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璽
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北京 100024
專題片是一種電視節目形式,它的核心內容體現在“專”上,一般具有專一性、專門性,它主要是針對社會生活中某一種現象或者某一領域內的某一方面采取集中式的報道,專題片內容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專門性,但具體內容具有很強的多維性,創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思想自由選擇,并且專題片允許作者在專題片中闡明自己觀點。專題片不是新聞,也不是廣告,它不具備新聞的實效性,也不具備廣告的商業性,但它實際上糅合了二者的特征。專題片采用新聞的紀實手法,所闡述的都是真正存在于社會中的某一種現象或某一種事物,但專題片最終可以起到與廣告片一樣的宣傳效應,通過專題片表達出一定的主題,這種主題感染觀眾從而讓專題片形成宣傳效應。因此它既不會取代其他它電視藝術,也不會被其他電視藝術所取代,有著頑強的藝術生命力。
紀錄片也是一種電視節目形式,它的核心內容體現在“紀錄”上,它更加注重的是對一個事物的持續觀察,采用現代電子技術、數字設備,真實的紀錄真人真事,客觀反映的社會生活。紀錄片的內容從最初就是經過創作者精心選擇了的,在紀錄過程中,一般采用敘事化的手段,通過真實的鏡頭來表現一種原生態的事物或者是某一段時間內某一個事情的完整過程,紀錄片更多的是一種對事物某一段時間內的累計紀錄的電視節目形態。它述求的是一種對某一種事物的真實性描述,重在紀錄,而對于紀錄的結果的總結或者所引發的社會思考,則是開放性的。
專題片和紀錄片本質上都是一種基于現實基礎的電視藝術形式,正是這種本質的相同,專題片和紀錄片存在許多內在的聯系,存在較為明顯的共性。
首先,從專題片和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兩種藝術表現形式都是在真實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的,其創作媒介、創作主體、創作對象都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與此同時,二者在表達述求上也存在的一定的共性。無論是專題片還是紀錄片都希望通過對事實的闡述來喚醒目標觀眾的關注。
其次,從專題片和紀錄片的表達內容類容來看,二者均取材于真實的社會生活,都以真實性為創作的主要核心,在創作過程中,也盡量采取原生態的手段,避免對真實事情結構的破壞,并非杜撰和虛構。
通過對比研究大量的專題片和紀錄片,我們不難發現,二者雖然都取材于真實生活,但仍舊存在很大的個性差異,實際上,區分專題片和紀錄片并沒有學術界所研究的那么混淆,在電視藝術的視角上看,二者的區別是較為明顯的。
1)創作流程的差異。
就創作流程來看,紀錄片相較于專題片而言還是較為細致的個體打造,而專題片早已走上了流水作業的道路上。細致的個體打造更有益于作品的深層次表達,而分工作業的專題片更輕便快捷,能夠更匹配現代生活節奏。
現階段,許多紀錄片仍舊采取高度個性化的藝術創作形式,從藝術創意、題材選取、到拍攝后期剪輯,都是由導演一個人總攬。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取決于紀錄片的敘事方式,紀錄片通常是不表達個人觀點的,但是會表達出導演的創作風格、創作意圖,這種意圖和風格的體現很難由他人執行。而現階段的專題片創作流程卻截然不同,目前專題片已經發展出了一個相對完善的體系,在這個體系內,從選材、準備、前期錄制、剪輯、宣傳、營銷、播出等各個環節早已形成各自獨特的優勢,在實際創作流程中各司其責,各自在各自的領域中表達觀點。
在這樣兩種不同的創作模式下,所生產出來的電視藝術觀感也是存在很大差異的,紀錄片相對純粹,但發展起來卻受到過于精細化的創作的局限,專題片相對更適應于現階段藝術表現大環境,更容易取得成就,但從藝術角度去看,專題片更容易迷失在現代市場經濟里。
2)創作形式的差異。
紀錄片注重對生命的流動、流向、流程的漫長展現。而專題片由于其明確的功利目的,沒有必要或沒有耐心等待和經歷事實的自然流展,只是匆忙地動用一切資料和手段向事先確定的主題目標直奔而去。實際上,二者在創作形式上也存在很大的區別與差異。
首先,在時間量方面,紀錄片的創作實質就是對某件事物的一種時間累積,只有通過對時間累積,才能形成紀錄,才能去述求自身的觀點。紀錄片展示的實質就是時間,時間的分秒流過對期望表達的事物的真實影響,紀錄片更像是一種對時間的雕塑,但這種雕塑是自然的,是原生態的,沒有經過個人觀點修飾的,它具有一種純粹性。而專題片具有很鮮明的目的,具有很強的專一性,為了凸顯出這種專一性和針對性,在創作形式上必然會才用其他的素材去側面輔助它,因而,在整體形勢來看顯得更具有功利性。同時專題片的制作是爭分奪秒,既要提高投入產出比,又要如期“赴約 ”,這就把專題片的創作推上了多快好省的道路。未經受時間錘煉和考驗的專題片在工業化的流水線中源源不斷地被生產。
其次,在鏡頭表現上,紀錄片與專題片也存在極大的差距,紀錄片是對時間的紀錄,每一分每一秒都需要鏡頭在場進行記錄,如若某個關鍵環節的紀錄鏡頭出現不在場的話,后續無論采用何種方法都無法彌補,這是由時間的唯一性和特殊性所決定的。而專題片則不同,它所表達出來的真實材料都經過一系列的重組的,并不缺乏一些情節在線、事后訪談等手段去猜測、預估某一個時段可能發生的事情,這些猜測和預估是真實的,但猜測和預估的結論并不是真實的,它仍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最后,在創作目的上,二者也存在迥異的創作心態。紀錄片與專題片在拍攝時間、拍攝方式上體現的種種不同,其根源在于前者重視拍攝經歷的過程本身,而后者更關注拍攝的最終結果 。紀錄片的存在價值在于紀錄從日常生活洪流中截取的相對完整的過程,并由此闡發作者的價值判斷。這個過程是一種對事情的表達,重在對某一種情感的表達,它并不是宣之于口清晰的表達,而是一種隱秘的表達,不同的觀眾會從同一步紀錄片中看出不同的情感。但專題片的目的性極強,渲染能力也很強,它重在于對觀眾某一種情感的喚起,這種情感的特定的,一旦這種情感被成功喚起,專題片的目的達到,專題片也將結束。而紀錄片不同,過程就是過程本身,過程就是目的。即便傳播的預期結果沒有達到,也可以是很優秀的紀錄片,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也經過了時間的洗禮,獲得了拍攝的歷練。
3)敘事結構的差別。
紀錄片個性化的敘事結構同樣與特定的內容難分難舍,既難以孤立起來加以歸納總結,也很難為人所模仿。大部分的紀錄片都采取時間為序的結構方式,出于敘事的特殊需要才回采用插敘或者倒敘的手法。有些紀錄片在敘事上并不重視時空的存在,更強調主體意念中鏡頭序列之間的相似性和相關性,如伊文思的《雨》、《橋》、《塞納河畔》。因此,紀錄片在敘事結構上是有規律可循的,它可能是從時間順序出發,也有可能是與事情關聯性較大的角度去展開敘述。
專題片的敘事結構相對來說顯得多姿多彩,根據目的的不同,戲劇式和論證式是目前專題片運用最為普遍的結構類型。提高電影上座率和電視收視率的保障是學會講故事。面向大眾市場的專題片,努力描述著由真實畫面和聲音共同編織的動人故事。
經過以上的邏輯推導和相應層面的比較分析:紀錄片與專題片雖然存在許多的共性,但絕非無法區分界定的兩個概念。實際上,從電視藝術角度來看,二者的差異十分明顯,前者表達發現的獨到,后者表達認識的精辟;前者的難點在于如何避免主體迷失于對象之中,后者的難點在于如何突破思想大于形式、理性大于感性、說教大于表現的局限。
[1]崔予纓.電視紀錄片創作的三要素[J].視聽縱橫,2010(5).
[2]馬愛玲.淺談電視人物專題片的創作[J].魅力中國,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