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愛君
(秦皇島市海港區建設路小學,河北 秦皇島066000)
計算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在小學,計算教學更是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可見計算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小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常受到學生的興趣、態度、意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在做計算題時,學生普遍有輕視的態度,一些計算題并不是不會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夠集中、抄錯題、運算粗心、不進行驗算造成的。在計算教學中,我比較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能力,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的,特提出來與大家分享。
要使學生會算,首先必須使學生明確怎樣算,也就是加強法則及算理的理解。《課標》明確指出:“教學時,應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對運算意義的理解。”因此,教學時,教師應以清晰的理論指導學生掌握計算方法,理清并熟練掌握計算方法、運算性質、運算定律以及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培養學生簡算的意識。認數是計算的前提基礎,反過來,計算可以加深對數概念的認識,兩者是通過數的組成和分解有機地連在一起的。要使學生獲得正確的數字概念和計算方法,不能離開學生的親手操作,這是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環節。正如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的“數學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動作。”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滿著數學問題。善于捕捉生活現象,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成為數學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使之產生學習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教師要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數學活動的切入點,能讓學生感到數學來自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的好奇和興趣,從而進入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在日常教學中,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教學實例,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數學知識。要想會算而且算得快、算得好,理解算理是教學的關鍵。而理解算理主要靠激發學生要算、想算、怎么算的意識。如何達到這種效果呢?那就是從生活實際引入,讓學生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例如教學9加幾的進位加法時,可以設置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去發現。首先在引入環節設置情境,小兔子要請客,它為好朋友準備了兩盒牛奶,第一盒里有9瓶牛奶,第二盒里有8瓶牛奶,小兔子一共準備了幾瓶牛奶?小朋友你能幫小兔子算一算嗎?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進行引入,學生會感到很有意思,愿意幫助小兔子算一算,學生的興趣就被激發出來了。
從小學生的計算中可以看出,學生的口算能力較強,對于計算的方法也已經掌握,但仍有學生在練習、考試中計算出現失誤,經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對數字的書寫不規范;審題不認真,看題不仔細,導致看錯,抄錯題目;計算過程未按要求進行;做完不檢查,不驗算。因此,我們應該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學生一絲不茍、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防止計算錯誤、提高計算水平的主要途徑和措施。計算習慣直接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做到認真聽課,認真思索,認真獨立的完成作業,并做到先復習后練習,練習中刻苦鉆研,細心推敲,不要輕易的問別人或急于求證得數。還要養成自覺檢查、驗算和有錯必改的習慣。
計算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因為學生思維的發展,能提高計算效率;而計算能力的提高,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課堂的,他們不僅有原有認知結構作基礎,還有自身的思維潛能作基礎,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想、去做,去發現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之法。要給學生更多獨立思考的機會。要舍得放手,要相信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時多多的獨立思考,盡可能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當計算遇阻時,再讓學生互議互啟,老師盡量做問題的共同研究者參與學生的探討交流,最后讓學生自己歸納嘗試所得。對于學生的不同方法,要認真分析,不能只看形式,而更要看實質——數學思想方法怎么樣。引導有序思考,善于換一個角度去思考。要及時對“多樣化”進行“優化”,尋求簡潔、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與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點,領悟不同方法的優劣,作出合理的判斷和價值評價。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小學階段,估算的形式一般是口算或目測,它作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應引起我們的重視。教學時,要結合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估算訓練,明確估算的意義、掌握估算的技巧、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口算是小學生應該具備的最起碼的基本技能。在四則運算中,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筆算,口算是筆算的基礎,筆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準確度和熟練度的制約。因此,要加強口算的教學和訓練,切實打牢計算基礎。教師可以根據每天的教學內容適時適量地進行一些口算訓練。教師每節課可根據教學內容課前可安排2~3分鐘時間進行口算訓練,或結合教學實際情況有機滲透口算訓練。其實口算并不講速度。主要表現在,忽視口算的正確率以及口算的速度,教師和學生口算意識淡薄,課堂上很少安排時間進行口算訓練,有的一年級學生連20以內的加減法也不熟練,有的二年級學生連乘法口訣也沒有做到脫口而出,這樣勢必影響計算速度。
總之,計算教學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見到成效。計算教學不能依賴于情境,算法多樣化要把握實質,若是出現偏差,會導致不良后果。計算教學還是要重視計算方法、技巧與速度,口算能力等基礎,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1]沈坤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新思考[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