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靜
(吉林省梨樹縣第一高級中學)
經過十年的基礎課程改革,高中教學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其中以“價值觀”的問題最受專家學者們的關注。所以對價值觀教育的研究是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本文將從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觀教育的角度闡述價值觀教育的相關問題。
在很多思想政治老師的意識中,價值觀的教育和傳統知識的教育是不同的,需要分開處理,應該在講授知識之余簡單直接的教給學生。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很多教師不清楚價值觀和知識的關系,盲目的認為價值觀和教授知識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過程,對價值觀蘊涵于知識中的這個事實沒有清楚的認識。因此,價值觀的教育不應該單獨被列出來再花時間去教授,應該滲透于傳授知識的過程中。
教師在進行知識講授時,將所講知識中蘊含的價值觀通過這些知識的講解自然地傳遞出來,這便形成了一次價值觀教育。也就是要從單一的書中知識的講授,發展成為將價值觀的教育蘊含在具體知識的講解過程中。而這一轉變恰恰體現了新課程標準對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價值觀教育的要求。俗話說:“教書育人”。既然有這樣的話,就說明教書和育人不是兩個獨立的事情,應該是教書服務于育人。所以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實際作用是通過教書的方法實現對學生育人的目的。簡單的說,需要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主動地、有創造性地發掘自己所講的知識中蘊涵的價值觀,并將這些價值觀在知識的講解中自覺的加進去,使之成為一個教育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價值觀的教育和知識講授分離的情況發生。
在現在的高中課堂上,很多政治教師明白價值觀教育要和知識的講授一起進行這一道理。但是還有一種錯誤的現象十分常見,就是受傳統應試教育模式下教師的通病影響,需要講的知識都是呆板的硬性的向學生講授。這種方式是把學生作為存放知識的倉庫,不管什么知識都是一味地用一個方式傳授給學生,當然也包括價值觀的教育。這樣硬性的傳授,很容易帶來學生的抵觸情緒,不能達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價值觀的教育方法,應該是課堂上的互動方式完成的。社會學認為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互動活動,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為的相互影響,是一個人的行為引起另一個人的行為或改變其價值觀的任何過程。”和社會學一樣,心理學上的教育也是一種互動,是“社會成員間通過交往而導致彼此在行為上促進或促退的社會心理現象”。教育學上說“教學是師生間的特殊交往互動”。由此可見,無論是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都把教育的過程理解為人與人的互動。這說明,教育不應當是單方面的灌輸,所以,價值觀的教育也應該在互動中完成。從單一的價值觀教育的角度說,思想政治的課堂上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主體之間互動。教師要把知識里蘊涵的價值觀傳遞給學生,學生則要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知識中體現出的價值觀。這就實現了價值觀的教育,這一過程的實現是依托雙方主動互動。
中學生的價值觀正處在形成期,有很強的可塑性,同時也有著極強的規律性。所以在價值觀的教育上教師一定要遵循學生價值觀形成的規律。心理學認為“價值觀是在意識上需要的基礎上形成,如果沒有需要的意識,就不會有價值觀。”所以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學生的價值觀不是通過老師在課堂上的教育過程教會學生的,而是由學生的意識需要形成的。教師在課堂講授的過程中將一定的信息傳達給學生,如果這一信息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就會使學生產生一種需要,通過自己的理解,將這種需要轉化成他們自身滿足的感覺,這種感覺將成為一種意識,意識就會變成價值經驗。由此可見,如果教師生硬的傳統講授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就會出現排斥學習的反應,從而使價值觀的教育無法被學生接受。所以,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價值觀教育時,必須明確學生需要什么。中學生的思維處在形成階段,如果學習的內容抽象性很強,學生就必然會排斥此類內容的學習。所以,如果老師的教育方式不符合學生的思維接受能力,就會抑制學生對知識的需要心理。在適合了學生的興趣和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以后,價值觀教育要完成由接受的價值觀向信念轉化。要使學生通過學習學到的價值觀轉化為信念,重要的催化劑就是情感。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情緒化表現。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價值觀教育過程中,如果老師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就能讓學生注意力充分集中,使學生能主動的學習,不再是被動的接受,學生會覺得學習本身是一種愉悅的享受,而不是和以前一樣認為學習是為了升學而學。同時,價值觀教育也會把學生逐漸地培養成為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因此,價值觀教育使學生不至于偏離社會,不至于成為“書呆子”,可以對書本的知識活學活用,更容易融入社會。從長遠來講,在高中課堂上培養成的合格的價值觀,能為學生將來的人生道路指明方向,為中學生今后的生活奠定堅實厚重的基礎。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化的傳承者。教師的思想言行,將直接影響學生的言行。有人把教師比作園丁。園丁的幸福來自于花朵茁壯成長,教師的幸福感則來自學生的健康成長。尤其是在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學生的文明習慣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教師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高中思想政治的課堂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時候,也正是其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之時。同時,教師對從事教育工作的幸福感便由此產生。而且,在價值觀教育的過程,教師和學生隨著課堂互動,思維也會進行交流,同時也就伴隨著情感間的交流。這便是師生友情形成的過程。如果師生間的友情深厚,課堂的教學過程就可以進行的更加順利。這樣,課堂教育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和諧的課堂形成。學生們都能有良好的發展,教師也能在和諧課堂環境中體會到教育的幸福感。
高中新課標的靈魂就是價值觀的教育。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能讓中學生體會到在學習過程中的成功與快樂,而教師在這過程中能夠體會到教育工作給他們帶來的幸福感,隨著幸福感的提升,教師會更加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也會因這樣的和諧關系而煥發出勃勃的生機。
[1]楊麗媛.高中思想政治課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初探[J].經濟研究導刊,2011,(01).
[2]葉慧銀.新課標下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對策研究[J].教育觀察,2012,(13).
[3]趙德仁.高中政治課“自主探究——師生協作——實踐創新”教學模式初探[J].中外教學研究,2008,(12).
[4]譚長華.給思想品德課堂注入生命的活力[J].思想理論教育(新德育),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