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青云
(武漢工程大學,武漢 430205)
1.非正式性。主要表現為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東亞貨幣合作的目標,也就沒有為了達成最終目標而進行的制度安排,同時也就沒有建立起專門推動東亞貨幣合作的常設機構。
2.合作的層次多樣化。雙邊貨幣合作和多邊貨幣合作相互交叉、相互重疊,造成了貨幣合作的程度有深有淺,東亞貨幣合作包括東盟十國之間的多邊貨幣合作,東盟分別與中日韓之間的“10+3”雙邊貨幣合作,中國、日本以及韓國之間的多邊和雙邊貨幣合作,以及東盟與中日韓“10+3”多邊貨幣合作等,各層次貨幣合作的緊密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合作關系最為緊密的是東盟各國之間的貨幣合作,其次是東盟各國與中國之間的貨幣合作,再次是中國、日本以及韓國之間的貨幣合作,最后是東盟與中日韓三國之間的貨幣合作。
3.合作協議相對單一。從東亞貨幣合作所采取的形式來看,主要進行的是貨幣互換協議的簽訂,以及建立外匯儲備庫,目的是為了建立危機救援機制,但所有的相關提議也僅僅處于探討階段,并沒有付諸于實踐。
1.維持人民幣穩定的成本增加。參與東亞貨幣合作,貨幣政策獨立性的下降對當局宏觀調控提出了挑戰。另一方面,在東亞貨幣合作過程中,如果采用多重貨幣區、次區域主導貨幣合作模式,那人民幣可能成為次區域貨幣合作的貨幣錨,中國必須根據成員國貨幣需求量和經濟發展情況確定人民幣的發行量,這加大了維持人民幣穩定的難度和成本。
2.管理協調成本增加。參與東亞貨幣合作不可避免的會增加管理協調事宜,甚至需要設立專門的機構管理貨幣合作的事務,這將加大管理協調成本。中國參與東亞貨幣合作會加大人民幣的境外流動量,加大人民幣防偽成本。
1.積極推動與東盟、日本和韓國的區域經濟合作。中國作為區域大國,必須也能夠克服各種障礙,積極推動與其他經濟體間的經濟合作,為本地區的貨幣合作奠定良好的經濟基礎。在推動東亞貨幣合作進程中,中國既要加強與東盟、日本和韓國的經濟合作與政策協調,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又要盡快調整國內實體經濟結構、保證經濟健康持續發展,還必須完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發達的國內金融市場。
2.加強同東亞區域內各經濟體的經濟政策協調。基于東亞各國強烈的民族和國家主權意識以及國內利益,短期內不可能在東亞地區建立起有效的政策協調機制,但是中國可以在次區域范圍內與部分國家和經濟體在互利互信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政策協調并逐步擴展至整個東亞地區。
3.提高自身經濟實力并推進人民幣的區域化和國際化。中國如果不能解決內部的體制弊端,就無法有效推動東亞貨幣合作,即使這一地區合作進程取得突破,也無法從中實現本國利益。故中國要在推動東亞貨幣合作中取得主導地位,并最大程度地實現本國利益。
[1]萬志宏.東亞貨幣合作的經濟基礎[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4:170-226.
[2]孫曉杰,曹園媛.東亞金融合作背景、問題與展望[J].金融領域,2010,(40):67-68.
[3]祝小兵.東亞金融合作抵御金融危機的路徑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0,(3):38-41.
[4] 魏潤卿.東亞貨幣合作的前景[J].天府新論,2008,(1):64-66.
[5]張蘊嶺.為什么要推動東亞區域合作[J].國際經濟評論,2003,(10):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