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東方
(遼寧科技學院外語系,遼寧 本溪 110015)
當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全球化的一個中心舞臺,強大的經濟影響力讓這里成為國際化交流與合作的焦點。我們不僅要營造出一個適宜的國際化語言環境,而且還要向世界傳播和展示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外宣公示語在搭建這一平臺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直接影響我國的人文形象和各方面的國際化進程,它的英文翻譯既是我國與國際接軌的一個平臺和窗口,也是展示文化軟實力的一張名片。雖然我國各個角落的公示語幾乎都是雙語的,但存在諸多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的一種詬病,是急需解決的一個熱點問題。標準規范的外宣公示語翻譯首先要有理論指導,但公示語有其自身的言語特征和行文特點,不是所有的翻譯理論都適用的,需要找到針對性的翻譯理論。
雖然外宣公示語的翻譯研究起步較晚,但國內專家和學者進行了大量而深入的探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出來很多具體而且針對性的理論,其中較為重要的有功能對等理論、文本類型理論和目的論。
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從語言學和交際學的角度,提出了功能對等翻譯理論。他指出:“所謂翻譯,是從語義到語體在譯語中用最貼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原語信息”。其理論的主旨是“功能對等”,就是強調在兩種語言的轉換中不局限于文字表面的一一對應,而是注重兩種語言間功能效用上的對等,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公示語是指公開和面對公眾,起到指示,告示、警示、標示和宣傳等社會服務功能的應用文體,其特點為簡潔、易懂、規范,所以公示語翻譯的基本要求就是傳達原文對等的功能。
奈達指出翻譯的最終目標是使譯文的接受者理解譯文的程度能夠基本對等原文讀者理解原文的程度。功能對等理論跟以往的眾多理論不同,它不再關注原文和譯文,而是譯文讀者,力求譯文讀者和譯文的關系與原文讀者和原文的關系相一致。功能對等將重點放到了內容信息和譯文讀者的反應上來,強調譯文與原文在交際功能的對等,使目的語聽眾或者讀者在理解和欣賞譯文時所做出的反應基本一致。功能對等不僅是詞匯意義上的對等還包括語義、風格和文體的對等,翻譯傳達的信息既有表層詞匯信息也有深層的文化信息。因此,功能對等原則有高標準和低標準的程度之分。在追求最高標準的同時,必須滿足最低標準的對等,使目的語的聽眾或讀者能理解原文表達的功能。根據功能對等理論,公示語翻譯應該遵循先功能,后風格的原則。
1.1.1 功能優先原則
在翻譯公示語時,譯者應該首先明確原公示語的功能,然后再嘗試在不改變其功能的情況下進行翻譯。因此,在對公示語進行翻譯之后,譯者應該對比翻譯前后的公示語,看譯文讀者是否與原文讀者做出的反應一致,并且是否達到功能對等。如翻譯“新北京新奧運”標語時,如果不考慮功能的一致性,而只是按字面對應,很容易譯成“New Beijing,New Olympics”,但“New Olympics”所起到的含義功能可能會導致外國人誤解奧運會改變了,不是我們想要的反應。兩個重復的“新”字有著不同的言語功能,因此,將“新北京新奧運”譯為“New Beijing Great Olympics”,似乎更合適。
1.1.2 簡潔原則
簡潔,是公示語典型的文體風格,所以翻譯時在體現功能對等后,盡量選擇簡潔的方式表達出來。如“無煙醫院”被譯成“Smoking is not allowed in this hospital”,這一翻譯傳達的言語功能應該是一致的,但過長的繁瑣表達不僅空間不允許,也不會引起注意。如果翻譯為“Smoke-Free Hospital”,實現了功能和風格對等,屬于較高標準的功能對等翻譯。
德國功能翻譯學派的代表人之一萊思提出了文本類型理論。萊思將文本劃分為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三種類型。信息型文本語言邏輯性強,其功能為提供“純粹”的事實,如“國家地質公園”、“西湖”等地域名稱,“票務中心”、“醫務室”、“投訴中心”、“景區路線圖”、“求助電話”等服務機構或部門名稱、設施介紹、功能說明等公示語。信息型文本語言簡潔明了,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基本信息,讓看的人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了解設施及功能介紹。表情型文本語言具有美學特點,注重文本形式,作者態度和內心感情的表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到長城非好漢”這樣的宣傳語。表情型公示語旨在表達信息發出者的情感與態度,通過排比、押韻、夸張等修辭方法及大量修飾語來凸顯語言的美感,具有文化特征。操作型文本語言具有對話性特點,文本感召力強,其功能在于感染讀者并引發行動,具有提示、限制、強制功能的公示語一般為操作型文本,如“禁止吸煙”、“禁止亂扔垃圾”、“禁止攜帶寵物”、“當心碰頭”、“勿擁擠等。操作型公示語多為祈使句,提醒、告誡或強制該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不同文本類型理論要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信息型公示語的翻譯應以傳遞原文本信息為首要任務,譯者應使用受眾所熟悉的語言形式,譯文須簡潔明了,翻譯時可使用“借譯”和“交際翻譯”的策略;表情型公示語的翻譯不僅要傳遞原文的信息,還要傳達原文的美感和藝術形式,翻譯時可使用“語義翻譯”的策略;操作型公示語的翻譯應側重信息的傳遞效果和目標語言者的反應,譯文應符合他們的語言習慣和接受心理,譯者可采用“借譯”和“仿譯”的策略。
目的論是在功能翻譯理論的基礎上提出,認為譯文取決于翻譯的目的。譯者應該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采用相應的翻譯策略,而且有權根據翻譯目的決定原文的哪些內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調整或修改。目的論有三原則,即目的原則,連貫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目的原則為翻譯的首要原則,目的指的是譯文的交際目的,即譯文在譯入語社會文化語境中對譯入語讀者產生的交際功能。連貫性指譯文必須符合語內連貫的標準,即譯文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能夠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譯入語文化及使用譯文的交際語境中有意義。忠實性原則指原文與譯文之間應該存在語際連貫一致。
例如,在翻譯“老弱病殘專座”時,不需要把老、弱、病、殘都一一譯出,而應直接譯為:“Courtesy Seats”,又如“游客止步”,應譯為“Staff Only”就可以了,沒必要體現“tourists”。
錯誤甚至可笑的公示語翻譯不僅影響工作、生活和國際交流,也損害我國的經濟發展和人文形象,所以一定要重視公示語翻譯理論的研究。但公示語作為一種社會服務功能性應用文體,其翻譯看似簡單,實則不易,不是依據哪一個理論就可以解決的,而是需要把更多的理論結合起來,靈活運用,使我國外宣公示語的翻譯不斷得到提升。
[1]韓燕.文本類型理論視閾下的公示語英譯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
[2]劉婷,張明林.從功能對等理論的角度探討公示語英譯[J].現代語文:下旬·語言研究,2012(5).
[3]萬華林,胡光磊.從目的性翻譯理論看公示語的翻譯[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