移動互聯網技術使得圖書館行業和其它信息服務行業的界線日益模糊,這對圖書館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力。圖書館要在信息情報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立于不敗之地,必然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拓展新的服務領域和服務方式。因此,一方面,我們應該加大手機圖書館的資源建設,特別是特色資源建設,如多媒體資源建設,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加強培養讀者使用手機圖書館服務需求和習慣,通過正確的引導,使學習者積極使用手機圖書館,進而達到培養移動學習者的目的。
[1]趙滿華,紀超.圖書館多媒體閱覽室服務功能的深度開發[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0,9(2):49-50.
[2]方堅新.時期高校圖書館多媒體閱覽室的生存與發展探討[J].福建電腦,2011,11(25):70-71.
[3]黃志景.3G時代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的新契機[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