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見軍 周孝梅
(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花園鄉中心小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從而喚起小學生對實踐的興趣。教師在進行授課時,不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而且還要結合教學內容等因素創設一定的條件,將數學知識與自身的生活實踐經驗進行融合,從而將小學生形象具體的思維轉變為抽象的數學知識。所以教師應該對小學生大量開展實踐活動,比方說,畫一畫、填一填、算一算等。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眼、耳、口、手、腦都動的機會,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在實踐中,開拓大腦思維,增強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比方說,教師在講解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時,將教學器具擺出各種長方體,讓學生親眼看到實物,同時計算出長方體體積,讓學生們循序漸進地理解長方體的計算公式為長乘以寬再乘以高,然后慢慢的讓小學生們去認識長方體的體積,從而將具體形象的實物轉變為抽象的數學公式,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不斷提升小學生的理性認識,從而激發小學生對實踐的興趣。再比方說,教師在講解折扣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將教材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首先讓小學生對這些信息和數據進行收集和整理。其次,讓小學生互相進行交流調查的結果,如萬達廣場的童裝七折出售,學生書包五折出售;明珠大廈成立48 周年,大部分商品三到五折出售;一笑堂為了回饋老客戶,滿100 元贈送30 元禮券,等等。最后,再讓小學生談談自己對這些數據的理解。由于這些數據都是小學生親身實踐去調查的,小學生們都積極主動的去進行思考,調動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將生活實踐與數學知識進行密切聯系,讓小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學到數學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小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過程加以重視和關注,開拓小學生的大腦思維,從而提高小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應該盡可能多地為小學生提供鍛煉動手實際操作、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的機會,刺激小學生的各個器官協同活動,拓展小學生的大腦思維,培養小學生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而學到數學知識,實現認知和教學實踐并存的活動形式。一方面,不但能夠促使學生學習方法、思維拓展以及學習態度的良好形成,而且還推進小學生數學知識的形成;另一方面,不但能夠讓小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到數學知識,而且還能夠讓小學生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升小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在授課時,動手實踐學習方式的步驟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讓小學生認真觀察某個物體或者某種現象;第二,讓小學生在觀察和動手實際操作中發現的問題與同伴進行討論和交流,從而發現其中的不足;第三,教師及時對小學生進行指引和指導,并對實際操作進行總結。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課本上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鼓勵小學生在課外開展實踐活動,從而讓學生將學到的數學知識靈活地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所以,教師在課外要積極組織小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小學生將課上學到的數學知識靈活的應用到現實的日常生活當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小學生在課外實踐中多動腦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對學到的數學知識活學活用,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形象具體的事物,從而縮短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比方說,教師在講解“比例尺”這節課時,課上教師讓學生對比例尺計算實際距離或者圖上距離進行熟練掌握,課后給學生布置實踐操作題,讓同學們根據校園文化長廊上的中國地圖的比例尺,算出北京到上海的實際距離,首先根據地圖測量出北京到上海的實際距離,在根據課上學到的數學知識,算出北京到上海的實際直線距離,這樣不但調動了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還對學到的數學知識靈活運用,進一步鞏固數學知識,培養小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還可以對小學生開展調查活動,利用調查活動促使小學生多動腦筋,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并對問題進行了解和分析,進而解決問題,這樣不但讓小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而且還能夠拓展視野,學到更多課外知識,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將實踐中的知識得到升華。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在一起,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問題,自己的生活實際與數學知識本身就是融為一體的。比方說,教師在講解“圓的認識”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在生活中,你們見到過哪些物體上有圓?”這樣小學生就會開動腦筋,就會舉出很多例子,如圓桌的桌面是圓的,一元錢硬幣的面是圓的,光盤是圓的,汽車的輪胎是圓的,籃球是圓的,等等。這時教師繼續向學生提出問題:“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橢圓形的?”課上小學生的氣氛非常活躍,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熱情,小學生都積極的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橢圓形的車輪滾動起來就不平穩。”教師繼續提出問題:“為什么做成圓形的車輪滾動起來就平穩呢?”教師的追問令學生難以用學過的知識做出科學、準確的回答。教師就此引入新課:“今天研究圓的特征,相信同學們對這個問題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學生帶著尋求實際問題答案的急切心情進入新課的學習。教師善于把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為學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現象,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背景出發,使學生看到所學的數學知識就是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情,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樣能更好地激發起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極大興趣,達到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目的。
總之,實踐是認識的源泉。通過實踐,可使學生直接體驗到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為此,教師不僅要注意從生活實際中引入數學知識,還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增加實踐活動的機會,達到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目的。
[1]姜慶紅.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3).
[2]黃福有.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47).
[3]其其格.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東方教育,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