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潔
(武漢統建城市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湖北 武漢 430015)
當今世界,能源已成為各國發展最關鍵的問題之一,也是人們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能源作為國民經濟的命脈,對于社會、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國家未來生存安全都極為重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建筑業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由于建筑物是個能耗高的產品,建設速度加快和片面追求高利潤或高舒適度會導致資源消耗嚴重。因此,我們必須思考在無限的需求愿望和有限的資源供給之間尋找一個適當的結合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節能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節能可以說是目前我國建筑行業管理的重點目標之一,所有的管理工作都要朝著有利于節能和環保的目標努力,這也包括工程造價的管理。
建筑節能是建筑技術進步的一個重大標志,也是建筑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關鍵環節。發達國家為此進行了長久的努力,將建筑節能作為一項重要國策,并制訂了符合本國建筑節能要求的法規,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自從1973年發生世界性的石油危機之后,在發達國家,建筑節能概念和內涵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從最初強調“建筑節能”(Energy saving in buildings),到隨后又提出“在建筑中保持能源”(Energy conservation in buildings),意思是減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直到近來普遍稱為 “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Energy efficient in buildings),也就是說并不是消極意義上的節省,而是從積極意義上提高利用效率。主要表現為循環經濟的理論,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建筑的功能保持熱能、減少能耗,或用少許增加的耗能量來滿足人們迅速增加的健康和舒適感的需求。因此,我們的建筑節能觀應以提高建筑物能量效率,用有限的資源和最小的能源代價獲取最大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既滿足人類對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又減少建筑耗能對環境質量的不利影響,進而推動全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從建筑節能涉及的領域來看,建筑節能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建筑節能不僅涉及建筑設計方案、能源需求、生活質量等問題,還考慮了整個建筑對資源、環境、氣候、地理條件、維護管理、經濟等方面的影響,即考慮建筑物整個壽命周期內的能源流動、使用情況,是將建筑物的節能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狹義的建筑節能通常對建筑構(部)件的組合、加工、建造及建筑的使用過程中的能耗關注較多,尤其是建筑運轉過程中的能耗,側重于某個建筑物本身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具體而言,節能建筑是按節能設計標準進行設計和建造,使其在使用過程中降低能耗、滿足節能標準的建筑。要求門窗、墻體等使用的材料保溫隔熱性能良好;自然通風與人工通風結合,兼顧每個房間;盡量采用自然光,天然采光與人工照明相結合;采暖、通風、空調、照明等均按程序集中管理,逐步達到智能控制,從而實現建筑建造和使用的全面、全壽命期節能。
節能建筑在我國還處于發展階段,相關的技術和產品都沒有形成完整、成熟的體系,即使有的技術相對比較成熟,比如太陽能供水,由于建筑成本相對較高且沒有統一的使用標準規定,所以,這部分投資對于開發商來說還是屬于增量成本的的范疇。而在市場沒有達到足夠的規模化和產業化時,節能建筑的價格一定是比普通建筑要高出不少的。
維護結構的節能成本包括墻體、屋面保溫系統的成本,節能門窗的成本,遮陽系統的成本,以及其它一些綜合性質的措施,比如種植屋面、呼吸式幕墻等的成本投入。據建設部對試點工程的設計計算,每平方米建筑面積在圍護系統方面造價增加了50元,是土建造價的5%;在供熱采暖系統方面造價減少了40元,是采暖系統造價的18%。抵消后每平方米建筑面積造價只增加10元,提高的幅度是1%。
節能建筑中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生物能等利用措施的成本投入。目前太陽能熱水器的利用技術已經較為成熟,相對成本較低,但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增量因為材料以及技術水平的原因,價格還是屬于較高的,對于一般的開發商來說還比較難以接受。地熱利用主要是通過地源熱泵或者地下鋪設通風管的形式,技術相對成熟,但成本較高。風能、生物能也屬于目前成本很高的技術。
以地源熱泵系統為例,該系統是將中央空調系統、地板采暖和生活熱水三種功能融為一體的環保系統,運用大自然中免費的可再生能源,向住戶提供20°C~26°C的室內恒溫,并且兼有24小時的生活熱水供應。這個利用地下水產生的熱能進行供熱制冷的節能系統,可比傳統空調節約能源50~60%。
2.3.1 中水利用
中水利用是指將小區居民生活廢水集中起來,經過恰當處理達到一定的標準后,再回用于小區的綠化灌溉、車輛沖洗、道路沖洗以及家庭坐便器沖洗等方面,從而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北京、成都等省市已經先行推廣使用,成本不高但效果明顯。
2.3.2 雨水收集利用
我國城市雨水利用起步較晚,目前主要在缺水地區有一些小型、局部的非標準性應用。在國外,德國和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的城市對于雨水的資源化和雨水收集利用已經有了很長時間的歷史。其經驗和方法,對于我國大部分城市特別是那些嚴重缺水的城市很有借鑒意義。雨水屬于優質水,收集和處理成本都不高,是可以大力推廣的技術。
2.3.3 凈水系統
這在國內已經屬于比較成熟的技術,它通過系統定期排污等技術對城市自來水進行層層過濾,以達到可直接飲用的效果。目前成都市許多樓盤都在使用該技術。凈水系統分家用凈水系統和管道分質供水系統兩種。單針對管道分質供水來說,安裝成本是比較便宜的,并且技術要求也不高。在一個可容納3000戶的小區里,如果安裝中央凈水系統,每平方米建筑面積的增加成本不超過20元,而在前期銷售或后期使用過程中均可收回成本。
室內環境措施成本包括室內通風裝置、建筑隔音措施、室內除塵措施、垃圾處理回收裝置、分質供水等措施的增量成本。
建筑智能化成本包括居住建筑的智能家居系統、智能安保系統、智能物業系統等。
節能建筑特別是住宅節能建筑的增量成本是有很大的下降空間的,這里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國內住宅建筑的建造成本還比較低,目前商品房還主要以提供毛坯房為主。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國家宏觀政策的引導,人們對全裝修房的需求以及住宅品質要求的提高,精裝修、空調采暖等會成為住宅的基本配置,室內環境質量也逐步會歸入建筑的基本投資。因此,住宅本身成本的提升會導致節能建筑增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而節能部品的標準化、產業化也會降低建筑成本。
可再生資源利用技術的價格普遍較高,特別是地熱利用和太陽能光電技術的價格還是一般住宅建筑難以接受的。但是隨著政策制度的完善,可再生資源的利用會享受到更加優惠的補貼政策,太陽能并網發電甚至可以通過賣電產生利潤,因此可再生資源利用的成本也會大幅度下降。
與非節能的普通建筑相比,節能建筑形式上表現為能耗水平的降低,但其背后隱含的是相關技術的進步,是節能技術的應用和普及。但由于目前建筑節能技術水平較低,普及性不足,配套產品種類少,標準化程度低,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導致節能建筑的開發成本仍處于高位。據住建部統計的數據,如果嚴格執行目前的節能標準(以50%節能標準計算),每平方米增加造價100~200元。而從長遠來看,我國將全面實行65%甚至更高的節能標準,建造成本還將提高不少。這部分增量成本只能通過提高建筑的銷售價格予以消化,而在消費市場缺乏對建筑節能需求的前提下,價格較高的節能建筑與普通建筑相比在市場競爭中未必占據優勢,而且房地產業還處于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的大環境下,開發商也缺乏足夠的市場競爭壓力,更不愿承擔增加技術風險和額外成本去開發節能建筑。但隨著市場和消費者的日益重視和接受意愿的提高,以及建筑節能部品和技術的成熟化、標準化、規模化,節能建筑成本的下降亦是可以預期的。
建筑節能的要求給工程造價管理提供了新的視角,工程造價領域應該開拓思路,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工程量清單計價或預結算編制審查。工程造價管理要適應建筑節能的要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建立起工程項目全壽命周期造價的概念和管理理念,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拓寬思路:
目前一般只關注項目的建造成本,而不重視建筑能耗在未來使用中給業主和社會帶來的持續費用。而建筑節能的效果和效益通常要在建成后的長期使用中體現出來。節能建筑的建造成本雖然在普通建筑造價的基礎上增加5%~7%,但節能帶來的的長遠經濟效益卻遠遠超過這部分增加的造價。為適應這一要求,工程造價的構成內容除了設計、建造、設備等費用,還要將壽命期內的使用、維護、能耗的費用考慮進來。
工程造價的構成包括建筑物使用過程中的運營、維護、能耗費用,理論上是易于理解的,但這些費用如何計入造價也有一個標準的問題,如建筑物壽命期的確定,不同年度、地域、氣候維護費用的標準、能耗水平、物業管理費用標準等,但這個問題不影響這些費用計入工程造價的意義,也不影響擴大工程造價概念的內涵,只是在具體技術層面上為現行的工程造價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
我國目前工程計價的依據主要是工程量清單及預算定額計價體系,其指向也是工程建造價格,節能概算、估算定額和指標尚不完善,設備價格目前也很少作為工程計價依據來發揮作用。這樣的狀況應該說是難以滿足全壽命期造價管理和評價需要的。為適應節能要求,在工程計價依據方面至少有以下兩方面工作要做:
(1)將節能建筑的技術、材料消耗和價格納入現行預算定額,即增加專門的節能項目,為建筑的節能部分提供易于識別的計價依據,同時也能體現出建筑節能的措施和費用。
(2)設置一些能夠反映節能效果的指標,如能耗降低率、增加的建造費用回收期等,特別是現行《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建設項目經濟評價參數》應適當增加一些節能指標和參數,將節能要求納入建設項目的評價中來。
工程造價的計算要考慮壽命期和動態性,即包括項目的建造費用和壽命期內的各種使用費用,并按一定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得出綜合造價。這個綜合造價和現行造價內容有所不同,但從節能、可持續發展、綠色等角度考慮,這個費用是更適于這些要求的,也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美國的經驗是“初期成本”只占到壽命周期成本的5%~10%,而運營和維護成本占到60%~80%,對于品質好、能耗低、維護省的長壽命住宅來說,具有巨大的成本優勢。這實際就是建立起一個新的工程造價概念(或者說是新的成本觀),這個概念更符合行業發展趨勢的需要。
在上述基礎上,對建筑工程造價高低的評價就不只是現行的“合理確定和有效控制”,而是要在全壽命期的框架進行,比較從建造到使用、報廢全過程的綜合費用,全過程費用低的項目才是低造價的項目。
造價的控制不僅是建造費用的控制,更要考慮建成后使用中的能耗、維護等費用,這是新視野下的“合理確定與有效控制”,將這一目標擴大到項目的全壽命期,在一個更大的范圍內進行比較。
節能建筑不僅將改變人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還將長期性地節約居住者和開發者的使用成本,將是建筑業和房地產行業的一大發展趨勢。因此,應盡早將節能要求及其具體表現納入工程造價的管理和研究中,樹立起工程項目全壽命周期造價的概念和工程造價動態管理、目標管理等理念,跳出單純的、靜態的“確定與控制”思路,這樣工程造價才能反映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行業可持續發展的趨勢,更好的發揮作用。
[1]王恩茂.基于全壽命周期費用的節能住宅投資決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
[2]Ivor H.Seeley.建筑經濟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484-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