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榮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欲望”;“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亮點之一,它既作為一種學習方式,也作為一種獨立設置的課程領域。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相對。作為一種課程領域,研究性學習超越特定的學科知識體系和嚴格的課堂教學的局限,要求學生自主地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關于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等方面的問題,展開類似科學研究的過程,從而獲得探究的體驗,發展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以及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研究性學習中,研究成果大都以報告、論文、方案等形式呈現并供交流、評價。這類文體在中學語文學科課程中基本上尚未列入必修必訓之列,而這類文體的應用能力,不僅和研究性學習的成果有關聯,其本身也應視為“研究性學習”的一部分。把“研究”與“研究的寫作”分割開來,重前者而輕后者,并不利于學生研究過程的全面圓滿完成,也是目前研究性學習中的一大缺憾——那些不符合規范、文字失當、邏輯有隙、論證不完整、“記敘文”式、“說明文”式的成果文本病況,在學習時被闕如指導,在學績評價時被忽略不計,從某種意義上給學生以負面影響——科學研究的基本規范之一的精確、縝密等,已被從語言思維的角度消解;科學思維的基本素養之一的嚴謹、審慎等,失去部分養育過程和契機;語文能力的現代要素之一的實踐應用文本/實踐研究文本等,損失大部寫作訓練、資源和時間。研究性作文不僅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手段,更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內容,沒有研究性作文的研究性學習是不完整的。
鑒于此,我們選擇作文教學這個語文教改熱點與研究性學習這個難點,通過審視反思高中作文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現狀,真切地認識到其癥結所在,實現高中作文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整合,促進“教”與“學”的變革。
整合教育的哲學基礎是有機主義,有機哲學把包括自然與人在內的整個世界看成是相互聯系的整體,生命的價值、生命的美在整合教育中得到極大張揚。整合就是通過銜接實現信息系統的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將零散的要素組合在一起并最終形成有價值有效率的整體。整合是科學發展的趨勢。
高中作文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的綜合性課程形態,從目標設定到教學過程,從資源利用到教學評價,都加以宏觀規劃、整體設計,在課程的柔性碰撞中,在資源的有效融滲中,發揮“作文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合力”,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與傳統作文教學的封閉性得到有效的平衡,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性要求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使寫作獲得“源頭活水”,研究性學習的綜合性特點推動單門學科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高中研究性作文不僅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手段,更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內容,沒有研究性作文的研究性學習是不完整的。針對把“研究”與“研究的寫作”分割開來的時弊,更加側重于引導語文教師參與研究性學習成果文本的成文指導和學績評價;更加期待確認研究性學習中的“寫作”是具多種教學元素、功能的行為:研究性學習中的“寫作”既是學生達致研究性學習目標的不可或缺的環節,也是教師指導研究性學習的不可或缺的“內容”;研究性學習中的“寫作”既是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方式之一,也是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發展的水平指向之一。
我們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如下:
方法一 調查研究法。設計問卷,了解教師和學生對校本教材中教學內容的結構安排,呈現方式等方面的意見傾向,使教材編制更有利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比如校本教材之“歷代名人與興化”中以“征文活動”為形式的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板橋對聯欣賞與對聯創作”中以“學生講座”為形式的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等等都是在對師生問卷調查的基礎上設計的。
方法二 行動研究法。教材資源的搜集、整合都是師生有目標有計劃地共同行動的結果。課堂組織,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也是在實施過程中逐漸優化、調整的。
方法三 文獻資料法。及時把握相關課題的研究動態,及時調整研究策略。通過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學習與本課題有關的教育教學理念,借助同類或相關課題的成功經驗,從不同側面對文獻中所包含的信息加工和整理,進行非結構式定性分析和結構式定量分析,不斷創新校本系列教材的開發研究。
以學科基地為依托,建立教師自主合作專題小組。這類自主合作專題小組是教師自發地基于專業發展需求組建的組織,本著主體意愿、目標趨同、智源共享、互惠共進的原則,最大限度地激發出教師合作發展的潛能。形式上主要是同伴互導、協同教學、課堂觀察、課題研究、工作坊等等。充分利用學科基地的聯絡功能,讓教師的專業合作發展具有先進性、前瞻性、創新性,從而推動教師的合作發展與時俱進。
寫作教學長期以來效能低,“作文難、難作文、文難作”是大多數學生共同的心理認知。因此,我校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為著力點,大力研究寫作動機的激發,順應學生作文心理規律,根據中學生年齡特征和作文動機的基本特點,在作文的具體實踐中培養和激發學生興趣。同時解放學生的時間、空間,讓學生以生活為課堂,通過觀察獲取、積累作文素材,使學生的寫作是有興趣而寫,有感而發,并及時將隨感寫在我校統一印發的“隨筆”專用本上,在此基礎上,擇優編印學生的隨筆集,讓學生及時享受成功的喜悅。另外,開放作文模式,根據學生情感特點,進行豐富多彩、富有情趣的作文教學,并采用多樣化的訓練方法,營造寬松的作文參與氛圍,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在作文的評改上,立足于學生發展,堅持學生自主性評價及生生評價,使每位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師使用特色評語,激發學生的習作熱情。在形式上也適度引入多媒體進行作文教學,選取不同文體的應試及競賽佳作,創建作文模板,直觀、動態地展示典型佳作的思維流程,供學生揣摩、借鑒,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從而最終使學生的思想不斷深化和發展,進而大面積提高學生作文的整體水平。
研究性作文教學校本教材的研究與開發,是一項自我探索、自我創新、自我發展的系統工程,目前,我們已經在這個方面初具規模。本地(江蘇興化)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自公元前323年楚懷王將其作為昭陽大將的食邑以來,歷代名人輩出,培育出眾多文壇大師,學界權威,藝苑巨匠。其中有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有以詩書畫三絕而成為“揚州八怪”代表的鄭板橋,有“東方黑格爾”之稱的《藝概》作者劉熙載,此外,“明七子”宗臣,哲學家韓樂吾,史學家李清,經學家任大椿,國學大師李詳等,享譽海內外,為社會進步、文化繁榮作出了貢獻,他們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本地人民的驕傲。作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本地擁有的省市級文保單位就已有第一批29處,第二批13處,有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0項。這些文保單位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本地歷史文化和自然風物的濃縮,為我們研究性作文教學系列教材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我們以五個專題方向系列校本教材建設(1.本地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與作文教學;2.本地的地理物產自然環境與作文教學;3.本地風俗習慣、風土人情與作文教學;4.本地古建筑及人文景觀與作文教學;5.本地鄉土文化(民間文藝)與作文教學)為切入口,將本地的歷史、文化、地理、經濟、社會發展作為課程資源,把優勢的地方文化資源融入教材,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語文,尤其是作文教育。
綜上,研究實踐證明,實現高中作文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整合,不僅衍化出了學科研究性學習新的情境,而且培育出了作文教學新的生長點;實現高中作文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整合,是探尋新課改中高中作文教學的自新之路與發展之路的有益嘗試。