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男
(西京學院公共藝術教育中心)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對于大學生具有重要意義。國家在政策層面高度重視,以法規的形式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但在各高校的實際實施過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導致實施效果不佳。如何讓公共藝術教育深入開展下去,是值得高校藝術教育工作者研究與思考的問題。筆者從多年的藝術教育實踐出發,從實踐層面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優化實施進行了研究。
高校不應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掛在嘴邊,應落實到行動中,在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要明確學生應具備藝術知識和藝術實踐能力的要求,在教學計劃中開設多門供不同層次學生選擇的藝術選修課程,甚至在部分專業作為必修課程開設,設立公共藝術教育學分,要求學生進行必要的公共藝術課程學習。
同時,在課程設置上也應充分考慮學生的不同需求,一方面要開設藝術理論和藝術賞析的課程,用以豐富學生的藝術理論基礎知識。這個層面的教學應以大量的案例和生動的藝術作品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切不可枯燥講解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要在藝術實踐方面成立類似興趣班的小組,讓部分在藝術天賦或興趣方面有較大可塑性的學生獲得更進一步學習和施展自己藝術才能的機會。根據藝術教育的特性,這個方面教學的實施應是較小范圍的,難以普及到每一位學生。因此,兩方面的結合解決的是高校藝術教育共性和個性的問題。
學生藝術社團有兩種形式:一是由有共同藝術理想和藝術興趣的學生自發組建的,二是由學校層面為了豐富校園文化出面組織的藝術社團。不管哪種形式的社團,都是對公共藝術教育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不僅是有基礎的學生相互切磋技藝的平臺,也是其他無基礎但感興趣的學生學習藝術技能的好場所。實踐證明,藝術社團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要陣地,高校要在政策層面對藝術社團給予支持,如指導教師的委派、經費的報銷、場地的提供等。
學校的教學管理部門以及藝術教育機構應把握全校藝術教育活動的定位,可以每年定期舉行大型藝術主題活動,如以重大節日(如國慶、元旦等)為時間節點,也可以某個藝術門類為主題舉行一年一度的展演活動,如校園藝術節、校園歌手大賽、書畫攝影藝術展覽等。同時,要建立完善的激勵與獎勵機制。這樣,公共藝術教育的成果可以得到充分展示,學生也有了發揮自己才能的平臺,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現代城市都十分重視公共藝術平臺的建立,如各地建有的博物館、圖書館、歌舞劇院、電影院等,這些資源都可以成為公共藝術教育的平臺。教師經常組織大學生到這些場所參觀或進行藝術實踐,通過耳濡目染,親身接觸大量鮮活的藝術形象,在感性和實踐層面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
以博物館為例,它是培養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重要場所。許多博物館內都藏有大量從古至今各個時期造型藝術的代表,如精美的工藝美術品、繪畫作品等,展現著不同時期的藝術之美,人們在欣賞這些作品的同時也獲得了藝術知識與啟迪。沒有博物館參與的公共藝術教育是一種不完備的、有缺陷的藝術教育,更是一種資源的浪費。通過參觀博物館,學生結合原有的知識,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就更豐富、更完整了,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興趣,提高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公共藝術教育作為普及型的教育方式,應該對各藝術門類進行較為系統的了解,使學生對藝術有全面而系統的認識。然而,談論與普通大學生相距甚遠的藝術門類,會使公共藝術教學形式空洞,內容虛無,久而久之,學生會失去興趣,導致教學效果及質量的下降。因此,教師應該思考如何利用學生身邊的藝術元素對課堂教學進行有益的補充,學生能夠方便接觸的、在平時顯而易見的本土地域藝術資源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產生了豐富而燦爛的地域藝術文化,如古建筑、民族歌舞、民間服飾文化、民俗活動等,無不如璀璨群星,散落在大江南北,成為國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資源。高校在實施公共藝術教育時,應將地域文化藝術資源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
公共藝術教育與地域文化藝術資源相結合是一個雙贏的選擇。這些地域藝術文化就在學生身邊,如北京的故宮、上海的中山路萬國建筑群、海口的騎樓老街、海南的黎錦苗繡、西安厚重的歷史文化等。平時能夠接觸到,已經熟悉于心,通過公共藝術教師的深入講解或現場引導,介紹其藝術價值,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從而產生進一步了解乃至研究身邊傳統文化藝術的愿望,進而提高了學生的藝術素養,激發了學生學習藝術的熱情。此外,從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揚角度來說,通過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平臺,讓更多的學生了解當地的文化藝術,可以使地方文化藝術得以傳播普及,發揚光大。
要想做好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工作,一支穩定的、藝術素養高的教師隊伍必不可少。現在許多高校都采取由藝術專業院系的專業教師兼任公共藝術教育的授課教師,這樣做有利有弊。藝術專業教師在單項藝術門類的業務能力上鉆研較深,但非藝術專業學生需要的是普及性質的藝術知識,要有廣度,深度上不宜過于深入。同時,在教學實施和管理上,兼任教師往往受制于教師的所在院系,因此,成立專門的公共藝術教育教學部門,在政策上給予從事公共藝術教學的教師一定的支持,對于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良性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藝術教育特有的發散性思維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利于激發學生對藝術、對生活的熱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基于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要作用,大力提倡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勢在必行,著力研究公共藝術教育的實施辦法,意義深遠。
[1]劉楊.從公共管理的視角看高校藝術教育.華章,2013,(36).
[2]何亞峰.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藝術研究,2013,(2).
[3]湯愛芬.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藝術專業教育的比較研究.音樂創作,2013,(12).
[4]劉廷娥.高校藝術社團及其在公共藝術專業教學中的作用研究.教育與職業,2013,(3).
[5]陸沁凝.論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體系構建.音樂創作,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