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斌
(古田縣統計局城調隊,福建 古田 352200)
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是古田縣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競爭力重要途徑和迫切任務。通過分析古田縣近五年來產業結構變化和當前產業結構中存在的問題,探尋今后如何調整產業結構做出一些分析與思考,為古田縣跨越發展提供良好的產業支撐,具有重要的意義。
2008-2012年,五年來古田縣經濟總量保持了快速、健康的發展態勢,GDP年均增長12.1%,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5.2%、18.4%和10.4%。三次產業結構基本保持“二三一”結構,但三次產業增長速度變化的不同導致了產業結構的明顯變化。三次產業結構由2007年的29.7:33.9:36.4轉變為2012年的28.5:38.3:33.2,其中一產比重下降了1.2個百分點,二產比重上升了4.4個百分點,三產比重下降了3.2個百分點。總體上看,古田縣三次產業變動特點是第一產業基本上在波動中呈下降趨勢,第二產業呈穩步上升趨勢,第三產業在波動中呈下降趨勢。
1.2.1 從第一產業看
五年來,古田縣一產結構基本沒有變化,還是以純農業為主,且純農業比重明顯繼續上升,林牧漁及其服務業比重仍然較低。2007年在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增加值中,農業占77.1%,林、牧、漁及其服務業分別占5.6%、5.7%、8.9%和2.7%;而到2012年,農業占78.4%,上升了1.3個百分點;林業占7.9%,上升了2.3%;牧業、漁業及其服務業分別占4.2%、7.4%和2.1%,分別下降了1.5、1.5和0.6個百分點。
1.2.2 從第二產業看
工業和建筑業基本上同步增長,工業占二產的比重基本上穩定在85%左右。五年來,規模以上工業結構向“輕工化”發展趨勢,輕工業從2007年的38.6%上升為2012年的50.1%;重工業由2007年的61.4%回落到2012年的49.9%。重點產業依然是以農副食品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制品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電力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醫藥制造業等為主,這七個行業占總產值比重明顯下降,從2007年的88.0%下降為2012年的76.9%,對全縣規模以上工業拉動作用逐步減弱。
1.2.3 從第三產業看
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占三產比重有所下降,而其它行業比重都有不同程度上升。2007年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占三產的比重分別為28.0%和16.7%,到2012年該比重分別下降了8.4和0.1個百分點,但仍然在第三產業中起重要支撐作用;隨著農業產業化、礦產資源開發步伐的推進,城鎮建設的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具有現代化產業結構的新興行業在逐步增長,在第三產業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房地產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在第三產業中比重比2007年分別上升 6.9%、4.4%、3.1%和0.9%。
由于歷史原因,古田縣處在山區,基礎設施建設緩慢,歷史欠賬較多,特別是交通網絡發展總體水平滯后,加上收入待遇低,工作和生活條件艱苦,造成優秀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科技力量薄弱,使其失去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有利條件。古田縣三次產業結構經過近幾年的調整雖有很大的發展和改善,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與全省、全市發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目前古田縣三次產業比重為28.5:38.3:33.2,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的合理性明顯不如全省、全市。在三次產業中,全省、全市增幅、比重最大的是第二次產業,但古田縣比重較小,比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低10個百分點左右;而全省、全市增幅、比重最小的是第一產業,但古田縣比重卻偏大,比全省、全市平均水平高10個百分點左右。因此古田縣第二次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和拉動力大大低于全省、全市水平,雖然第三次產業表現不俗,但終究一木難以成林,無力拉動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快速增長。
目前古田縣農林牧漁及服務業增加值比例為78.4:7.9:4.2:7.4:2.1,種植業仍占主導,其它產業發展比較緩慢。2012年,全縣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只有19家,實現產值1.97億元,帶動農戶41398戶,占鄉村戶數的36.5%;全縣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258家,注冊資金10.85億元,成員5480戶,僅占鄉村戶數的4.8%;土地流轉面積82968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0.7%。
工業是古田縣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產業,古田縣工業企業規模小,目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3家,比2007年增加58家,其中中型僅有4家,工業以資源開發型產業為主,電力、石材、鎢鉬礦等能源、原材料基礎產業和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初級加工業占比重依然過大。對經濟增長具有較大拉動作用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加工鏈條短且綜合利用程度低的原材料加工領域,產品缺乏競爭力,加上粗放經營和管理理念落后,致使產品利潤低,企業效益不佳。2012年,古田縣規模以上工業戶均產值近1億元,與全省戶均近2億元、全市戶均1.64億元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高技術產業占比低,全縣高技術產業企業2家,主要集中在醫藥制造業,實現工業產值2.7億元,僅占全縣規模工業比重的2.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5個百分點,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1個百分點;科技創新水平低,規模以上工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僅為0.03%,在全市各縣處于最低水平。
目前古田縣服務業仍以傳統的商業、交通運輸業為主,以電子信息等現代經營理念和組織形式而發展的各類現代服務業如信息服務、中介服務、電子商務、物業管理、交通倉儲物流業等發展不足,服務領域狹窄。當前的旅游業,仍然顯得發育不足,雖然古田縣不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提升旅游文化、提高服務水平,把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新的增長點來抓,但旅游業發展開發不夠,知名度還不高。2012年,古田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40.1%;而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只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4.7%、8.6%、7.8%和7.5%。
當前,古田縣正處于加快構建高質高效新產業的“六新大寧德”體系,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結合古田縣實際,加快經濟發展與實施扶貧開發緊密結合起來,與轉變發展方式緊密結合起來,發揮自身優勢,以增量推進產業結構優化,推動三次產業協調快速發展。
3.1.1 做大做強主導和特色產業
圍繞菌都建設,支持食用菌規模化工廠化生產,推廣珍稀菌類和代用料栽培,著力加強現代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建設。打造平湖立誠菇業、振茸菇業為龍頭的工廠化標準化食用菌產業生產集聚區,以古田縣中國食用菌市場交易中心為平臺,打造全國性食用菌交易集散中心和價格信息發布中心。推進水蜜桃、油柰、臍橙等千畝高優水果發展示范片建設,以城東雙山村千畝生態桃園、天坤臍橙生態果園為主打品牌的現代果業集聚區,實施“優果工程”,帶動規模化發展,全面提質增效。發展水產經濟,在平湖建設千畝以上、地方特色突出、實現產加銷一體化、具有較高漁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的現代漁業示范園區,科學開發利用古田翠屏湖和閩江流域古田段庫區水域資源,優化淡水養殖布局,推動古田縣由“淡水資源大縣”向“淡水經濟強縣”轉變。選擇優勢茶品種示范推廣,以卓洋五蘊茶業為龍頭的高山生態有機茶業示范區,大力發展高山名優茶園建設,加快標準化加工廠和茶文化莊園建設,做強做精茶產業。推進福建省古田農民創業園、卓洋鄉長灣千畝高優農業示范區和桃溪流域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
3.1.2 抓好龍頭帶動,著力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
加強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提升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水平。一要大力發展龍頭企業。要在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現代農業發展資金、山海協作貸款貼息、扶貧貸款貼息、新增固定資產投資補助、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申報方面,對龍頭企業給予傾斜,加大農業公共品牌培育力度,繼續落實品牌創建補助政策,注重現有農業品牌經營管理,把農業品牌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支持龍頭企業參與各類展會,不斷擴大現有農產品品牌知名度。二要規范和提升合作社發展。加快推進合作社規范化建設,著力培育一批發展實力強、產業基礎牢、管理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農民專業示范社,引導和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民”的發展模式,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參與省級農民創業園建設,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
3.2.1 加快優化工業發展環境
貫徹落實省、市及縣配套扶持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深入開展“送政策進企業”活動,對重點骨干企業實行“一企一策”扶持企業計劃,幫助企業用好用足政策。完善領導掛鉤聯系企業制度,搭建政銀企對接平臺,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為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加強用工服務與人才指導,解決好企業用工問題,營造良好的工業發展環境。
3.2.2 加快工業集中區建設步伐,促使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園區流動集中,推動工業集聚發展
城東食用菌集中區,重點發展食用菌精深加工,建設海西最大的食用菌加工基地;城西工業集中區,重點發展電子、機械制造、工藝品工業及服裝、食品加工業,建設成重要的輕工業基地;黃田庫區工業集中區,重點發展制藥、食品與竹木加工、精密鑄造、新興機械制造與加工業,建設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的主基地;大甲、杉洋工業集中區,利用臨城臨港優勢,主動承接港口城市和工業發達的浙江地區產業、資金轉移,借“路”生力。依托高速鐵路古田站和城關、鳳都、大橋等3個高速公路互通口,高起點、高標準謀劃發展場站、道口工業集中區。
3.2.3 加快新興產業崛起,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為重點的新興產業
引進新型動力電池產業,發展新能源汽車業;引進中海油清潔能源項目、閩東電力杉洋風電場開發項目,在大甲、泮洋、卓洋等高山草場開展測風工作,加快實現能源結構多元化;培育華泰廢機油再生產項目,打造中國生態縣品牌。培育海宏塑膠、PE給排水管材管件和飛得鴻涂料等新材料項目建設;培育古田新型酶制劑、惠爾康紅曲、恒春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名貴中草藥繁育等新生物產業項目。
3.2.4 加快傳統優勢產業提升
大力發展食用菌精深加工、平湖紅曲、古田老酒、食品加工、醫藥等傳統優勢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向品牌化、集約化發展。重點加強企業重組、技術改造與科技創新,研究開發傳統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提高創新和再創新能力,推進傳統產業向高端化發展、高新化邁進、高附加值延伸。
3.3.1 建設暢通便捷新交通
構建全面融入海西經濟區的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網絡,“二橫一縱”高速公路:京臺高速古田段、寧古高速、京臺高速古屏連接線;“二橫”鐵路:合福高速鐵路古田段、寧德至南平高速鐵路古田段;國省干線及交通運輸公路網:國道316線古田段和國道縱五線古田段晉級改造、省道橫三線古田段晉級改造,以縣道為重點的農村公路網和現代交通運輸網。實現綜合交通、城際交通、城鄉交通一體化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集疏運體系。
3.3.2 加強現代物流業
以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為主體的三級物流體系建設。加快建設食用菌商務平臺、農副產品冷鏈物流、農產品配送中心,改造提升一批鄉鎮農貿市場,積極扶持遠航藥業等配送業發展。培育和引進一批覆蓋范圍大、功能作用強的專業骨干物流企業,推進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構建現代物流基礎網絡。
3.3.3 提升特色旅游業
抓好翠屏湖、臨水宮兩大景區的提升,推動翠屏湖高頭嶺片區的規劃建設和臨水宮創建3A級旅游景區,合力把翠屏湖—臨水宮打造成為國內外有名的親水養生朝圣休閑的旅游地。注重文化與旅游的融合,深入挖掘陳靖姑文化、圓瑛文化、食用菌文化、庫區文化、畬族文化、祠堂文化、民俗文化等內涵,加快基礎設施與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和完善,豐富長線精品旅游市場,形成特色文化旅游精品。
3.3.4 完善金融保險業
加大金融機構“招商引資”力度,出臺相關優惠獎勵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到古田設立分支機構或營業網點,掛牌成立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大力發展金融中介服務業,為企業融資和金融業的發展提供配套服務。促進保險市場經營主體多元化,拓展適應民營經濟需要的特色保險產品,拓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保險服務體系。
3.3.5 繁榮房地產業
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壯大房地產產業,引進先進的開發理念和開發模式,與有實力、有豐富經驗的開發公司合作,擴展中心鄉鎮(鶴塘、平湖鎮等)房地產項目,建設“湖城一體”的綠色宜居新城和舊城改造項目,推進二手房和住房租賃市場,促進多層次住房消費。培育金融信貸、咨詢設計、建筑裝修、房屋交易、中介與物業管理等各類服務市場,提高房地產業科技含量,形成現代房地產產業發展體系。
3.3.6 培育信息和中介服務業
推進“數字古田”建設,加大信息資源和網絡資源整合力度,支持建設電子商務平臺和行業綜合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進一步完善準入制度,大力發展科技、勞動、法律、信息咨詢、會計審計、咨詢評估、廣告策劃等中介服務業,逐步建立健全門類齊全的中介服務體系。積極鼓勵社會力量發展中介服務業,加快培育發展城鄉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中介組織,充分發揮中介組織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