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手段督促企業按標準排放,增加違法成本倒逼轉型升級;將霧霾治理納入官員考核。只要下定決心、舍得投入,就能破解困局。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假期結束,北京市民驚喜地發現,“APEC藍”還在。而來自環保部門的數據,似乎給“APEC藍”劃定了標準,會議期間,北京市PM2.5日均濃度值平均降低30%以上,2014年11月1日至11月12日,PM2.5的濃度僅為43微克/立方米。
“APEC藍”能否成為“APEC遺產”,能否變成常駐京城的“北京藍”,仍未可知,畢竟,長期單雙號限行不現實、大面積停工也不會是常態。更何況,霧霾的形成,也不是一時一地的事兒。可是,“APEC藍”卻讓人看到了這樣一個事實:只要下得了決心、舍得花本錢,霧霾問題并非“不治之癥”,而且還可能在較短時間內取得成效。有的事情是能力問題,有的事情是態度問題,“APEC藍”的重要貢獻,可能就是讓人看到霧霾問題屬于哪一類。
選自《京華時報》2014年11月15日
素材點擊
霧霾治理問題是能力的問題,還是態度的問題?從文中已經能夠得到答案。“APEC藍”讓人看到,一直以來被視為難題的霧霾問題,并非無解,只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科學合理的規劃、同心協力的行動,藍天是可以實現的。
適用主題:環境保護、決心、態度、團結協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