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 曉
央行決定自2015年6月28日起,將有針對性地對金融機構實施定向降準,同時,自2015年6月28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降息降準雙管齊下,從歷史上看并不多見,央行此次出手有何意義呢?
單從資本市場數據和往常慣例上看,此次雙降有些令人意外。首先,今年以來我國資本市場的基本情況是社會流動性偏向寬松,5月末M2余額同比增速為10.8%,超過同期GDP的增速。更重要的是,當前銀行存貸款利率處于歷史地位,一年期存款利率為2.25%,一年期貸款利率為5.35%,市場并沒有很大的降準降息訴求。此外,上周四央行再度重啟逆回購,中標利率從3.35%降至2.70%,按照慣例,通過其他貨幣工具提供流動性之后,政策不會立即降準降息,大概率會等到7月中旬半年報公布之后根據具體資本市場情況做出相應調整。那么央行為何如此急迫的打出這記組合拳呢?
表面原因是近期股市非正常下跌倒逼寬松貨幣政策加速,本質原因則是國內經濟運行壓力有增無減,經濟轉型迫在眉睫,需要相關政策的刺激和引導作用。當這兩種利益訴求疊加時,央行的此次舉措也就不難理解了。
當然,股市暴跌只是誘發此次雙降的表面原因,而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國家對于經濟向好的訴求,因為發動此輪牛市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經濟 “春季報”前段時間公布:一季度GDP增速7%,創下6年以來最低,經濟形勢再次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確定2015年經濟增長目標為7%,但根據李克強總理提出的 “底線問題”以及各個部位所釋放的政策信號來看,市場容忍的經濟增長下線即為7%,且根據相關權威部門測算,我國現階段要保障每年增加1000萬城鎮就業人口 ,城鎮失業率控制在4%左右,經濟增速不能低于7.2%。當我們的GDP降到7%以下時,就業將出現問題。再就是要實現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長遠目標,今后幾年經濟年均增速至少要達到 6.9%以上,種種考量指標顯示中國經濟增速跌破 7%的 “底線”是不允許的。所以為了緩解經濟運行壓力,確保超過增長底線,通過雙降等政策刺激經濟就不難理解。
簡而言之,央行此次出手目的只有兩個,一是穩市場,二是促經濟。那么時隔7年的 “雙降”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的 “雙豐收”呢?首先來看 “雙降”對于穩定市場的效果。證券市場上盛行一句話,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此次 “雙降”最大的利好就是反映出政府給予市場的明確積極信號,也等于向做空勢力宣戰,這將極大鼓舞市場信心,暴跌將很難再現。其次來看 “雙降”對于促經濟、調結構的效果。此次雙降將釋放市場約4700億的流動資金,而且對于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發展小微企業和 “三農經濟”都能起到積極作用。加上5月份各項經濟數據向好, “雙降”助推中國經濟短期內企穩回升將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