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奇 季彥霞 李繼東
(河北體育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41)
近年來,我國農村群眾體育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相對于城市體育還非常落后,這也是農村人口體質水平低于城鎮居民的重要原因之一。2011年12月24日,新華網報道,第三次國民體質監測結果顯示:河北省國民體質總體合格率上升,優秀率下降,城鎮人群體質水平高于鄉村。發展農村體育是提高農村人口體質水平的重要保障。我國地域廣闊,農村人口眾多,農村群眾體育發展存在地域上的不平衡特點。農村群眾體育發展研究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深入細致研究。河北省農村群眾體育有自身的發展特點,因此,深入了解河北省農村群眾對于體育的實際需求情況,制定適應當地農村實際情況的農村群眾體育發展對策,為進一步規范、引導、推進農村體育發展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從社會調查入手,通過對農村群眾體育現狀的了解,包括農村群眾進展情況;農村群眾體育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農村群眾體育意識、行為、體育需求的調研。從實際出發,并尋求相關理論支撐,構建具有可行性,且行之有效的農村群眾體育發展對策,旨在為政府制定相關體育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和可行性建議,最終促進農村群眾體育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本文以河北省農村居民1395人研究對象。主要采用文獻法、調查法、數理統計法進行研究,首先設計《河北省農村群眾體育現狀調查》問卷,主要包括河北省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的參與度,與目的、需求、活動內容、時間、頻率、形式等內容。問卷的發放對象選取主要根據隨機的原則,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根據河北省所轄11個地市所處的地理位置:沿海、山區,平原,選擇了唐山、承德、石家莊三個城市為調查范圍的1500名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500份。回收有效問卷1395份,有效回收率為93%。
對問卷調查內容:“您對參加體育活動的需求程度”,的回答中,選擇非常需要或需要的共有1113人,占總人數的79.8%。而目前正在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僅為19.4%。32.4%的人認為參加體育活動的目的是增進健康,抵御疾病;認為是為了瘦身健美和娛樂身心的分別占30.8%和18.9%。這說明大多數農村居民認為自己需要進行體育活動,但實際上參與度卻很低。他們對體育活動目的的認識比較充分,活動目的明確。
據調查:農村居民參與最多的體育項目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廣場舞、散步或跑步、太極拳。對問卷進行統計得知:選擇廣場舞的絕大多數為女性,選太極拳的大部分為男性,這說明,目前開展得熱火朝天的廣場舞已經廣泛深入到農村,并且受到了農村居民的喜愛。散步或跑步作為最普遍、簡單的健身方式也受到了不少人青睞。太極拳是一項極適合老年人參與的傳統項目也開展得較好,但參與人群多數為老年男性。選擇少數民族體育項目的人數排名第四,其中的大部分人為承德地區農村居民。選擇健身路徑內容進行鍛煉的人數排名第五,對于一些球類運動,參與度不高。
體育人口的判定標準須滿足三個條件:每周身體活動頻度3次以上,每次身體活動時間30分鐘以上,每次身體活動強度中等程度以上[1]。據調查,河北省農村參與體育活動人群中滿足體育人口判定條件標準的占總人數的7.9%。絕大多數農村居民是在農閑時才參加體育活動,這說明河北省農村體育人口遠低于我國體育人口總體比例水平,而我國農村人口數量又較多,因此,我國要把發展體育人口的重點放到農村來。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目前河北省農村居民與大多數是自發的參與體育活動,有49.9%的人是與愛好者一起鍛煉,其次是自己活動,有21.3%的是參加有組織的體育活動。而與他們所希望的體育活動形式進行對比得知,希望參加有組織的體育活動的人數占到了61.5%。這說明,目前有很大一部分人希望在參與體育活動時有人組織,但實際上并沒有達到愿望。目前農村正式的政府性體育組織只有文體站,其它均為自發性組織,隨意性較強。
體育場館設施是體育事業發展的物質條件,體育場館設施的利用效果,是農村群眾體育活動開展的關鍵部分[2]。調查得知:有1395名被調查者中,共有819人對目前參加體育活動的場地、器材表示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占比58.7%,有21%的人表示一般,有20.3%的人表示非常滿意或比較滿意。目前有93.1%的農村居民表示想參加的體育項目根本沒有場地器材,即使有,但是已經破舊了或不充足。這些數據充分說明:目前農村體育場地器材情況的嚴重不足,農村居民對當前體育場地器材現狀的不滿,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快農村場地器材的建設。
意識形態決定行為特征,居民不參加體育活動很大程度上是沒有意識到體育活動對身體健康的重要作用,主動健身意識較弱,健身知識匱乏。政府、社會各方面應進一步加大對體育健身的宣傳力度,把宣傳體育知識、健身知識作為主要內容,使農民群眾認識到體育不僅有強身健體功能,而且還具有政治、文化、經濟、團結等多方面功能,讓廣大農民群眾轉變不文明的、封建迷信的和“勞動代替體育”的觀念,增強體育意識。可以通過建立群眾體育示范村的方式逐步推廣,通過開展體育項目比賽、各村巡回展演等形式進行影響和激勵。使體育健身意識深入人心,促進農村居民體育健身意識的覺醒,提高參與度。
農村群眾體育要發展,政府首先就必須要重視,并給予資金的投入,首先,應加快培養農村體育工作骨干力量,進一步提高基層體育工作者的素質,增長業務知識,提高工作能力,并通過他們帶動其他人參體育活動,逐步擴大農村體育人口,以更好地在新形勢下做好農村體育工作。第二,加快農村體育活動組織建設,建立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中心或體育活動站、點,實現對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的組織與指導。第三,要加快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并長期堅持維護,豐富農村居民體育活動項目,讓更多的人可以選擇到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并長期堅持。
我省沿海,平原和山區農村都有其各自的特征,開展農村群眾體育也應利用這些地理特征優勢,開展適宜的體育活動,形成自身的特色,把學校及周邊廠礦的體育場地充分利用起來,采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作法,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開展登山、游泳、滑雪、滑冰等體育活動。如沿海城市可以多開展一些海上健身項目,河北滄州的民間武術、保定的毽球、山區少數民族項目也可以深入挖掘開展。另外,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農村人口以老年人和在校學生居多,所以多開展適宜老年人的體育鍛煉項目,同時使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協同發展也是促進農村群眾體育發展的應對策略。
[1]張德利,等.新農村建設進程中農村體育人口結構與分層發展特征:以安徽省農村體育人口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3):44-48.
[2]蔣善華.簡析制約農村群眾體育活動開展的因素與解決策略[J].大眾體育,2013(57):142.
[3]趙小林,張振華.河北省農村體育發展現狀與模式研究[J].職業時空,2011,7(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