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興風
(海原縣高崖學區草場小學,寧夏 海原 755200)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的推動了教育教學的變革,如何把信息技術用于數學教學,開闊學生眼界,增長學生見識,有效的組織教學活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需要我們各位數學教師去思考探索。筆者認為,課前巧妙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使聲、色、形、動、靜發生交替變化,向學生展現具體、形象、直觀、聲畫并茂的視屏材料,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是有效的課堂導入法。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有一句名言:“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的思維火花,好象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把枯燥無味的傳統授課方式轉變為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新知呢?我們利用信息技術網絡資源優勢就可以解決這一難題,近而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有效結合。一堂新課的導入是很重要的,導入的好差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是否全身心的投入了這節課,對書本內容理解的程度。因此我們可以利用豐富的信息技術資源,從不同的角度創設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的情趣;從而為導入新課,獲得良好效果做好鋪墊。如在講授直線與平面的位置關系時,利用網上的一些信息資源收集一些與地面垂直的物體圖片,并選擇一幅在沙漠升起狼煙的圖片并要求學生用數學知識解釋“大漠孤煙直”這句詩的含義;通過視覺圖片來導入新課;又如在進行乘方導如入時通過圖象這種視覺所產生的誤差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對于某個新知識,學生接觸最頻繁卻又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此時,可以充分借助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和生活經驗,采取課件展示談話導入的方式導入新課。比如教學“圓的認識”,可這樣談話來導入:(師)同學們通過幾年的學習與生活,接觸到很多平面圖形,下面就請大家來交流交流,介紹一下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或幾種平面圖形。(組織學生交流,學生說到一種,教師就用多媒體展示在屏幕上)。待時機成熟,再借助課件展示立即揭題:以前學過的三角形、梯形等是平面上的直線圖形,同學們知道它們都是由線段圍成的,而這節課讓我們來研究平面上的另一種曲線圖形(隨即出示課題)。這樣一來,讓學生對以前的認知進行了有效重建,促進了視、聽、想、說結合,激發了學習興趣。
動手操作符合小學生好動的特點,可吸引小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有意義的教學活動中來。“實踐是創新的源泉”,學生具有活動實踐的天性和創造成功的欲望,教師應該大膽放手讓學生“多動”,盡量讓他們在“做中想,想中學”,親身經歷各種探索活動。在充分準備的前提下,教師精心組織學生憑借已有知識,借助課件的引領來操作學具導入新課。例如教學“認識等腰三角形”時,可組織學生小組活動進行實踐操作(測量幾種不同三角形的每條邊,并做好記錄),盡量讓學生自己去討論與發現各自測量的結果有什么特點教師便因勢利導,逐步引入新課,同時還起到變抽象為直觀和化難為易的具體作用。又比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采用多媒體創設一種動畫情景,滲透“割補法”將其轉變成學生熟悉的長方形,進而導入新課,引導學生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玩耍和娛樂是孩子開發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愛做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將游戲有機地運用于課堂教學,利用游戲的無意注意的特性,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化難為易和減輕學生的負擔,也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比如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在課前可設計機人互動用“湊十法”找朋友的游戲,組織學生和多媒體課件進行直面游戲。從而讓孩子們在游戲中自由交流、自由活動、自由表達,所帶來的會是興趣、歡樂和自由,并營造了學習氛圍和突破了教學難點。
抓住學生好奇、好勝、好動的特點,教師可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動畫片,在課前展播情境故事,以生動、風趣的語言和飽滿的激情描繪出一個生動、曲折的情景,充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欲。如教學 “分數的基本性質”,可設計 “唐僧分餅的動畫故事”:“……貪吃的豬八戒搶著說要吃這個餅的,孫悟空說要吃這個餅的,沙僧說要吃這個餅的。同學們可知道誰吃的餅最多?”面對掀起激烈爭議的浪潮,教師趁熱打鐵,靈活引導,逐步導入新課。
《標準》中提到:盡量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通過媒體演示,能在課堂上讓學生上臺實際表演,更為學生探索數學模型創設了貼近生活的情景,將單純的符號、繁瑣的公式、抽象的原理形象具體直觀化。比如教學“相遇問題”時,教師可先抽學生談談自己對“兩地”、“相向”、“同時”、“相遇”等術語的理解,然后有效利用媒體進行具體的演示,最后再讓學生上臺實際表演。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去觀察思考理解分析,導入新課就顯得非常輕松自然了。
信息技術下的數學教學能夠使復雜化為簡單,使難變易,使抽象化具體;生動直觀的將教學信息展現給學生,讓他們輕松愉快的接受知識信息,從而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擴大了學生知識面。因此我們數學教師要在多媒體教學中把握好“適時、適量”的尺度,爭取使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親密合作達到最好效果。
[1]殷智新,主編.初中教學研究[J],2005,3.
[2]黎大致,主編.現代教育技術[M].南京大學出版社.
[3]戴正南,主編.教育技術學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
[4]教育部制定.數學新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5]李建才,主編.初中數學教材教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6]李士琦,李俊主,編.數學教育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