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菲
南京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江蘇南京 210029
進入21世紀之后,信息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互聯網社交軟件憑借著高新科技的支持,以自身實時性、交互性、傳播性等獨特特質吸引了大批受眾,它不僅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之中,更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模式。其中,作為在中國國內發(fā)展最為迅猛的社交軟件之一——微博就是典型的代表,它吸引了大批對于新事物擁有高漲好奇心的大學生用戶,也同時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2009年8月,微博這一社交媒介被正式引進國內,中國門戶網站新浪推出了“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隨后微博的發(fā)展一發(fā)不可收拾,截止到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的注冊用戶就達到了5.36億人,在這眾多的用戶中,年輕人成為了微博的主力軍。早在《2009年中國網民社交網絡應用研究報告》中就可以看到,年齡在20歲到29歲之間的用戶占到了整體用戶人數的52.6%,遠遠高出全國其他年齡段的網民比例。其中,學生與職場人士這兩大群體是中國社交網站用戶的主力軍,分別占到了50.3%,和31.1%的比例①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 2009年中國網民社交網絡應用研究報告[R].2009:15.。
而《2013中國大學生“微博”發(fā)展報告》②中科院心理所計算機網絡心理實驗室新浪微博數據中心、共青團北京市委會聯合發(fā)布. 2013中國大學生“微博”發(fā)展報告[R].2013:21.則對大學生這一用戶群體進行了更為詳細的調查和分析。
從大學生使用微博的人數來看,截止至2013年6月底,“微博”大學校園用戶人數已逾三千萬,他們的平均年齡為20.84歲,這也就意味著大學生的微博用戶主要集中在20歲上下,其中,大學生“微博”在大學三年級期間使用“微博”的人數尤為最多。
從大學生發(fā)布微博的內容來看,更新的微博中原創(chuàng)內容的比例占到了39.96%,微博中包含圖片的比重占到了13.93%,包含地理位置信息的微博占到3.31%。從這個數據結果可以得出,大學生用戶在微博平臺上的活躍程度較高,他們喜歡發(fā)布原創(chuàng)的內容,并且樂于通過分享圖片、地理位置等方式來展現自己的生活,同時與朋友、親人進行交流。
而從大學生微博用戶的“關注人數”和“粉絲數”來分析的話,大學生用戶的人均粉絲數為241.63,而人均關注的用戶數為717.88。從這個數據中我們可以得知,大學生用戶關注他人的數量要遠遠多于被他人關注的數量,一些例如名人、媒體、企業(yè)等微博賬號吸引了大學生用戶的大量關注,微博也正是以這種方式,為大學生用戶提供了海量的信息。
微博社交以如此高強度、高密度的方式滲透進了大學生的生活之中,它不僅改變了大學生們的生活方式,更為校園生活帶來了全新的變化。
1)校園微博文化日益形成。
如今,微博已經成為了大學生們日常使用頻率非常高的社交軟件,大學生們習慣于在微博上分享最新訊息,聯絡同學之間的感情,因此逐漸促成了“樂于分享,和諧文明”的校園微博文化的誕生。
具體說來,學生們能夠通過微博第一時間了解學校的最新公告通知,知曉校內開展的各種文體活動,從而根據自身情況和興趣愛好進行取舍。與此同時,這些活動的參與者也能夠在第一時間分享自己的感悟與心情,既對活動的內容進行了曝光和宣傳,更在潛移默化之中促進了校園文化的形成。
2)情緒表達日益順暢。
在利用在國際上被廣泛使用的“語言調查與詞匯統(tǒng)計”(Linguistic Inquiry and Word Count, LIWC)軟件對大學生微博內容所進行的調查中,其結果顯示大學生們經常在微博上發(fā)布情緒性的詞匯,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心情。而在情緒類的詞匯的使用過程中,積極情緒詞匯的頻率(3.38%)高于消極情緒詞匯的頻率(1.91%)①中科院心理所計算機網絡心理實驗室新浪微博數據中心、共青團北京市委會聯合發(fā)布. 2013中國大學生“微博”發(fā)展報告[R].2013:22.,這表明大學生的微博用戶更傾向于在微博發(fā)布積極情緒的信息。
這種情緒表達為大學生提供了情感的宣泄通道,緩解了他們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所積攢下來的壓力,與此同時,同學們之間的交流互動也更加增進了關心與友愛,從而促進了大學生們的心理健康與身心發(fā)展。
3)信息獲取日益便捷。
作為新型媒體的一種,微博本身就擁有著傳遞資訊的功能,這在一些企業(yè)、媒體的微博賬號上表現得更為充分——發(fā)布公司最新的招聘信息,傳達世界范圍內的時事新聞等等。微博的這些功能也就使其成為了大學生群體獲取信息的一種方式。
不僅如此,在微博上獲取信息還擁有著其他傳統(tǒng)媒介所無法匹及的優(yōu)勢。如傳統(tǒng)的雜志、報紙等媒體發(fā)布的周期較長,而且需要用戶付費才能獲得,而像電視一類的視頻類媒介則難以在校園內大量的普及,相對而言,多數以手機客戶端為載體的微博就具有了免費性、及時性、普遍性等優(yōu)點,而且它還能夠依靠“轉發(fā)”和“評論”等功能引入用戶的參與和互動。
因此,現今,伴隨著手機長大的大學生們多數會傾向于在微博上獲取信息,而這個途徑也反過來便利了他們的生活。
如上文所述,微博雖然為大學生們抒發(fā)情感、獲取信息、分享心情等提供了便利,但卻也存在著信息雜亂、虛假、難以受到控制等特點,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負面的影響,也為高校的安全穩(wěn)定工作的進行帶來了沖擊。
1)高校安全穩(wěn)定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的安全穩(wěn)定工作從來都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發(fā)布文件明確指出,要求全國范圍內的各個高校以會議的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緊緊圍繞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中心任務,以開展“安全發(fā)展學校”為載體,服務創(chuàng)建“安全發(fā)展城市”大局,進一步強化目標管理,夯實安全基礎,狠抓責任落實,加強綜合治理,深化宣傳教育,全面提高學校安全管理水平,全力促進校園和諧穩(wěn)定,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②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公報、說明(全文)——關于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3-11-18].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node2/n4/n6/u7ai173782_K4.html.。黨中央的政策顯示出了高校安全穩(wěn)定工作的重要性,表明了它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穩(wěn)定因素。
與此同時,高校的安全穩(wěn)定工作還是學生們身心健康的一種保障。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學習生活壓力的加大,大學生們的心理健康愈發(fā)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心理問題嚴重與情緒波動強烈的學生則容易成為高校的不穩(wěn)定因素,這種潛在的隱患更體現了安全穩(wěn)定工作的重要性——只有重視高校安全穩(wěn)定工作,通過多種途徑為學生們提供心理健康的輔導與服務,才能維持校園與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
2)高校安全穩(wěn)定工作的特殊性。
與此同時,互聯網時期的新型社交媒介也為高校的安全穩(wěn)定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使其具備了特殊性的嶄新特點。
具體說來,在以往,高校安全穩(wěn)定工作主要集中于校園內學生們的人身安全,學校要做到防止學生之間的吵架斗毆,從而維護校園生活的穩(wěn)定與和諧。但是,在信息化的新型社會中,安全穩(wěn)定工作拓展到了思想領域③黃建容,杜迪.微博對高校維穩(wěn)工作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1.——由于微博上充斥著大量的虛假與煽動性信息,極易引得年輕大學生的共鳴,引發(fā)混亂,這就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難題。這種難題還體現在,由學校所教授的價值觀念與思想品德不再是唯一的樣板,在互聯網的信息開放中,各種立場觀點撲面而來,吸引著學生們的注意,部分學生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受到動搖,政治上的認同危機逐漸凸顯,政治情感情緒化與非理性化的現象愈發(fā)突出,這些問題的出現都表明高校的安全穩(wěn)定工作急需更新換代。
針對安全穩(wěn)定工作中如上的這些問題,各個高校也紛紛推出應對的措施,努力從思想建設方面著手,通過多種途徑開展思想品德與政治教育,對于學生們的思想進行引導,對其心理狀況進行梳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工作就是高校政務微博的開設與發(fā)展。
根據2012全國高校新媒體發(fā)展論壇上所發(fā)布的《2012中國高校微博發(fā)展報告》④2012全國高校新媒體發(fā)展論壇.2012中國高校微博發(fā)展報告[R/OL].[2012-12-10].http://edu.qq.com/a/20121211/000007.htm.內容顯示,在985高等院校當中有21所高校開通了微博的公共賬號,這些開通的高校主要集中于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與東部經濟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此外,除了學校的官方微博賬號,團支部在微博平臺有著較高的活躍度,最基層的團支部的微博的量得到了60萬個數的值,而且其發(fā)布的微博內容質量均為較高。這些現象都表明,如今的高校和黨團支部,在互聯網與信息化的沖擊下,都緊緊跟隨時代的脈絡,努力更新自身對新媒體使用的熟練程度,爭取運用微博的社交平臺及時傳遞信息,聯絡學生感情,從而真正做到為學生服務,實現高效安全穩(wěn)定工作的圓滿完成。
但是,與此同時,目前各個高校的微博業(yè)務中仍舊存在著一些問題⑤張海媛.微博對高校安全穩(wěn)定工作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今日財富(金融發(fā)展與監(jiān)管),2011(3):2.。比如說,一些微博賬號運營不到位,管理不完善,在一天之中微博的發(fā)布數量僅為1條至2條,傳遞的信息過于稀少,難以滿足學生們對于學校信息的渴求,這種情況下就容易造成學校信息的傳達不暢通。另外,一些高校的微博管理人員曾出現過工作上的疏忽,將未經證實的新聞轉播出去,這種工作中不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就造成了虛假信息的傳播。而且,普遍來說,高校的微博運營缺乏科學的組織與規(guī)劃,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很少出現在微博之中,這就為學生們思想問題的顯現埋下了隱患。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微博對于大學生的生活存在著積極與消極的雙重影響,而這種影響同時也滲透到了高校安全穩(wěn)定工作的管理之中。
對于大學生用戶來說,微博在抒發(fā)個人情感、溝通朋友情感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壓力繁重的學習生活中,大學生借由微博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從而對個人情感進行宣泄與管理,保證了自身的身心健康,從而減少了高校的安全隱患因素。此外,微博的信息發(fā)布和傳遞功能為大學生們的求職和職業(yè)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大學生求職的過程中,通過微博的信息流通,學生能夠及時獲得招聘信息,而且可以通過查找功能,獲得用人單位面試的經驗和注意事項,不斷完善自己的面試技巧,從而成功獲得工作,提高學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率;而在大學生的職業(yè)規(guī)劃方面,微博上公開的信息能夠使得大學生早在學習期間就對工作的內容、性質有所了解,減少大學生們對于工作所抱有的不切實際的幻想,盡早設計自己的職業(yè)規(guī)劃,從而完成從校園到工作崗位的轉變。而就業(yè)率的提高,與從校園到工作領域轉換的逐漸成熟,都表明學生們應對社會的能力在不斷提高,他們能夠更清楚地認清社會現實,負面情緒也會更少,從而使得高校的安全穩(wěn)定得到保障,也為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但是與此同時,微博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依舊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它給高校的安全穩(wěn)定工作帶來了強大的沖擊,不斷激發(fā)著高校推出新的政策來進行應對,從而減少其消極影響。
首先,微博上存在著許多富有趣味性的內容,這些內容吸引著年輕大學生們的注意,卻也使得他們沉迷于網絡所營造出的虛擬世界之中,他們把太多的時間花在“刷微博”上,卻忽略了現實生活中的學業(yè)與社交生活,有些嚴重的“微博控”甚至混淆了現實生活與網絡虛擬微博生活之間的界限,僅僅沉溺于通過微博發(fā)泄自己對于世界的不滿,而忘了在現實中的學習工作才是改變現狀的最好方法。
其次,微博作為一個開放性的及時的信息平臺,在最大程度上帶給了大學生們新鮮資訊,但同時也為不良訊息的潛入敞開了大門。除了大量重復性的垃圾信息之外,一些落后的腐朽思想也悄悄進入了公眾的視野之中,這些思想雖然頂著華麗多樣的包裝與全新的傳播形式,但其實質上卻是反馬克思主義、反社會主義、并且與精神文明建設相違背的腐朽內容。除此之外,一些宣揚隱晦、色情、暴力的圖片也隨著微博進行了大量傳播,污染了公共的文化環(huán)境。而一些年輕的大學生們,他們尚未形成自身的思考和判斷能力,個性發(fā)展尚未成熟,面對如此新奇、富有刺激性的內容便容易陷入其中,跟隨多數人隨波逐流,不加辨別地接受錯誤思想進而被引入歧途,從而導致個人價值觀念的混亂,削弱了自身的道德和責任意識,也同時成為高校安全穩(wěn)定工作的一大隱患。
如上文所述,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微博已經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之中,它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工作、交流模式,更對高校的安全穩(wěn)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那么,在微博時代下,高校應該如何面對新時期的挑戰(zhàn),靈活變通,抓住機遇,從而使得高校的安全穩(wěn)定工作圓滿完成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尋求應對措施。
經過上文的討論我們已經得知微博對于大學生和高校安全工作都存在著積極與消極的雙重影響,對于這種現象,我們應該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來正確的看待——面對這一傳媒界的新事物,不應該因為其優(yōu)點就全盤接受,也不因為其缺點就完全排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針對這一媒介所處的不同環(huán)境、依舊其所傳播的不同內容、針對其面對的不同受眾,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科學理性的觀念運用到微博的運營和管理上,樹立健康的積極的觀念,讓微博真正做到盡可能地為我所用,對其中的優(yōu)秀內容進行大力的傳播,而對其中的落后腐朽內容,則要相對應地進行屏蔽和禁止。
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好這一新型的媒介,使其所處于的網絡傳播環(huán)境得到凈化,引導學生們了解優(yōu)秀的思想內容,從而使微博的運用做到為高校的安全穩(wěn)定工作服務。
要開展安全穩(wěn)定工作,凈化校園網絡是這整個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
對于校內的網絡,高校的相關部門應該加強監(jiān)管力度,對不良的信息進行篩選和屏蔽,減少同學們接觸到不良信息的機會,確保同學們思想的純潔性、健康性,將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積極向上的內容上面。
與此同時,高校的輔導員可以在微博上關注學生們的賬號,通過觀察學生們發(fā)布的內容來了解他們的思想和心理情況,并對普遍存在的、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匯總,拿來與其他工作人員進行討論,從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比如定期召開思想政治宣導會、邀請著名學者到本校演講、完善學校的心理輔導機制等等。通過這些措施來積極對學生們的思想和心理問題進行引導,幫助他們解決自身的困惑,從而減少校園內的不穩(wěn)定因素①劉春燕.大學生微博使用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1(3):3.。
此外,高校的工作人員還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微博。在看到一些學生發(fā)布或者轉載了不良信息的時候,工作人員應該立刻提高警惕,以教育為主、批評為輔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勸解,幫助他們理性地認清微博的優(yōu)點與不足,加強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使其能夠真正為自己的言論負責,逐漸減少甚至杜絕不良信息發(fā)布現象的出現。
雖然微博的使用過程中存在著許多消極隱患,但微博作為新興的社交媒體始終吸引著大學生們的目光,因此,高校的工作人員應該利用這個受歡迎的媒介,來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高校的微博運營應該系統(tǒng)化、組織化。高校應該分出固定的人員從事微博的發(fā)布與管理工作,對于微博發(fā)布的內容進行規(guī)劃。比如,一天固定的8條微博中,有4條是最新的校內信息,3條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1條是生活趣聞。通過這種系統(tǒng)規(guī)劃,使得微博的運營更加成熟,也使得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充分的展開。
其次,結合大學生們的興趣、時事熱點發(fā)動微博討論,試圖引發(fā)微博熱點。由于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較為無趣,難以令喜愛新奇有趣事物的大學生們接受,所以,高校的輔導老師及工作人員應該結合時下的熱點、趣味的新聞來進行傳播。這種方法,既能夠獲得學生們的注意,傳遞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同時還可以在微博上引發(fā)校園內的討論與互動,形成微博上的熱點話題,從而促進同學之間的溝通交流,也為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發(fā)展貢獻了一份力量。
綜上所述,進入互聯網信息化社會后,微博以自身實時性、交互性、傳播性等獨特特質吸引了大批大學生用戶,他們不僅在所有用戶中占有很高比例,更樂于用微博來分享自己的生活。這種微博的介入也給校園生活帶來了全新的變化,它不僅成為了大學生們抒發(fā)情感的渠道,獲取最新資訊的一個綜合性平臺,更推進了校園微博文化的蓬勃發(fā)展,但是,同時發(fā)生與存在的,是微博也為校園管理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尤其安全穩(wěn)定的管理工作受影響最深。
高校的安全穩(wěn)定管理工作不僅由于政策的支持而擁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在微博等新型媒體的沖擊下迎來了嶄新的挑戰(zhàn),面對這種情況,高校普遍開設了政務微博來處理安全穩(wěn)定事物,并取得了一定的發(fā)展成果。但其工作中依舊存在的問題使得微博帶來的消極影響難以消除,對此,筆者認為在微博時代下,高校應該從如下三個方面開展安全穩(wěn)定工作:其一,正視微博的利弊,辯證看待,正確認識;其二,凈化校園網絡環(huán)境,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微博;其三,充分利用微博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從這三個方面出發(fā),完善高校的微博工作,從而抓住機遇、成功應對安全穩(wěn)定工作中的各種問題。
[1]張海媛.微博對高校安全穩(wěn)定工作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今日財富(金融發(fā)展與監(jiān)管),2011(3).
[2]黃建容,杜迪.微博對高校維穩(wěn)工作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3]梁家峰.高校安全穩(wěn)定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及應對策略[J].北京教育(德育),2010(3).
[4]劉春燕.大學生微博使用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1(3).
[5]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09年中國網民社交網絡應用研究報告[R].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